张美娅 游秋云
[摘要]化痰止咳平喘药是医药类院校专业《中药药理学》教材中的一个章节。随着现代社会空气污染指数的增高,痰证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症状,化痰止咳平喘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中医临床及实际生活中,笔者对化痰止咳平喘药的相关中药药理作用及主要研究思路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浅谈化痰止咳平喘药的课堂教学思路,旨在为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化痰止咳平喘药;教学思路;实践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1(c)-0179-04
Teaching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antiasthmatic drugs for reliev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ZHANG Mei-ya YOU Qiu-yun
School of Pharmacy,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e antiasthmatic drugs for reliev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is a chapter in the text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in medical colleg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ir pollution index in modern society, phlegm syndrome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common sympto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hlegm relieving cough and antiasthmatic drugs for reliev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in daily lif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In order to better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contents of this chapter and apply it to the clinical and practical lif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 related to the antiasthmatic drugs for reliev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antiasthmatic drugs for reliev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aiming at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Antiasthmatic drugs for relieving phlegm and relieving cough; Teaching thought; Practice
化痰止咳平喘藥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类专业《中药药理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学习这一章节,首先要理解化痰止咳平喘的概念,然后介绍其主治病症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使学生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重要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涉及到相关概念、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等,内容较繁复,尤其是化痰止咳平喘药的相关功效及药理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讲授知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理解知识困难,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已不能适应现代药理学教学的需要。因此老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当灵活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如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还可通过结合课外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1],教学思路如下。
1课前概述
在迅速发展而环境日益恶化的社会,呼吸系统疾患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化痰止咳平喘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广泛,种类繁多。目前西医治疗细菌致呼吸道感染多为抗生素,祛痰、镇咳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维静宁等;解痉、平喘常选用β2肾上腺素受体兴奋药或氨茶碱、特布他林等口服药。但大多数药物长期使用耐药性高且不良反应不易恢复,故相对而言,中医药防治此类疾病具有治法多样、整体调节及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化痰止咳平喘药这一章内容对于开发中药新药具有重要意义。在讲述这一章节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中药对于西药的优势体现在标本兼治与副作用小的特点,使学生对于中药有更深的认识。
在课前导入中使学生明确这一章节的学习目的,通过化痰止咳平喘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常用药物半夏、桔梗、苦杏仁和常用复方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结合痰证的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疾病的联系,重点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现代研究思路及研究现状[2]。由于中药学习的内容复杂难懂,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学生对此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于中药的学习兴趣。故教师在表述这一章节的学习目标时可以中药药理学常见的问题为主线,提出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本章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于情境和问题的联想能力,培养创新性和研究性思维能力。
2概述部分
首先,阐述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功效及主治。理解中药的概念是学习所有章节内容的基础,而学生失去对中药的兴趣极大部分是因为中药的基础知识在大脑中的空缺。故教师应结合西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通俗的概念以及药物的功能主治,应用比喻法、类比法来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中药概念。例如,对于化痰止咳平喘药,应表述临床上咳嗽、咳痰和喘息往往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在治疗时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常相互配伍,故二者关系密切,并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该类药物具有宣肺平喘、止咳祛痰等功效,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咳痰不爽以及与痰有关的如瘿瘤瘰疬等证,用于治疗症见咳嗽、气喘的多种疾患。
然后简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主治病症的认识,运用比较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中医认为,多种原因致肺失宣降,水津不布,凝聚成痰;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结成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化,内停生痰。现代医学认为痰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对于痰的性状倾向于与机体的素质及外邪的性质有关,而西医则倾向于致病菌与组织结构的损害。教师通过比较中西医对痰证认识的不同来引导学生掌握其概念,并引发对后面内容的思考。
接着针对化痰止咳平喘作用机制,介绍该类药物的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对化痰药的研究,应注重揭示和胃化痰方药、祛风痰方药、涤痰开窍化浊方药及消痰散结方药等的作用特点和科学内涵。研究本类药物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化学刺激法、电刺激法等制造咳嗽模型动物来观察药物的镇咳作用;气管酚红排泌量测定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法等观察平喘作用。此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本章节,而且对于中药药理学其他领域也很重要。首先动物模型的制作非常关键,教师应先简单介绍本章节的动物模型方法,其次拓展到别的领域,比如睡眠剥夺模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肥胖动物模型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知识,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想法,最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上进行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活跃思维的能力。在讨论时,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课后还可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旁征博引,不仅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
最后重点讲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大多数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祛痰作用,其中以桔梗、前胡、皂荚作用最强,祛痰作用多与所含皂苷成分有关。皂苷能刺激胃或咽喉黏膜,反射性地引起轻度恶心,增加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从而稀释痰液而发挥祛痰作用。杜鹃素祛痰作用与皂苷不同,其机制与以下环节有关:①促进气管黏液—纤毛运动,增强呼吸道清除异物的功能;②溶解黏痰,使呼吸道分泌物中酸性黏多糖纖维中的二硫键(-S-S-)断裂,同时降低唾液酸的含量,使痰液黏稠度下降,易于咳出。苦杏仁、半夏、款冬花、贝母等均有程度不等的镇咳作用,机制有的是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有的具有抑制局部刺激反应性作用。苦杏仁苷在体内分解成微量的氢氰酸,抑制呼吸中枢而平喘;浙贝母碱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款冬花醚提物对支气管有扩张作用,平喘机制可能与兴奋神经节有关;蔊菜素、桔梗皂苷抑制组胺所致豚鼠支气管痉挛等。
3重点讲解单味药半夏
首先介绍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然后归纳介绍半夏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通过绘制“半夏功效主治与药理作用图”,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其功效主治与药理作用[3],见图1。接着阐述半夏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通过作图“半夏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整合效应机制示意图”,清晰直观地展现出半夏有效成分物质基础与其作用靶点以及相关药理作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其要点,见图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信息化式的教学是每个老师必备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牢记基础知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还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介绍半夏的现代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需要重点强调半夏的不良反应有生殖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生半夏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误食可使口腔和舌咽部产生麻木、肿痛等,严重的可使呼吸迟缓,最后麻痹死亡。对于桔梗和苦杏仁的学习,可参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和思路,比较这三种药在功效与药理作用方面的差异,掌握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4]。
4经典复方介绍
根据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讲解经典复方小青龙汤。该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芍药、细辛、半夏等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痰饮喘咳证。本方具有止咳、平喘、抗过敏、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小青龙汤水煎液灌胃,对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喷雾所致豚鼠哮喘有明显抑制作用[5];预防给药可通过提高和激活CD8+及双阴性T细胞,抑制由螨虫所引起的支气管炎症。本方平喘机制与下列作用有关:①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显著减少组胺、5-羟色胺(5-HT)分泌量。②上调哮喘大鼠肺组织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提高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和血浆皮质酮水平。③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该方止咳作用表现在显著延长二氧化硫和浓氨水刺激所引起的小鼠咳嗽潜伏期。小青龙汤传统用于外寒里饮喘咳,可治疗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对过敏性鼻炎有效。该方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肤瘙痒等副作用,有些虚火上炎的患者服后会有喉痛、耳鸣甚至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可致眩晕和咳痰带血。
5小结
本章知识小结中,通过学习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常用药物半夏、桔梗、苦杏仁和复方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明确化痰止咳平喘方药的药理研究现状、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需结合痰证的特点及现代医学疾病的联系,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现代研究思路与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应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不同单位药的功效以及相应药理作用的异同点来帮助记忆重难点[6]。
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理顺课堂教学,还要拓展课外实践,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如增加实验课,配套相应的实验教学,为学生多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培养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结合设计性实验,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可通过参观教研室内的科研实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验方法及技巧。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中药标本,结合中草药的历史传承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中医药产业服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应查阅相关文献报道,关注相关研究进展动态,提出相应的疑点与创新点,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保持学科进展与知识的更新,保证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另外,还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文献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制作PPT于课堂上进行演讲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临场能力,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曾有教师认为,引入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利于加深对药理学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教学中[9-11]。教师在讲授《中药药理学》这门课程时应将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内容有机结合[12],使学生对中药药理既有感性的认知,又有理性的认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中药药理人才,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进程[13-15],这对提高中药研究质量水平与创新性以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如意,游秋云.解表药的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158-160.
[2]何晓山,李秀芳,代蓉,等.开展中药药理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60-61.
[3]刘姣,李清,王鑫国,等.《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182-184.
[4]王筠默,顾月芳,张海桂.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2,(3):24-26.
[5]丁国瑜.浅谈思维导图在中药教学中的应用[J].母婴世界,2015,6(4):416.
[6]唐晓清,王康才,陈漪.中药教学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1):42-43,49.
[7]陈俊,张革.“双一流”背景下药学专业《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81-82.
[8]张成宸,李利生,鲁艳柳.LBL、CBL和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4):612-614.
[9]辛晓明,陈培清,韩秋琴,等.LCTP多元药理学教学模式新解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3):49-50.
[10]洪兰.TBL教学模式在药学伦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3):403-406.
[11]祁冰潔.基于PBL教学理念的药理学教学实践与相关研究[J].名医,2019,(2):295.
[12]周俊俊,王丽,吕莉,等.系统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17-19.
[13]陈文星,许惠琴,陆茵.中药药理学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4):24-26.
[14]刘守义,黄曼春.浅谈中药药理教学新方略[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62.
[15]游秋云.安神药的课堂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37-138,140.
(收稿日期:2019-04-09 本文编辑:孟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