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骏 ,朱洪水 ,谭胜
(1.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南昌 330006;2.江西省南丰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南丰 344500)
瓷贴面修复,因其色泽稳定、对牙龈无刺激、牙体预备量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1]。传统的修复方法,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及手工来完成,存在一定的误差,既增加了患者的每次就诊的时间和就诊次数,又降低了患者的舒适程度。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口腔技术的改革创新,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领域中逐渐被广泛应用,目前口腔医生已可采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出更精确的全瓷贴面修复体[2],在时间效率、制作精度和患者舒适度方面显示出了更多的优势。本研究对数字化方法和传统方法制作的全瓷贴面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3月-2017年10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主诉为要求修复上前牙美观并行单个上前牙全瓷贴面修复的患者46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56岁,平均42岁。其中,利用数字化方法制作的全瓷贴面修复22颗;利用传统方法制作的全瓷贴面修复24颗。根据全瓷贴面的适应证[3]建立纳入标准:⑴患牙唇舌向无错位;⑵牙髓活力正常;⑶前牙浅覆牙合,浅覆盖,咬合关系基本正常;⑷患牙牙周情况良好,无明显松动。排除标准:⑴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⑵死髓牙,重度变色牙;⑶牙周情况不佳且未经治疗;⑷夜磨牙或无法按时复诊的患者。
1.2 材料及设备 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3shape,丹麦),3shape 模型扫描仪 (3shape, 丹麦),IPS E-max Press铸瓷系统(Ivoclar,列支敦士登),加聚型硅橡胶印模材(DMG,德国),超硬石膏(贺利氏,美国)。
1.3 实验方法
1.3.1 数字化组 牙体预备:术前自然光下比色,再利用软件智能比色功能比色,按前牙“对接型”全瓷贴面标准制备基牙,颈缘位于龈上0-0.5mm,排龈线排龈,利用3 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采集数字化印模,根据软件显示的倒凹情况、边缘形态、调整基牙后对更改部分进行再次扫描,记录从口内扫描开始,直至获取完整清晰上下颌及咬合图像所花费的时间,。然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辅助制作设备进行切削研磨。由技工中心进行抛光、上釉及外染色。
1.3.2 传统方法组 术前自然光下比色,牙体预备及排龈同传统方法组,硅橡胶印模材2步法制取印模,记录每单位修复体制取印模所花费的时间,超硬石膏灌注模型,将模型及设计单送至技工中心常规加工制作。
1.3.3 全瓷贴面试戴与粘接临床试戴、粘接 制作完成后试戴贴面,检查其形态、质地、颜色和边缘适合性,必要时对贴面作适当的调改。通过试戴后,选用合适的树脂水门汀进行粘接,调整咬合,并进行打磨抛光。记录每单位修复体试戴、调改至患者满意或可接受所花费的时间。所有入选病例的临床操作均由同一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瓷贴面的制作及抛光、上釉等均由同一位技师完成。2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予以口腔卫生健康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1.4 随访观察 患者舒适度评价取模完成后记录患者舒适度。舒适度评级:A级,无恶心或异物感,无软组织压迫不适。B级,有异物感,无恶心不适,有软组织压迫不适。C级,异物感强烈,甚至恶心不适,有软组织压痛。修复完成2周后,约患者复诊,对咬合情况做再次的检查及相应的调整,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修复6个月后按照改良的[4]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SPHS)标准,由一名未参与修复过程的高年资主治医生对修复体进行检测和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定性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制取模型时2组患者的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数字化方法组取模时所有患者舒适度评级均为A级和B级,传统方法组有3例患者在取模过程中存在强烈不适感。2组瓷贴面随访期内脱落率比较:46例患者跟踪随访时间6个月,在随访期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瓷贴面脱落,2组瓷贴面脱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数字化方法组的取模时间(5.6±1.6min)和修复体调改时间(3.2±1.5min)与传统方法组的取模时间(11.2±2.4min)和修复体调改时间(5.4±1.6mm)相比,缩短显著(P<0.05)。修复2周后,在修复体的颜色和外形方面,2组患者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整体主观满意度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方法修复完成6个月后,医生根据改良的USPHS标准对修复体评价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2种方法制作的全瓷贴面均达到B类以上标准,其中全瓷贴面的质地和外形达到A类标准者皆在90%以上,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合理地选择使用全瓷贴面修复可为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带来明显的美学效果改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技术就已成为口腔医生们关注的热点[5]。其在口腔修复当中的运用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修复方式及修复观念。口腔数字化系统包括3个重要方面: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制作修复体[6],其中准确的数据信息采集是修复体制作成功的先决条件。不同的信息采集方式对修复体的制作质量及采集过程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是临床医师非常关心的问题[7]。传统方法中使用的硅橡胶印膜材是弹性不可逆印模材料,它的流动性和生物相容性比较好,对细节的复制也很准确,但在印模制取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偏差,例如硅橡胶受温度影响聚合收缩,应力导致模型变形;翻制的石膏模型在消毒、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形变甚至损坏断裂。此外,在取模过程中,如果神经敏感性的患者受到托盘对软腭的刺激,则容易出现恶心反胃症状。数字化方法是将探测器深入口腔之中,针对牙齿进行扫描,直接快速获取牙齿的三维数据信息,根据数据信息重建咬合关系,采集的信息第一时间便可传输给技工中心,避免了模型制作运输过程中的误差,操作简单,测量速度快,有效节省了医师和患者的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产生医疗垃圾,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表2 2组患者修复6个月后临床复查指标比较
本研究中,数字化方法组的取模时间与传统方法组相比有了明显减小(P<0.05),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显著(P<0.05)。传统方法组在牙体预备后,出现了4例因印模气泡而重新取模的患者;数字化方法组采用的3shape Trios系统是利用的超快光学分割技术[8],扫描速度快,扫描过程中可避免接触软腭,从而避免了患者的腭咽反应,单位时间内扫描速度更快,也改善了早期数字化印模需要喷粉而引起患者的不适,在操作时间和改善患者舒适度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优势[9]。相较于数字化方法组,传统方法组中有2例患者对瓷贴面的外形不满意,重新制作瓷贴面后,虽然患者对瓷贴面满意,但感觉因为瓷贴面的返工而自己特地从外地赶来复诊,额外增加了就诊次数,因此在填写满意调查表时,依然填写了不满意。提示了患者更适应数字化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有学者研究发现[10-12],由于利用数字化方法制作,印模无实体模型,可切削瓷块颜色较为单一,技工无法实现在模型上堆加饰瓷,只能依靠外染色调节修复体颜色,所以在颜色匹配方面的满意度仍有欠缺,这也是使用数字化方法修复前牙缺损所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
但从观察结果来看,利用数字化方法制作的全瓷贴面是能被患者接受的,与传统修复方式相比,使用数字化方法制作全瓷贴面对患者进行前牙美学修复同样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但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且有助于缩短修复体初戴时间,减少医师椅旁操作时间和患者的就诊次数,有利于提升患者就诊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对修复体的整体满意度,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好。但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能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这也将是我们日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相信随着今后的发展,口内数字化技术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完美的修复方案,为口腔美学修复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