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妃服装遗物看乾隆中期色彩时尚及染色工艺

2019-01-08 02:13王业宏金鉴梅
艺术设计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乾隆黄色服饰

王业宏 刘 剑 金鉴梅

自黄帝时代开始,古代中国以衣饰区分人们地位与角色的社会管理制度就已经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并不断地被继承、演变、发展。乾隆时期,以维护满清贵族统治权力为核心,以满汉文化融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清代服饰制度逐渐发展定型,并成为清代后世所遵循的蓝本。乾隆时期编撰完成的《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明确而细致地定义了各阶级在多层面的社会活动中服饰用品的形制(法定的样式及使用方法),这一时期数量较多的遗存、翔实的档案、丰富的图像资源等成为研究乾隆时期宫廷服饰色彩的重要依据,使还原某些史实成为可能。

一、舒妃服装遗物考证

1、舒妃生平简介

舒妃,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侍郎永寿之女,乾隆六年(1741年)十一月封舒嫔。乾隆十四年(1749年)晋舒妃。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三十日薨逝①。清宫所藏舒妃容像如图1所示②。

2、舒妃袍、褂考证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后妃服饰,其中有一件精美的女吉服袍(故42151),衣身为“绿色八枚三飞经缎面,绣四季花卉纹”。黄条墨书“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收绿缎绣花卉棉袍一件”,样式如图2③。这件袍服被推测为后妃吉服。

另有一件石青色褂(故42484)如图3所示,领口系两条墨书黄纸签:“石青缎棉褂一件”“石青缎夹褂一件,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收”。这件褂子一直被推测为“皇帝常服”。④

到目前为止,这两件服装的身份归属不够明确且毫无关联。而实际上它们却属于同一人,且均为女装。

清代皇帝及宫廷内部人员(尤其是后妃、皇子等在宫内居住的家庭成员)待发放、暂不使用和死后遗留的礼服、四季衣物都由“广储司”统一经管。广储司的下设机构包括“六库”“七作”“二房”。六库依其管理物品的类别分设银库、皮库、瓷库、缎库、衣库、茶库,而服饰品大多由衣库收存管理。清宫衣库的位置设于弘义阁南西配房,被收入衣库的服装都需编制入库清单和标签,清宫遗存衣服上随带的“墨书”就是写有存品名称、类别及收管时间等背景信息的标签,而入库单就是以流水帐的形式录入广储司档案之中。新中国建国后,几经变迁,原故宫被划分为“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文简称“一档”)两个独立的行政单位。故宫博物院主要收藏、管理和研究文物实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则主要收藏、整理和研究文献资料。因此,原广储司衣库中带有墨书的衣物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库房中,从目前发表、出版的信息来看,广储司衣库的相关档案并没有和衣服配套保存,或遗失,或被归入一档,或记载于广储司其他的帐簿中。

在以上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作者赴一档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检索与摘读,发现了对应上述文物重要的记录:

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收

舒妃遗下

绿缎绣花卉棉袍一件

紫缎厢领袖棉袍两件

金黄缎厢领袖棉袍一件

……

石青缎夹褂两件⑤

……

上述档案记录的时间刚好是舒妃去世之后不久,下划线条目与黄条墨书的内容(时间、名称)完全吻合,除此之外尚未查到其他相似的记录,据此判断上述两件服装均为舒妃遗物,文中称为舒妃袍服和舒妃褂。

舒妃袍服类别应属清代后妃吉服,但不见于官方制度记载。据《大清会典》:“采服,皇贵妃、贵妃、妃、嫔均用翟鸟龙文各施五采,裳如礼服制。”⑥这件袍的主纹并非龙纹,看似与制度不符。但是,清代一些节俗等欢乐喜庆的场合,后妃可以穿着一些制度之外的灵活设计的吉服袍,而且案例很多,可以认为在当时已形成了惯例,有诗云“万寿节中垂盛典,花衣期内引朝仪,尽翻旧样团龙制,六合同春画折枝。”⑦描绘的就是这种情况,具体可以参见康熙万寿图。然而,纹样设计还是要遵循一些原则的,吉服上的龙纹可以被其他吉祥纹样取代,但主纹位置一般不变,这件袍服即以观赏瓷瓶花取代了龙纹。

舒妃褂被界定为男褂(皇帝常服)的属性有待商榷。乾隆朝《大清会典》记载皇帝常服“表衣用青,均不施彰彩,织文用卷龙及各色花文。”后妃常服“表衣色用青,织文用龙凤翟鸟之属,不备采”。从文字上看,皇帝和后妃的常服除纹饰外并无根本区别。根据文物描述,这件服装并无纹饰,应是常服,也可能有特殊用途。广储司档案已经可以确定这件褂子为舒妃遗物,这里还要再从实物的角度讨论一下清代男常服褂和女常服褂的另一个区别,就是褂的长度。从大量清代绘画中可见,男女在常服袍褂的搭配比例上是不同的,男袍短至踝上,女袍长不露足,男褂长度要明显短于袍,而女褂只需略短于袍长即可。图4的两幅画像就例证。根据目前所见故宫收藏的皇帝吉服褂(明确可以界定为男褂,不存在争议的),其长度大多在110厘米左右。而女褂的长度大多在130~150厘米之间。再看这两件衣服的尺寸:舒妃袍长151厘米⑧(故宫官网藏品记录为147厘米⑨,《清代宫廷服饰》中记录为156厘米⑩),褂长142.5厘米;袍的两袖通长180厘米,褂的两袖通长174厘米;袍的下摆宽122厘米,褂的下摆宽124厘米。清代袍褂套穿,褂的袖口和底摆都要短于袍,从这两件衣服的尺寸上看,非常符合同一人的身材特征和女装的搭配比例。

图1:乾隆舒妃容像

图2:绿缎绣花卉棉袍(故42151)

图4:男女袍褂的长度比例对比

图5:藕合缎绣花卉有水棉袍(故42144)

图6:配色细节

清代后妃穿吉服时可能配的是高底鞋,结合人体比例常识和舒妃袍的长度,舒妃应该在妃嫔中身高出众,推测有170厘米左右。

二、乾隆中期的色彩时尚

中国古代服饰的流行基本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律,清代服饰制度规定的礼服、吉服虽然纹样不能随意变化,但配色上却比较自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时代特色,这些特征有可能成为文物断代的依据。其中,后妃的非龙纹吉服袍在纹样和色彩设计上自由度更大,籍此,由舒妃的吉服袍,可以管窥乾隆中期宫中的色彩时尚。

舒妃袍服以浅绿色素缎为底,袍底绣海水江崖纹,立水纹(云气)以红、蓝、黄、绿、紫相间排列,并做晕色处理。主纹为各色观赏瓷瓶花,花瓶有青花红彩云龙纹瓶、青花缠枝唐草管耳瓶、青花黄釉扁瓶、仿青铜双环兽耳瓶、白瓷蟠螭双耳瓶等;瓶中插有四季花,衣身饰有折枝花,花品种类繁多,有梅花、海棠、牡丹、芍药、月季、桃花、寿菊、蜀葵、罂粟等,花间有蝴蝶穿插飞舞。纹样虽多,但排列疏朗有致。花以红色、白色系为主调,黄、紫为点缀;绿色的叶子基本都采用不多的色阶做明暗对比,过渡简单,装饰感强。为了达到细腻精致的视觉效果,“蝴蝶身上花纹细部多以笔晕染”[11]。

舒妃袍入库的时间是乾隆四十二年,那么是何时绣制的呢?这种问题一直以来非常难判断。查阅广储司档案发现,妃嫔遗物会特殊记录为“某某遗下”,而派做的衣物上交则会记录为“呈览”。这样就可以区别哪些是新制,哪些是旧物。故宫的另一件藏品(故42144)与舒妃的吉服袍在廓形、装饰纹样、装饰方法、刺绣工艺、配色上都非常相似,主纹为兰花,如图5[12]所示。从花卉的细节上看(图6),四季花的表现技法基本相同,都有工笔画的特点。根据衣物随带墨书查阅档案,这件袍服为“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五敬事房呈览”的“藕合缎绣花卉有水棉袍”,进而推测绣制完成时间为乾隆三十三年。基本可以推断这种花卉装饰纹样、构图方式、配色及刺绣技法在乾隆中期十分流行。此外,还有一件制作于乾隆三十年的女吉服[13],虽然纹样不同,但其色彩搭配与上述两件袍服也很类似(图7)。更巧的是这件衣服的身长也是151厘米,不知是否为舒妃特制,毕竟从目前所见实物看,乾隆时期的女吉服袍衣长能达到151厘米(或以上)极为少见。

乾隆中期的宫廷服饰总体上具有纹样繁复、工艺精致、色彩鲜亮的特点,其中大量使用暖色调,但色阶并不丰富,更讲求装饰感,端庄华美中略带清新淡雅的味道。以往对实物色彩的描述一般使用现代流行称谓或者描述性的界定。因为可以界定制作时间,我们对这件袍服的色彩描述和研究就可以参照织染局档案。

清代宫廷收入的纺织品、服饰“凡上用缎疋,内织染局及江宁局织造。赏赐缎疋,苏、杭岁造。”[14]内务府织染局主要从事“内用衣服绘绣之事”[15]。因此京内织染局主要供上用和内用开销,舒妃袍属吉服袍中特殊的一类,有在京内绣制的可能。织染局生产的衣料主要以暗花和素织物为主,可直接制作常服和行服;染制的绣线,主要用于宫内刺绣。宫中的女性服饰盛行刺绣装饰,例如宫女按例发放布料,制作统一的宫衣,虽然服装款式雷同,但她们会私下里绣制一些别致的纹样,只要不夺“主子”的风采就行。广储司下属七作中的绣作主要负责宫中刺绣活计。内织染局在乾隆时期还曾生产一些“材料”(面料和线材)发往江南织造再加工。原因是乾隆皇帝嫌弃内织染局所制作的服饰花样单一[16],因此内织染局和江南织局之间并非绝对孤立的关系。乾隆皇帝又是一个事无巨细之人,档案记载他经常会挑剔衣服尺寸大小和颜色深浅,要求改制、重制或定制,或因此织染局在染色事宜上更是精益求精。

织染局织作档案中记录了每年制作的物品的种类、颜色及物料的消耗,但没有工艺的描述。从记述来看,当时的染色方法非常稳定,从乾隆十九年至乾隆四十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下面来考察当时绣纰的染制。以《乾隆二十三年织染局销算》为例,其中《行文及来文并呈进底档》记载:

大红绣纰五斤、桃红绣纰4斤、水红绣纰三斤

官绿绣纰4斤、松绿绣纰四斤、沙绿绣纰三斤、水绿绣纰二斤、瓜皮绿绣纰二斤

石青绣纰二斤、宝蓝绣纰二斤、浅蓝绣纰二斤、鱼白绣纰二斤

真紫绣纰二斤、深藕色绣纰二斤、藕荷紫绣纰二斤

金黄色绣纰二斤、杏黄绣纰二斤、明黄色绣纰四斤

白色绣纰二斤

对照《销算染作》档案发现,实际生产中染材、数量又有所调整[17]:

大红绣纰四斤(减少一斤)

浅蓝(鱼白)绣纰四斤(增加二斤)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乾隆中期的配色以红、绿、蓝、紫、黄、白划分色系。除白色外,都会根据晕色需要,染出深、中、浅至少三阶不同的颜色,绿色多至五阶。单从这项记载中可以看出,乾隆中期染红、绿色的比例较大,这恰巧可以在舒妃的服饰上得到印证。

舒妃褂是石青色的。清代袍褂以石青色居多[18]。常服和行服是织染局年例中的大宗物品,乾隆四十年织作档案中记载有制“生红青色素八丝缎褂十二件”及各色袍褂共计达164件之多,这些袍褂应该是上用之物,至于后妃是否使用另当别论。但染色方法上,应该可以作为参照。毕竟,染蓝是清代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染色工艺。

三、染色工艺探讨

染色工艺复原的主要依据是清代织染局的档案,因为档案中没有具体的工艺过程,因此前期辅以其他如《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古代染色文献,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实验主要根据织染局档案中的记载划分为五个色系进行设计,再与舒妃袍服的色彩进行比对。

红色,直接染色染法,所用染料是红花。红花中含有红花红和红花黄两种色素。《齐民要术》中以粟饭浆和醋作为酸性助剂,而织染局档案中用碱来溶出红花红色素并以乌梅来中和其碱性,以染出鲜艳的红色。实验按照织染局档案进行实验,染得水红、桃红、大红等色,色彩与实物相近。

蓝色,还原染色法,所用染料为靛青。档案中记载染蓝所耗物料仅有靛青、碱和大黄三种,未见酒糟、糖等传统蓝缸发酵的物料消耗,可能是染缸持续使用,这些物料根据经验添加,未在帐簿中计算价值。完全按档案配比还原蓝色染色工艺的实验难度比较大,也不科学。因此实验用传统原料起缸,也尝试用生叶染色。得到了石青至月白一系列色彩。而大黄的应用也为其他植物靛蓝染色工艺所不载,其具体应用方法和作用还需要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探索。

图7:香色纱绣八团夔龙单袍局部

黄色,用槐子和黄栌采用媒染染色法,用黄柏采用直接染色法。织染局档案记载的媒染剂主要为明矾和黑矾两种。但并未说明是前媒还是后媒。同一种染料运用不同的媒染剂可以染出不同色相的色彩,同时前媒染、同浴媒染、后媒染也可以使织物呈现更多的色阶。此外,也有两种染料共同染色的情况,如金黄色、杏黄色为槐子和黄栌两种黄色染料所染得,黄栌染得黄色相较槐子更具有暖色调色光,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染色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色彩。实验结果最为喜人。

紫色、绿色,套染染色法。从档案记载来看,清代织染局通过有限几种染料的不同配比、工艺排列组合便获得更加丰富的色相。紫色系为靛青套染红花染得,绿色系为靛青套染黄柏、槐子等黄色染料染得。套色实验最为复杂,尝试了诸多的可能性之后,成功套染出绿、紫等系列间色,与这一时期的实物色彩基本一致。

现以舒妃袍服上的黄色为例(图8),以乾隆十九年销算染作中的染料、面料、媒染剂的消耗数量为数据参照,设计实验,将实验结果与实物进行对照。

图8:舒妃袍服中黄色系色彩

1、实验设备和材料

恒温水浴锅、电磁炉、pH试纸、电子秤、分光测色仪CM700D(柯尼卡美能达,日本)

植物染料黄栌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采集,槐子购自张国泰国药馆,硫酸铝钾(明矾)和碳酸钾(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真丝缎面料购自杭州丝绸市场,裁剪成每片尺寸为15cm×15cm,每片质量为3.5g。

2、实验方法

根据乾隆十九年染作销算档案记载,“染金黄色绒三钱三分, 需要消耗明矾一钱零三厘, 槐子一钱零三厘, 栌木四钱九分五厘, 木柴一两三钱二分。”根据清代度量衡(1斤等于 16两,两、钱、分、厘间都是十进制关系),可以换算成公制单位的使用用量,如表1所示,相应的明黄色和杏黄色计算方法相同。

《天工开物》中金黄色染色方法为“芦木煎水染,复用麻藁灰淋,碱水漂”。《扬州画舫录》也有对杏黄的记载“杏黄、江黄即丹黄,亦曰缇,为古兵服。”“缇”有橘红色之意,由此可以初步推断,有黄栌所染的杏黄、金黄的两种颜色可能带有不同程度的暖橙色调。乾隆档案中没有关于麻藁灰等类型的碱性染色助剂消耗的记载,这与现代一般的染色工艺方案不同,但这不代表在当时的染色工艺中真的不使用此类碱处理工序,因此需要针对碱处理工序,设计对比实验方案,以染色效果评价这一工序的功能与价值。

表2:三种黄色的颜色值和模拟色样

初步染色实验工艺流程设计如下:

配料→被染物净洗→提取染液备用→准备助剂→恒温染色→清水洗→建立样本→对比分析

实验采用水煮提取法制取黄栌、槐子染液。即将黄栌、槐子根据表1的用料质量加10倍水后加热至沸腾,然后文火煎煮30分钟,重复五次并将滤出染液混合备用。染明黄色,先将每片丝绸放入明矾水溶液中处理,取出后浸入槐子染液,在60℃染液中浸染60分钟,整个工艺程序重复三次。染金黄色和杏黄色,丝绸也用明矾前媒染,然后浸入60℃槐子染液染60分钟,取出后再浸入60℃黄栌染液染色60分钟。三种颜色丝绸染色后水洗晾干。

3、结果分析

采用分光测色仪对三种颜色丝绸进行颜色值的测量(表2),其中明黄色的L*值最大,为77.48,说明明黄色的亮度最大,符合该颜色的特征即明亮的黄色。金黄色的a*值最大,为18.09,说明该颜色偏红色。而杏黄色的b*值最大,为84.29,说明该颜色是三种颜色中最黄。三种黄色的复原结果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表2的模拟色样也表现出颜色值相应的视觉效果。

图9:根据乾隆时期染作销算档案复原的33种服饰色彩

明黄色由槐子染得,其染料的主要色素为芦丁,与明矾中的铝离子络合产生明亮的黄色。黄栌与槐子套染得到金黄色和杏黄色,由于黄栌的主要色素为硫磺菊素和漆黄素,通过明矾媒染,得到偏红的黄色。通过与表2中的模拟色样比较,图8中的黄色可能为明黄色(a)、杏黄色(b)和金黄色(c)。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藏中有类似这三种颜色的清代中期实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这三种颜色的纱线,可检测出芦丁(明黄色)、硫磺菊素和漆黄素(杏黄色和金黄色)。相关的分析和比对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乾隆时期织染局档案中记载的染料只有9种,其中黄色系染料有槐子、黄柏、黄栌、栀子;红色系染料有红花和苏木;蓝色系染料有靛蓝;灰黑色系染料有五倍子、橡碗子;常用助剂有5种,明矾和黑矾、乌梅、杏仁油和碱。大黄是否为助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根据档案中记载,依此上述方法,我们尝试复制了其它30种常见的乾隆时期服饰色彩,复原的33种颜色如图9所示,基本能够真实地反映清代中期宫廷丝织品色彩的特征。

四、结论

1、经考证,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件服饰故42151为舒妃吉服袍,故42484为舒妃常服褂。其中吉服袍制作于乾隆中期,它的装饰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色彩时尚。

2、乾隆中期服饰的配色主要划分为红、黄、蓝、紫、绿、白六个色系,色彩丰富,色阶不多,装饰感很强。

3、从织染局染色工艺复原研究成果看,清代染色技术成熟稳定,丰富的色彩仅用9种染料通过相互配合、添加助剂、变化工艺染得,十分巧妙。

注释:

① [清]张尔田: 《清列朝后妃传稿》(下),第27页。

② [清]郎世宁:《乾隆及后妃图卷》,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③⑩[11]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8页。

④ 严勇、房宏俊主编:《天朝衣冠》,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⑤ 内务府广储司衣库档案,手抄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⑥ [清]乾隆朝《大清会典》。

⑦ [清]吴士鑑:《清宫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⑧ 严勇、房宏俊主编:《天朝衣冠》,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⑨ http://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28697.html,2018-9-25.

[12] 严勇、房宏俊主编:《天朝衣冠》,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13]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9页。

[14]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卷十织工部。

[15]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卷九染工部。

[16] [清]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九五《内务府园囿》。

[17] [清]乾隆二十三年销算染作底档。

[18] 王业宏、刘剑、童永纪:“清出于蓝”——清代满族服饰的蓝色情结及染蓝方法,《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110-114页。

猜你喜欢
乾隆黄色服饰
你瞧,黄色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黄色的小蝎子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