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拔“穷根”
——东川区农业产业扶贫扎实开展成效显著

2019-01-08 05:43创造课题调研组尹绍平徐丛山
创造 2018年12期
关键词:穷根全区贫困村

《创造》课题调研组 尹绍平 徐丛山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拉玛·兴高带队赴东川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东川,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全区共有农业人口2431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063户104523人,已脱贫15649户58868人。

在全区脱贫攻坚进程中,东川区农业局各级干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期待,充分发扬有担当、有措施、有成效的务实精神,深入农户了解村情民情,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产业扶贫模式,初见成效。

东川全区国土二调面积48.6万亩,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小江河谷高效农业产业区,海拔1600米以下,全年无冬季,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700—750毫米,以发展优质水稻、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畜禽、特色水产等产业为主。二半山区,海拔1600—2400米,平均气温15.5℃,年降雨量750—1000毫米,以发展特色蔬菜、优质马铃薯、优质玉米、生态林果、山地牧业等产业为主。高寒特色农业产业区,海拔2400米以上,平均气温10℃,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以发展高山中药材、优质马铃薯、特色山地牧业等产业为主。

据东川区农业局局长杨加林介绍,全区在农业产业脱贫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分年度,分措施,紧盯产业增收目标,紧扣精准扶贫要求,深化落实“123456”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一、紧盯收入目标,统领扶贫任务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根据东川农业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区委、区政府确定了“近期抓就业,中期抓产业,远期抓教育”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紧扣“一高于、一支撑、贫困村三有和贫困户三有”的目标任务,有效推进工作落实,产业脱贫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高于”:2016年以来,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增幅水平。

“一支撑”:农业产业收入占比达贫困户收入逐年增长,2018年占比达30%以上。

贫困村三有:一是“村有产业”。129个贫困村分别结合实际确定了以冬早蔬菜、经济林果、稻田养鱼、优质马铃薯、中药材、养殖业、核桃种植、小杂粮等为主的脱贫产业,目前有52个村形成“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村;二是村有带动主体。全区有省市龙头企业26家,规模养殖场47家、养殖大户38家、家庭农场38家、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3家、新型职业农民200名,成立了致富带头人协会、中药材协会和核桃种植协会;三是村集体经济有经营性收入。129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均实现有2万元以上经营性收益。

贫困户三有:一是有增收项目。全区贫困户除兜底保障无劳动力外,分别结合就业或发展经济林果、稻田养鱼、优质马铃薯、中药材、养殖业、核桃种植、小杂粮等方面,实现了有1至2项增收项目;二是有劳动能力的有培训技能。针对10906户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进行了2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全覆盖。3年来累计完成各类培训67375人次;三是与新型经营主体间均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区26173户贫困户按每户3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与128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3年以上的利益联结分成机制。

二、用好两笔资金,产业带动全覆盖

2018年,东川区按每个贫困村20万(69个贫困村25万),下拨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925万元;按户均3000元的产业扶持标准,下拨产业扶持资金9006.6万元。按照村集体经济增值保值和户均3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安全可靠的原则,积极出台指导意见,在采取民主决策程序、公开公示制度、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或减少产业资金的风险,由镇、村两级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联结到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或与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利益联结,签订了3年以上的联结分成合同。

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8个村(社区)采取自主发展,其余贫困村与66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每个贫困村均取得了2万元以上的经营性收入;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取得了利益联结保底分成,全区贫困户户均增收300元。

三、夯实三项保障,提升脱贫质量

一是抓好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工作,提供防灾减灾保障。一方面创新实施东川区地方特色农业保险,2017年创新实施东川区甜杏气象价格指数保险,全区1006.2亩甜杏按照农户和财政1:1比例投保了气象价格指数保险,1个合作社和89户群众获得保险赔付48万元,亩均获赔480元;2018年探索实施东川区生猪肉牛肉羊保险,对带动贫困户的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政府和企业6:4比例进行投保,目前投保工作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抓好昆明市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全区小春马铃薯投保4430亩,904户投保;大春马铃薯投保35124亩,7991户投保;能繁母羊投保61337只,5832户投保。截至目前,全区地方性特色保险小春马铃薯,赔付18万元;大春马铃薯受灾31094亩,赔付323.5万元;能繁母羊出险1079只,赔付85.2万元。以上保险7676户贫困户受益,户均赔付289元。

二是抓好小额信贷工作,提供发展动力保障。2016以来,全区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1.1796亿元,2715户贫困户受益,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三是抓好科教培训,提供技能支撑保障。一方面在全区实施完成了投资292万元的畜牧产业科技扶贫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区、镇、村三级畜牧产业发展科技体系,为全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对全区10906户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进行了2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全覆盖。2016-2018年完成各类培训67375人次(2016年完成17738人次、2017年完成26043人次、2018年前7月完成23594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50332人次,技能培训16603人次,创业培训440人次。

东川红土地

中共东川区委书记胡江辉(中)深入红土地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四、强化四项增收措施,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一是发展产业增收。巩固传统产业。2018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76万亩,其中25527户贫困户种植玉米53606亩;8242户贫困户种植水稻13352亩;8265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36366亩。提升特色产业。目前全区核桃24万亩,桃子种植4500亩。培育自有增收产业。2016年以来,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一项增收项目,全区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康美药业、莱德马业、禽健合作社、玄同农业有限公司、力志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订单,发展中药材种植1.2161万亩,种植户5044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129户;发展滚动生态土鸡和“五黑鸡”25万羽,饲养30只以上的农户达7600户;种植花椒2.3万亩,涉及贫困户3200户;订单种植紫花苜蓿600万元,拟种植3000亩。

二是实施农业和光伏项目增收。2018年共下拨资金1252.54万元,实施了小江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畜牧业生产扶持项目、畜牧科技扶贫体系项目、渔业产业发展、新兴生物产业重点项目扶持等6个方面项目,5300户贫困户受益;大力推进集中式光伏项目工程,在汤丹镇海子村投资2.7亿元,占地1400亩,建设1个林光互补综合发电项目,项目将于年内竣工并产生效益。

三是产销对接增收。成立东川区农产品销售服务领导小组,强化产销对接,全区有中药材种植订单5000余亩、生态土鸡订单收购25万只,可带动贫困户6100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与社员网、俊发集团、闻远电商、牯岭裕等网上网下销售平台进行协调对接。目前,与俊发集团签订24万枚力志“五黑鸡蛋”订单销售合同,与中国供销社员网签订3000万元至6000万元的大宗农产品销售合同,目前销售金额350万元。

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务工增收。目前东川有26家省市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47家、养殖大户38家、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3家、新型职业农民200名,同时成立了区级产业扶贫公司、8个乡镇(街道)产业扶贫分公司,成立了东川区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和东川区中药材协会。强化协调对接,推进就近务工增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群众5236人务工。

五、制定“五指成拳”产业政策,引导规模化经营

云南神沐农业有限公司向东川区乌龙镇跑马村村民发放茶花土鸡鸡苗,启动茶花土鸡滚动养殖模式

“五指成拳”政策涵盖了到户财政扶持资金、金融贴息扶持政策、特色农业保险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以奖代补等系列政策。2018年,东川区农业局印发实施了《东川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扶贫贷款贴息实施方案(2018年-2020年)》,先后组织5批共312人次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对金融扶贫进行宣传对接,对带动贫困户50户以上的28家新型经营主体,推荐给金融机构审核进行放贷,目前已发放4家企业贷款400万元;印发实施了《东川区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东川区共有128个新型经营主体联结了全区26173户贫困户3000元产业资金,在签订3年合同,并每年给予10%分红的基础上,区财政按每带动1户3年合计给予500元的以奖代补,按3:3:4的比例进行支付,2018年支付补助资金392.595万元。印发实施了《东川区生猪肉牛肉羊养殖收益保险扶贫试点实施方案》,目前区级投入资金298.9175万元,分别对猪、牛、羊给予了配套资金的投保。印发实施了《东川区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意见》,全区8个乡镇(街道)统计在册的土地流转面积有35292.317亩,按每亩3年合计给予300元的资金补助,按4:3:3的比例支付,2018年支付补助资金423.5万元,以上土地流转面积有2.1万亩属贫困户流转,涉及贫困户11000户,户均增收500元。

目前,东川农业产业政策已具备了“体系完备、实际实用、操作性强”的地方典型特色,以上政策每年区财政出资1200万元,按照1:5撬动比例,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000万元,在促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确定六项后续产业,巩固脱贫成效

因地制宜确定好后续脱贫支撑产业,分年度分措施制定三年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可持续发展。一是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一县一业”中药材(2018-2021年)发展行动实施意见,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二是提升一个优势产业。制定出台核桃产业提质增效3年行动方案,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对现有的24万亩核桃进行为期3年提质增效和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采取企业+订单+协会+农户的方式,在组织化、标准化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产核桃产出率,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三是培育好二个新兴产业。制定出台了小江干热河谷育种繁重3年行动方案;大力积极申报了119个村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四是实施二个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东川区小江流域干热河谷区农业产业科技园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关于加快东川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

下一步,东川区农业局将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及东川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脱贫攻坚指示精神,围绕“脱贫攻坚高质量,增收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精准脱贫,全面实施“菜单式”产业增收,做大做强“粮烟果畜药花菜”七大农产品,深入推进“一县一示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继续加大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增收有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进步、产业帮扶有对象、政策扶持有突破、市场对接有渠道。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杨加林局长表示,扶贫开发工作永不停步,东川区农业局干部职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讲话,再接再励,全力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东川深度贫困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目标。

农户种植优质马铃薯

猜你喜欢
穷根全区贫困村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李双星 一心为民拔“穷根”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电力扶贫“拔穷根” 照亮乡村振兴路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多措并举拔穷根 全力脱贫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