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祁瑞1 刘怀民2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河南 郑州 450002
张某,女,68岁,2018年1月15日初诊。自诉间断咳嗽20年余,因感冒引起,期间服药效果不明显,病情易反复。后在省某医院行CT检查提示右肺占位,定期复查提示结节较前增大,遂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右肺腺癌,行4个周期化疗并口服西药及中成药,效果一般,仍咳嗽。患者就诊时:神志清,精神一般,咳嗽,咳吐粘痰,量大、色白,晚上加重,躺下就咳嗽,天气转暖则不咳,烦躁,口干欲饮,夜间口苦,需多次漱口。年轻时喜贪凉食,平素怕冷,手脚凉,脾气急,眼睑浮肿,面色黄,纳食可,眠差,二便可。舌质淡,苔白腻,脉浮弦。方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麻黄10 g,桂枝15 g,白芍15 g,清半夏12 g,炙甘草10 g,干姜10 g,细辛6 g,醋五味子12 g,石膏12 g。7剂,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8年1月22日。患者诉服用第3剂中药时,自觉咳嗽较前明显减轻,咳痰也明显减少,口不苦,口干、烦躁较前好转。守上方,续服7剂。后随访已不咳嗽,无其他不适,其病告愈。
按语:患者早年因感受寒邪,致肺卫郁闭,肺气失宣,故令咳;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减弱,水湿不化,积聚成痰;患者平素怕冷,年轻时喜贪凉食,加重体内湿气。晚上咳嗽加重,天气转暖则不咳,均为寒饮作祟;《内经》云:“形寒寒饮则伤肺”,故日久痰饮结聚成块,发为肿瘤。体内寒饮郁久则化热,故出现烦躁、口干口苦、脾气急等症状;眼睑浮肿、苔白腻、脉弦为水湿内蕴之佐证,脉浮为表邪未解之象。“外寒内饮挟热”,故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以麻黄、桂枝解表,祛除外邪;干姜、细辛、五味子司肺气之开阖,温肺散寒,化体内寒饮,敛气而平喘;以白芍收敛津液,石膏清热除烦止渴,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解表化饮、清热除烦之效。
王某,男,52岁,2018年7月9日初诊,以“确诊肝癌半年余,腹胀3月余”为主诉,CT提示肝内多发转移,彩超示大量腹水,属肝癌晚期。目前一直口服“阿帕替尼”治疗,曾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腹水控制差。患者当日坐轮椅至我院门诊,患者就诊时:神志清,精神差,肝区疼痛,腹胀,腹大如鼓,目黄、身黄,口干,饮水不多,乏力,消瘦,平素怕冷,四肢凉,纳眠差,小便少,大便可,舌质淡,苔腻,脉沉。方用真武汤:制附子10 g,茯苓30 g,白术20 g,芍药10 g,生姜15 g。15剂,日1剂,早晚温服。二诊:2018年7月23日,患者诉腹胀较前明显减轻,腹部较前缩小。效不更方,续服15剂。三诊2018年8月6日,时患者步行至门诊,精神亦较前好转,嘱其继服15剂巩固治疗。
按语:患者肝癌晚期,腹胀如鼓,属祖国医学“鼓胀”的范畴。患者平素怕冷、四肢凉为阳虚不能温煦之表现。患者素体阳虚,水饮不化,膀胱气化不利,水无出路,蓄积体内,故腹胀如鼓、小便少;湿滞中焦,胆液不循常道,外溢故身黄、目黄;水湿阻滞气机,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寒湿偏胜,故不欲饮水。寒湿困脾,运化失权,故纳差、消瘦、乏力。辨证为阳虚水盛证,舌脉亦可佐证,故方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气,散阴寒,以温阳化气行水;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生姜以助增温散之力,温阳散水湿;以白芍酸涩收敛,制约附子之燥热,不致温利太过。五药相配,阳气得复,水饮得散。
杨某,女,40岁,2年余前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提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ER+++,PR+,HER-2 -,Ki-67 30%+。术后行化疗6个周期具体方案不详。后一直口服“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2018年9月10日患者以“左乳癌术后化疗后2年余,自汗、乏力1月余”为主诉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就诊时:神志清,精神一般,自觉汗出较多,动则加重,怕风,乏力,面色暗,二便可,纳眠一般,舌质淡苔白,脉缓。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5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生姜15 g,大枣12枚。10剂,日1剂,早晚温服。二诊:2018年9月20日,患者诉汗出减少,怕风已不明显,嘱其续服7剂,后随访诸证均好转。
按语:患者为术后化疗后,正气受损,阴阳失和。因卫气昼日行于阳分,夜行于阴分,而营气与之相反,昼日行于阴分,夜行于阳分。当患者阳虚时则肌表失于固摄,营阴外泄,故汗出、恶风。动则耗气,虚者更虚,故动辄汗出加重。《伤寒论》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故辨证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当以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令营卫和则愈,加以龙骨、牡蛎以收敛固涩。阴阳调,营卫和,则汗自止。
史某,男,60岁,2018年10月8日初诊,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灼热痛,吞咽欠畅,纳差,至医院查胃镜,病理示:胃腺癌。遂行“替吉奥+奥沙利铂”化疗6个周期,期间出现双手麻木,时疼痛不适,化疗结束后未见明显减轻。刻下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自觉双手麻木,感觉异常,时有疼痛感,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纳食少,眠可,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脉沉涩。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 g,桂枝15 g,白芍15 ,生姜15 g,大枣12枚。15剂,日1剂,早晚温服。二诊:2018年10月22日,患者诉麻木感较前减轻,已不疼痛,守上方,再服15剂。三诊:2018年11月5日,患者精神可,诉纳食较前增多,乏力明显好转,偶尔会有麻木感,但不明显,嘱其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四肢手足麻木不仁”当属《金匮要略》中“血痹”病范畴。癌症患者本质为正虚邪实之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又为气血不足之象,再者奥沙利铂作为药毒外邪入侵机体,血脉受阻,运行不畅,不能濡养四肢,故出现手足麻木不仁、感觉异常。不通则痛,故时有疼痛不适感。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加之血脉凝滞,舌脉亦为瘀滞不通之象,故处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温经,养血通脉。方中黄芪以补气固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病以求本;桂枝性辛温,发散偏于行,可温经通脉,主风痹骨节挛痛者;芍药走阴分,可通营和血;生姜亦主宣发,助以通利经脉;大枣甘温补益脾胃,益气养血。诸药相得,故气血以养,血脉得通,痹痛蠲除。
据相关数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肿瘤新发病例将达到2000万,而我国将高达400万[1]。目前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风险高、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等均限制其临床运用[2]。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以《伤寒杂病论》中方剂为主的经方,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历经千百年的临床验证,对临床各科疾病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肿瘤的治疗前景广阔,仍需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