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初探

2019-01-08 15:54张建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口病传染性

张建美

作者单位:300393 天津,天津市西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种类和类型较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肠道病毒71型以及柯萨奇病毒A16型[1]。该病多发于<5岁儿童,患病后主要症状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与溃疡、厌食、低热等,多数患儿可自行痊愈,但有少数患儿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以及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儿死亡[2]。

1 研究背景

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性疾病,婴幼儿为该病易感人群,病情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3]。手足口病的流行范围广、流行规模大,是威胁儿童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4]。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目前临床尚无手足口病的特效治疗药物,多数是依据患儿的实际病情采取对症治疗[5]。我国自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手足口病的防治研究,但是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全国2017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为192万人,死亡病例95人[6]。手足口病的发病及死亡人数在丙类传染病报告中是最高的,可见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仍有待加强。为了进一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有效控制该病的蔓延,诸多学者针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疾病防控开展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2 国外流行现状

手足口病属于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许多国家和区域均出现过手足口病流行的情况,并不存在明显的流行区域性。该病最早在1957年出现于新西兰,1958年加拿大在患儿体内检出柯萨奇病毒,美国以患儿临床症状表现正式命名为“手足口病”[7]。美国加利福利亚于1969年首次报道肠道病毒71型也是引发手足口病产生的重要病毒,自此以后肠道病毒71型以及柯萨奇病毒A16型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并以肠道病毒71型为主导的趋势[8]。自1969年以后的30年间,陆续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爆发因该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造成诸多婴幼儿死亡[9]。直至今日,手足口病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2003年报告显示,截止到该年5月份为止,在一周内约有3 000家儿童医院接诊了约1.73万名手足口病儿童,每所医疗机构所接诊的患者数量约为5.48人,近三成的患儿所感染的病菌为柯萨奇病毒A16[10]。马来西亚卫生部的相关数据统计发现,截止2018年5月马来西亚的手足口病病例共有21 644起,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6%。这些数据表明手足口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11]。

3 国内流行现状

我国首例手足口病患儿报道于1981年[12]。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相关数据显示,手足口病主要爆发流行于亚洲,我国自发现首例手足口病后,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均先后出现了手足口病[13]。2008年,我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到丙类传染病中,但采取的是乙类管理,需要填写患病患者的传染病报告。从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我国内地报告的手足口病为489 073例,而2008—2015年,我国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约为1 380万例,其中13万例为重症病例,死亡人数约为3 300多人[14]。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连续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肠道病毒71型,也是造成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5]。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易感儿童血清中的肠道病毒71型抗体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16]。而手足口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并且传播途径较为复杂,导致此疾病的传播速度快,流行强度和规模也相对较大。所以就目前而言,虽然感染肠道病毒后可获得长期、牢固的免疫力,但是由于病毒的进化与变异,给疫苗研制以及该病防控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手足口病仍然存在大规模流行的趋势,防控形势较为严峻[17]。

4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本身以及肠道病毒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肠道病毒可经由口、呼吸道、皮肤以及粪便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传播途径十分复杂,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后一周内的病毒载量大、排放量高,所以传染性最强,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症状与体征消失后的数周内仍然具有传染性[18]。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存在显著的季节性高峰,夏秋季节的发病率较多,并且存在2~4年的周期流行性特征[19]。此疾病的流行范围较广,易感人群广,但<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20]。手足口病有着较为复杂的流行形式,通常为暴发与散发交错的流行现象[21-22]。幼托以及中小学等婴幼儿集中的机构易暴发疫情,多为易感人群聚集场所。同时经济水平、卫生条件以及文化条件的不同,发病率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说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会受到机体免疫力以及暴露机会的影响。同时自然和社会因素也会对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造成影响。多项研究中发现,高温、高湿环境与寒冷、低温环境的发病率相比显著要高[23-24];并且人口密度较大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5]。这提示卫生、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经济条件均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率。

5 预防控制措施

5.1 医源性防控措施通过开展专项的健康教育以及培训工作,增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了解,提高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辨识与救治能力,使手足口病患者死亡率得到最大限度地减少[26]。针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教育家长做好日常的通风、消毒工作,指导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告知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带领儿童到人群密度大、环境及空气流通性差的公共场所,避免儿童与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幼托机构应当重视卫生环境,每日对玩具以及用具实施清洗消毒,室内需要定期通风、消毒,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指导幼儿做好个人卫生工作。

在疾病高发时期,医疗机构需要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合理制定防治方案,制定规范化的分诊制度,设置专项的感染诊室,并设置防控警示标志,主要用于接诊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并对就诊患儿做好详细记录;增加候诊、就诊区域的消毒次数;设置手足口病专项病房,实施隔离治疗,住院患儿使用过的设施、物品以及患者的分泌物、体液等也均需要实施严格消毒;为医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工作,加强掌握疾病防护知识与技能,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遵循七步洗手法,保证消毒工作的彻底性,切断病毒传染、感染源头;开展疾病专业知识健康宣教,在导诊台设置疾病预防宣传手册,并通过播放宣传视频增强宣传力度。

5.2 加强病原学监测,规范病例报告加强病原学监测工作,以区、县为单位,定期对普通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以及出现疫情的病例、重症以及死亡病例标本进行采集,开展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并了解优势毒株,做好预警工作[27]。当出现暴发性、聚集性疫情后,为了避免出现疫情进一步扩散,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及时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分析流行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当发现疾病感染患者、甚至死亡病例的情况下,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与疾控部门进行汇报,加强疫情监测,并对感染者所处的幼儿园、中小学实施消毒管理工作,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疾病进一步扩散。

5.3 手足口病预防药物

5.3.1 注射疫苗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针对肠道病毒71型开展疫苗研究工作,尚在研发的疫苗主要有灭活全病毒疫苗、减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我国已经开始接种EV71型的疫苗,从实际接种效果发现,疫苗对于婴幼儿等特定目标人群的免疫原性以及安全性良好,可对肠道病毒71型等感染相关性疾病发挥较好的抵抗作用,对手足口病流行的防控、降低发病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8-29]。

5.3.2 脾氨肽药物脾氨肽主要成分为多核苷酸类及多肽类复合物,含有多种免疫调节因子以及氨基酸,能够特异的转移供体特定细胞免疫至受体,使受体细胞免疫体系得到非特异性的增强,使单核细胞结合Ig复合体的能力得到相应改善,并且对干扰素及淋巴因子释放具有促进功能。相关研究发现,脾氨肽可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得到相应增强,并且可对Th2介导的体液免疫具有抑制作用,进而可调节细胞因子平衡,增强非特异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组织中的病毒复制[30]。

6 结语

手足口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阴性感染几率较大,传播速度迅速,传播途径多,通常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大规模的流行。针对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现状,应加大相关研究投入和预防控制工作,以降低手足口病发病,阻止大规模的流行。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口病传染性
羊肠道病毒的流行现状及防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肠道病毒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的分子流行病学意义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
儿童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