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9-01-08 23:02:43梁淑平
农业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农户精准

◎梁淑平 张 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实施将我国扶贫工作推向了新的台阶。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工作的精准性,由于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因而在扶贫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扶贫政策如何落实?农户如何自助?精准扶贫的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生计能力,开发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同时提升农户的自助能力,这与社会工作的宗旨是一致的,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于助人自助,针对当前农村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有必要将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相结合,在精准扶贫中优化社会工作的功能,发挥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助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稳步前进。

一、新时期农村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农村地区解决贫困问题开创了新路径,农村地区精准扶贫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既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同时也要增强农户的自助能力。然而,在政策落实和农户自助方面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精准扶贫政策能否切实落实是当前新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政策面临的主要困境。扶贫政策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我国主要采取中央提出和地方落实的模式,由于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且扶贫工作具有特殊型和复杂性,因而在落实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精准扶贫的实施要保障其与政策的要求是相符合的,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变形或走样[1]。当前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中应主要考虑如下两方面因素:其一,地方政策执行精准扶贫政策时要注重实效性,理解中央扶贫政策的真实意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为农村地区致富谋福利。其二,精准扶贫的具体对象是农户,因而在落实政策时要以农户为单位,真正解决贫困农户的生计问题。

其次,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提升农户的自助能力是当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最大困境。农户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单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中的贫困农户中,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学致贫,还有的是因灾致贫,且贫困户也可分为短暂性的贫困和长期性的贫困,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贫困,劳动力缺乏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贫原因。因而,如何实现农户的自助成为重要的难题。目前来看,主要的困境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在市场化环境下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市场选择,避免受到外界市场环境的影响导致扶贫项目的失败;二是贫困农户本身的脱贫能力较差,如何激发其内在积极性,提升其脱贫能力是对扶贫工作的一个考验;三是贫困村庄及贫困农户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缺乏,导致贫困农户无法维持生计。精准扶贫不仅要改变贫困农户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要改变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由上可以看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还面临许多困境和难题,而其中如何提升贫困农户的自助能力是帮助其真正脱贫的关键,如果仅仅依靠外界的帮扶力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贫困农户的脱贫目标的实现,一是要激发贫困农户的脱贫意识,二是要提升其生计能力。

二、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与优势

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在取得许多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之间具有契合性和一致性,同时也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能。

(一)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1.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理念的契合。精准扶贫理念是一种社会治理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创新表现,是通过实施分类化治理和精细化治理的方式治理贫困问题。传统的扶贫开发多采用粗放式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让我国多数贫困人口脱贫,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加重了特殊人口的贫困,新时期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下,这些特殊的贫困农户也成为了扶贫工作的难点。精准扶贫治理模式是结合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实际提出的,当前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备受重视。在理论研究上,许多学者将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进行研讨,通过发挥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户的帮扶作用,实现精准扶贫的治理目标[2]。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这也为推进实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2.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探索。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社会工作界便认识到其与精准扶贫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随之出现了许多精准扶贫中介入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且推动了“社会工作+精准扶贫”的实践进程。扶贫开发相关部门和社会工作职能部门、研究人员等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扶贫方法,并取得了许多成绩。首先,我国各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融入社会工作的方法,探索农村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通过社会工作实务人员积极为贫困人群进行心理辅导和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以广东省为例,由于其精准扶贫开展的较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在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同时,联合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将精准扶贫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其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次,通过建立以帮扶贫困为特色的社会工作机构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该中心为省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主要目标是提供社会服务、行动研究和人才培养,农村社会工作是其一个重要的实践项目,同时通过搭建城乡合作平台,有助于为贫困农户搭建社会支持网络[3]。再次,在个案工作中,一些社工开展了专门的实证研究,分析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对农户脱贫的影响,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之中要通过增能赋权来激发农户的脱贫的积极性,提升其生计能力,修复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者、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都在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和干预策略,这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仅说明“社会工作+精准扶贫”治理模式具有可行性,同时也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中在角色、方法和理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出发更容易与扶贫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有助于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逐步实现贫困农户的自助、互助和成长。

首先,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激发扶贫对象的脱贫意识。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同理心、接纳等助人理念,通过采取专业化介入手段激发贫困农户的脱贫意识,促进其在精神上的脱贫。不论是采取何种社会工作帮扶方法,都强调个别化、理解和接纳,结合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进行预估和诊断,进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农村地区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有很多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应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满足贫困农户的需求。社会工作在助人过程中还可以把握节奏,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全方位的推动贫困农户发生积极的改变。

其次,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增强扶贫效果。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贫困农户可以通过潜能的发挥来实现自我脱贫。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为贫困农户缓解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通过给予贫困农户更多的关注,了解其需求和内在的潜能,并将其与社会支持网络相结合,进而提升贫困农户的脱贫能力。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在于,其能够为贫困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技巧,调动贫困农户自身的能力与资源,发掘其自身的潜力,实现贫困农户自助的目标。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要从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出发,一方面,为政策的落地贡献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应发挥专业优势提升贫困农户的自助能力。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既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也要加强对社工扶贫项目的开发,此外还应通过健全培训机制和反馈机制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各地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介入扶贫工作

政府部门牵头是保障社会工作顺利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应鼓励社会工作项目的开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形式进行项目招标,政府部门既要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要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此外,为保障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赋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全面负责的权利,在帮扶项目实施中可以进行独立设计,充分将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融入到扶贫工作之中[4]。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应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规划,在贫困农村地区设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或站点,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贫困农村地区,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在激发贫困农户脱贫意识,提升其自助能力的作用。其次,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不论是救助式扶贫还是精神式扶贫,社会工作都可以参与,在救助式扶贫中,社会工作者可为其寻找支持网络和资源或向其提供知识、技能等的支持;在精神式扶贫中,社会工作者应主动帮助贫困农户树立信心,激发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之中,社会工作者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贫困农户的走访,了解其个人及家庭情况,对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需求和问题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可以说,社会工作者是服务项目实施的关键,因此,政府可运用聘用制或委托的方式赋予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权利和责任,并保障社会工作介入全程受到政府的支持。

(二)发挥社会工作优势,实施精准帮扶和个性化帮扶

近年来,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凭借这一契机,社会工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贫困帮扶工作,争取为贫困农户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之中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个别化的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要对贫困农户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帮扶计划,且不同的个体也要采取因人而异的策略。社会工作者开展扶贫工作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帮扶方法,为不同的帮扶对象提供专门的服务,进而增强精准扶贫的成效。

首先,明确扶贫对的基本生存需求与潜能。社会工作者要始终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和原则,对扶贫对象进行需求评估是介入工作的第一步,在需求评估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贫困农户的需求,同时秉承专业价值和理念,是从动态化的视角评估其需求变化,增强需求评估的科学性。其次,对扶贫对象进行分类,以留守儿童为例,这一部分群体应是社会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为其提供帮助时,则应通过访谈等调查的方式搜集资料,并对不同的留守儿童进行细分,为确定帮扶策略提供依据。再次,选取恰当的介入方法,社会工作者可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充分挖掘贫困地区或贫困村的优势资源,将这些优势资源作为关注的焦点,并相信帮扶对象具备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其利用优势实现自助[5]。最后,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可结合社区工作的开展激发贫困农户的活力和村民的凝聚力,扶贫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联合村民集体的力量更有助于实现脱贫的目标。在方法使用上可以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微信群等让村民交流,或组建社会互助团体,吸纳社会爱心人士加入等。

(三)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介入能力

社会工作者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社会工作者是重点也是关键,因而要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优势在于有助于促进扶贫工作的专业化开展,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对扶贫工作有直接影响。随着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紧密结合,政府部门也在为农村地区招收社会工作者,且许多社会工作者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并经过专业的农村扶贫相关培训,因而这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也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注重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开始农村社会工作课程内容,尤其是针对出生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更可以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和对农村地区比较了解的优势,为农村精准扶贫贡献力量。二是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精准化,针对精准扶贫设计扶贫内容与方法,加深社会工作者的对扶贫工作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扶贫工作之中。

此外,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且贫困农户自助能力的提升也应是循序渐进的,因而,在精准扶贫中,还应建立社会工作跟踪反馈机制,增强扶贫工作的耐性和持续性。通过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和把握贫困农户的生计情况,一方面,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扶贫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扶贫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有助于避免扶贫对象返贫现象的出现,对贫困农户进行脱贫加固,确保其能够真正脱贫。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精准扶贫”是缓解当前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有效手段,运用专业化的干预手段和策略能够更好地为贫困农户提供支持。农村社会工作者在扶贫过程中通过运用倾听、接纳、同理心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扶贫对象的问题及需求进行评估,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激发受助者的脱贫意识,同时连接社会资源和支持网络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最终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农户精准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