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宝诒助阴托邪法探析

2019-01-08 11:41:03吴清梅鲁玉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淡豆豉少阴温病

吴清梅,鲁玉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

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江苏江阴人,晚清著名的温病学家,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1-2],著有《惜余小舍医学丛书》12种,其中《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流传最广。后世张耀卿据其《临证治验案》《惜余医案》《仁术志》抄本整理编成《柳宝诒医案》。柳宝诒毕生致力于伏气发温研究,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为主要依据,探析其助阴托邪法学术思想。

1 理论阐述

1.1 对伏气温病的认识

伏气温病学说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3]17,该论述为后世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4]18,认为感受寒邪后可以表现为即时发病抑或过时而发,实为伏气理论之发端。柳宝诒宗《内经》和前人之旨,亦认为伏气温病之邪为寒邪,正如其在《温热逢源》里指出的:“伏温之邪,冬时之寒邪也。[5]73”

伏气温病即伏温,包括春温和伏暑。王叔和继《内经》后提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4]18,可谓“伏暑”一词的肇始。叶天士在《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中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6]97,明确春温即伏温,乃由于肾虚、邪伏少阴、至入春又感受外邪引动在里伏热所致。关于春温和伏暑的发病,柳宝诒认为:“凡病伤寒,是伤寒不必专在于冬时,即三时感寒,亦能郁化为温也”[5]2,伏气发温随时而变,并不拘泥于冬时。并认为:“热之轻者曰温,热之重者曰暑”[5]2,暑即温之变名,只是由于发病时间不同,治疗略有区别而已。此外,柳宝诒认为伏温不仅可因春夏温热之气而引动伏邪,也可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因新病而引动伏邪。如《温热逢源》云:“其新病引动伏邪,大致亦与兼挟风寒者相似”[5]79等。

伏气温病之“寒邪”伏于何处?前人多认为寒邪伏于肌肤、肌骨、营卫等,叶天士、柳宝诒则均认为寒邪伏于少阴。叶天士在《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中云:“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6]97,提出伏气温病乃由于肾虚、邪伏少阴的观点。柳宝诒则认为伏气温病所感受的寒邪“无不伏于少阴”,进一步强调肾虚为伏气温病发生的先决条件,而寒邪郁久化热则是伏气温病发生的根蒂,如《温热逢源》:“伏气发温之病,惟冬伤于寒故病温,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断无伏于肌肤之理”“若肾虚不能托邪,则伏于脏而不得外出,病即深而重。[5]1-2”

关于伏气温病的传变特点,柳宝诒认为自里而发、由里外达。如《温热逢源》指出:“温邪初起,无不见里热之证”“冬时伏邪,郁伏至春夏,阳气内动,化热外达,此伏气所发之温病”[5]60。此外,柳宝诒还认为由于邪伏于少阴随气而动,流行于诸经,致使伏气温病的发病路径繁多,随处都可发病,且病初无法确定发于何经。如《柳宝诒医案》中提到:“伏邪由内而发,其从阴从阳,入脏入腑,或因经气之虚而袭之,或因素有病夹发,初无一定法程……俾邪机速达,不致内滞,即属佳象”[7]27“其邪留滞阴分,每每乘脏气之虚,窜入厥阴,即成险候”[7]10,因此伏气温病的病程发展以及轻重缓急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1.2 助阴托邪法的提出

柳宝诒认为伏气温病由于邪伏于少阴,易郁而化热,如“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5]65,故治疗伏气温病应当“步步顾其津液”[5]65;伏气温病阴伤由伏热所致,所谓“邪退则正自复,去邪所以救阴也”[5]47。伏热不透则阴液难复,故治疗伏气温病应当清泄里热;伏气温病总以邪气外达为顺,如“当初起时,其外达之路,或由三阳,或由肺胃”[5]65、“初起治法,即以清泄里热,导邪外达为主”[5]60,因此柳宝诒明确提出:“凡病温者,其阴气先虚可知。使或虚而未至于甚,则养阴透邪,治之如法,犹可挽回。[5]13”以扶正透邪为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以养阴、清泄、透邪为常法。

所谓助阴托邪法即在养阴当中少与助阳之品,以达扶正托邪的功用。助阴托邪法首次见于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如“伏气化温,从阴而达,法当助阴托邪”[5]42。后世整理的《柳宝诒医案》中提到:“尝读喻嘉言《尚论后篇》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附细辛汤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面,但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而其为正虚邪实则一也,张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对面推想,岂不可用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病乎?[7]5-6”是柳宝诒提出以助阴托邪法治疗伏气温病观点的思想源头。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指出:“伏温之邪,冬时之寒邪也。其伤人也,本因肾气之虚,始得入而据之”[5]73“伏温外发,必从经气之虚处而出,初无一定路径”[5]63,认为伏气温病本因肾气虚在先而受邪,治疗伏气温病应扶正以助肾鼓邪外出。“扶正”主要表现为养阴,如《温热逢源》:“在温病以养阴为主,以温热必伤阴液也”[5]76,《柳宝诒医案》:“但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冰伏而不出”[7]6,因此伏气温病的治疗以养阴托邪为主,在养阴、清泄、透邪的同时,少与助阳之品,鼓荡邪气外达。

2 典型病案

案1:发热作于午后,盛于夜间,衰于寅卯。四五日未得畅汗,舌红而不绛,苔白而不燥,口干而不渴,但觉腰酸头晕、热甚则烦躁谵语。方药:鲜地黄(淡豆豉打)、荆芥(炒)、连翘(带心)、青蒿、茯苓、白前、郁金、菊花、白茅根、灯心草。二诊:伏温之邪由少阴而发,邪机已深不能外达,总由少阴阴阳两弱、不能鼓邪所致。脉象左手细数弱,尺脉弱不应指。腰脊酸板,耳聋不聪,发热夜盛,神情不爽。病经五六日,汗泄未畅,大便日解或溏或泄,而病势依然不增不减,给予地黄(附子汁拌)、鲜地黄(淡豆豉打)、玄参、桂枝、白前、当归、黄芩、白芍、白茅根、童便。少阴得补托而邪渐透,后诊仍以养阴、温阳、透邪之药养阴托邪为本,余则随症兼治。

按:午后阴气渐盛,夜间最盛,及至寅卯阳气初升阴气渐衰。据患者的发热规律,柳宝诒认为此为温邪深伏少阴,患者本阴气不充,不能托邪外达。四五日来,未得畅汗,舌红而不绛,苔白而不燥,口干而不渴,但觉腰酸头晕,热甚则烦躁谵语,为温邪深伏少阴、尚未外达气分的表现。治宜从阴经疏达,不可误作外感风寒而温散其表,因此用以鲜地黄养阴清热,佐以淡豆豉、荆芥、青蒿、郁金等宣发透邪,连翘(带心)、菊花、白茅根等清泄郁热。继上法后,病经五六日汗泄未畅,而病势依然不增不减,结合脉象等柳宝诒认为,此由少阴阴阳两弱,不能鼓邪外出所致,若只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深伏而不出,俾邪机得以外达三阳,方可着手图治,故于大剂养阴托邪药当中,佐以附子、淡豆豉、桂枝鼓荡阳气之意。关于淡豆豉,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指出:“豆豉为黑豆所造,本入肾经;又蒸罨而成,与伏邪之蒸郁而发相同,且性味和平,无逼汗耗阴之弊,故豆豉为宣发少阴伏邪的对症之药。[5]65”认为淡豆豉可以疏散宣透,而又性味平和,发汗之力平稳,是治疗伏气温病的对症之药。

案2:左某某, 伏温初起,热势郁而未达。适当肝气挟发,多饮酸酢,因致小水不通者数日,耳聋神躁,足冷无汗,肢节痛强,时复昏倦,脉细弱不鼓,症见诸窍皆闭而小便尤急。方药:地黄(制附子四钱煎汁,拌炒干)、元参、桂枝、黄芩(酒炒)、西洋参(生切)、鲜地黄(淡豆豉同打)、羚羊角(先煎)、独活、枳实(姜汁拌炒干)、黄连(姜汁炒)、竹茹(姜汁炒)。二诊时此证发作已数日,而表热不扬。其气逆作呕,舌苔灰燥,神情昏倦模糊时或痉掣。方药:地黄(切薄片,用大附块煎汁,煎好去附)、元参、淡豆豉、西洋参(切片)、陈皮、鲜石斛、枳实(元明粉化水拌磨,冲)、大黄、鲜竹茹(姜汁炒)、参须(另煎代茶)。后仍依温化少阴之法兼治余症,又三诊热邪出而解。

按:柳宝诒认为伏气温病发于少阴,发病初期不见三阳热象,系邪气留滞于阴分,常乘脏气虚弱之时窜入厥阴,即成险候。若肾阴亏虚则不能鼓邪外出,肝火盛则易于引邪入,设热热蒸郁而遗于少阴,陷于厥阴,则危候迭出,即难措手。本案由温邪伏于少阴,欲达不达,恰遇肝气挟发,多饮酸酢,故见小水不通者数日、足冷无汗、肢节痛强、脉细弱不鼓等,而耳聋神躁,时复昏倦,症见诸窍皆闭,而小便尤急,势恐内溃于阴,易生变幻。治疗上,柳宝诒认为邪之深伏而未化热者只宜温经托邪,大忌凉;邪之已动而化热者只宜清泄以养阴托邪。一诊中,患者但见小水不通者数日、足冷无汗、肢节痛强、脉细弱不鼓等症状为伏温初起,邪深伏少阴,而肾阳先馁,不能托邪化热,故邪机冰伏不出,姑与地黄、元参、西洋参等以养阴,附子、桂枝、淡豆豉温经以助阴托邪,佐黄芩、羚羊角、枳实、黄连等以导赤疏腑;二诊中,患者发作数日,而表热不扬,此前治疗与透邪导腑,小便畅行,足冷转温,然腰痛脊强,脉象沉细不数,里气似有通达之机而热象仍伏,尚未化热;气逆作呕,舌苔灰燥,神情昏倦模糊,时或痉掣为里伏之热已窜阳明厥阴之象。此时病证在已化未化之间则温经养阴,固当兼用。故于救阴托邪中参入泄热之品。

3 助阴托邪法的运用

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提出:“寒邪潜伏少阴,得阳气鼓动而化热。苟肾气不至虚馁,则邪不能容而外达。其最顺者,邪不留恋于阴,而径出于三阳,则见三阳经证”[5]65,认为伏气温病由少阴外达三阳,并且明确指出:“肾气不充,宜兼温托”[5]66,“阴气不足,不能托邪,当兼养阴”[5]66;“邪之深伏而未化热者论之,则只宜温托”[5]74,“邪之已动而化热者论之,则只宜清泄,何堪温燥”[5]74,因此,在伏气温病的治疗上,温邪化热已出三阳,而未尽之邪尚有伏于少阴而未化者,应兼以温托;或全数化热,而其热有半出于阳,半恋于阴者,应兼以养阴;舌红而不绛、舌苔白、脉沉细数,发热伴四肢欠温或神昏便泄等,可考虑应用温阳托邪;舌尖干绛、舌苔灰燥、神情昏倦模糊、气促神烦、时或痉掣等,则考虑清泄透邪。由此可见,临床运用温阳以助阴托邪治疗伏气温病时必须注意辨证,尤其注意将伏气温病与热深厥深相区别,用药时随证化裁。

柳宝诒在运用助阴托邪法时仿张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意,在大剂养阴药物中佐以辛温宣散之品,以达到助阴托邪的作用。常用鲜地黄、石斛、西洋参、麦冬、玄参等药物以养阴,黄芩、大黄、鲜竹茹、羚羊角等药物以清泄,少佐桂枝、附子、麻黄、淡豆豉、薄荷等药物以温阳托邪。正如《温热逢源》中所谓:“惟温邪既动,必有热象外现;其甚者邪热蒙陷,已有痉厥之象。此时麻附细辛,断难遽进。然非此大力之药,则少阴之沉寒,安能鼓动”[5]73。柳宝诒在使用温阳药物助阴托邪时,常“以药制药”改善药性,如其习惯用鲜地黄与淡豆豉同打,病情轻者则用鲜地黄与薄荷同打;以附子汁拌地黄,姜汁拌炒枳实、炒黄连、竹茹,麻黄汁制淡豆豉等。

4 结语

现代研究发现,现代医学中的一些自身免疫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白血病、SLE、隐匿性肾炎、乙型肝炎等,以及很多慢性疑难杂症如乙脑、AIDS、SARS等,都与伏气温病有密切关系[8-9]。有学者研究发现,将助阴托邪法应用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10]。柳宝诒毕生致力于伏温学说的研究,其关于伏气温病的学术思想和论治思路,不仅有助于提高当今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水平,而且对于拓展临床慢性疑难性疾病的辨治思路也有重要指导意义[11]。助阴托邪法作为他首次提出的治疗伏气温病的方法,对后世研究伏气温病极具启发意义,是温病学养阴法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淡豆豉少阴温病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药通报(2020年1期)2020-01-13 07:00:27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淡豆豉U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7年7期)2017-11-22 07:34:07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特别健康(2017年9期)2017-03-14 03:25:43
炮制复杂的淡豆豉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环球中医药(2014年9期)2014-04-02 00:45:53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