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介绍

2019-01-08 08:34:48陈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治未病体质理论

陈迎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对卫生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健康观有了很大转变,更注重疾病的预防、防治结合,提高人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健康水平,从而全面改善生活质量,这对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衍生出相应的疾病整体观、预防观及健康养生观等,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良好诠释,也是中医健康管理的优势所在[1]。基于“治未病”理论进行的中医健康管理,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康复于一体,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不足,在我国当前医疗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具有意义。但是,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健康管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其推广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若干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基于此,笔者对“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综述。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渊源

“未病”最早出现在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防范于未然”的意思,可以说是“治未病”思想在传统医学中的雏形,此后的历代医家无不重视“治未病”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未病”内涵,对其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未病先防的重要思想加以充分阐释,并从养生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对“治未病”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诠释。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上医医未病之病”、清代叶天士所提出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强调在疾病形成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和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现代学者张庆富[2]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的“亚健康”概念,在疾病预防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有机结合,从而更加符合我国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梁发俊等[3]提出,现代“治未病”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丰富、多样、安全、有效的手段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以达到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新兴学科。孙晋营[4]主张,“治未病”须遵从自然变化、法于阴阳的原则,道法自然,根据自然界天地、阴阳、气候等变化规律而提前应对。

2 中医健康管理的特点与发展优势

健康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有所不同,是指在全面监测和评估群体或个体健康状态后,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指导和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过程,而中医健康管理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遵循“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称“天人相应”,儒、道、释三家对其都有所阐述,其基本思想是指人类的生理、伦理等社会现象都是自然的直接反映。《黄帝内经》中主张“天人合一”,多次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认为人处于自然界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和融入自然,趋利避害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如不遵循“天人合一”,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势必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中医健康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遵循“天人合一”,通过制定合理的健康维护方案,使人们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祛病强身。

2.2 突显“治未病”理念中医健康管理倡导主动防范,与西医体检不同,其是一种从整体上预防疾病为目的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5],主要通过控制、减少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危险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3 运用中医诊察技术董芬等[6]研究表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对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需求中排第1位的就是中医诊察技术,这说明我国居民对中医诊察技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非常高。中医健康管理中大量运用了中医诊察技术,对居民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甄别,进行个体健康状态的整体分析和评估,同时又不排斥西医的检查手段[7]。

2.4 利用体质辨识中医体质辨识是把人的个体体质当作认知对象,根据不同体质的分类和状态特征,把握健康与疾病的整体特点及个体差异,进而制定干预计划并实施。体质辨识具有操作简便、易于理解等优点,易被人们所接受。体质辨识结合中医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是中医健康管理中评估个体体质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8]。

2.5 实施个性化管理中医体质是指在生命过程中,人们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形态、结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表现出每个个体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发病倾向[9]。中医健康管理运用体质辨识技术,对个体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养生项目,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

3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健康管理现状

目前,以“治未病”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强调诊疗过程的个性化,在与患者的互动中,有效收集“望闻问切”四诊信息,通过辨证论治提出治疗方案和养生建议。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健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综合医院对仪器和设备的过度依赖[10],弥补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不足[11]。在这种健康管理模式中,患者的利益可以实现最大化,尤其是重疾和慢性病患者。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对特殊体质和出现疾病前征兆的患者,采取预见性和必要的保健、饮食和心理干预,使健康收益达到最大化[12]。因此,这种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对疾病的防治更有效、更方便,尤其在基层社区,由于人员集中,可以为持续、动态、准确的数据监测提供支持[13]。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利好政策。“治未病”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14-15]。以“治未病”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健康管理干预方法,涵盖中医特色疗法、饮食调理、运动疗法、中药调治、心理调养等各个方面。“治未病”理念和“防疾病加重或复发”,多用于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控制。

4 基于“治未病”理论中医健康管理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完善并丰富服务对象和内容目前,中医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仍以老年人为主,应用于儿童、孕产妇等人群的报道较少[16];服务对象以“已病”慢性病患者为主,而应用于“未病”人群不多见[17]。这尚未体现基于“治未病”理论中医健康管理的内涵,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薄弱、经济能力有限及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有关;另外,医护人员自身也尚未充分认识到基于“治未病”理论中医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发展前景。燕爱军等[18]将“治未病”理论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常规护理中,结果显示其具有独特优势。目前,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以生活、膳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治、护理和指导为主,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适时向患者介绍中医“治未病”理论,发挥中医辨证施教优势,可以加强人们防病胜于治病意识,以达到对疾病事半功倍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因此,基于“治未病”理论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并丰富服务对象和内容,充分发挥其在预防保健中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接受度和利用度。护士采用中医辨证施教可为人们“治未病”提供简便、高效、经济的诊断和防范措施,进而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4.2 完善并统一干预效果评价标准近年来,人们对基于“治未病”理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虽在增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干预效果评价标准滞后和不统一的弊端。据调查,目前的研究仍较多使用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为评价标准,同时新的标准如《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也在使用,而且“治未病”理论中医健康管理不仅适用于疾病人群,也适用于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因此,目前的干预效果评价标准存在不完善和不统一现象[19],甚至还有少数研究者尝试以自拟标准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提示完善并统一干预效果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4.3 借助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目前,“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得以蓬勃发展,该技术可与中医健康识别系统、中医智能体检等结合,为健康信息的评价、分析、动态跟踪和及时反馈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互联网+”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健康管理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家庭延伸[20]。

5 小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历经千百年的理论发展及实践验证,能够为我国中医健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理论丰富、技术可行。目前,“治未病”理论已在多种慢性病的护理中得到了良好推广和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的目标契合度较高,中医健康管理以“治未病”理论为依据,并与现代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结合,使整体观和以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入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中,是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所在。但是,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评价标准,丰富服务对象和内容,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实现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管理目标。

猜你喜欢
治未病体质理论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