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 韩晓丹 李慕琳 夏维妮
摘要:国务院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研究”。当前,高中教育仍然存在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素质教育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本课题通过对北京市中心区中学扣北京市远郊中学学生艺术素养调查,分析城市中心区扣远郊区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平差异,从而找出艺术素养对行为认知的影响,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对策,为北京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和优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中学生;艺术素养;认知行为;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9) 30-0174-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艺术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然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是学校教育,尤其是远郊区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更好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成为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汇,以及与人文、科学、技术等学习领域相关课程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艺术通感、迁移思维和整合素养的形成。”艺术教育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更加充分了解城乡艺术教育现状,找出远郊区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更好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而开展本课题研究。本课题以北京市房山区和海淀区的4所学校为样本区域,对北京市远郊区与市中心区教育做差异性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了体现样本学校中学生艺术素养与认知行为的特性,并兼顾选取样本的均衡性,研究对象选取2所北京市區中学和2所远郊区中学。其中市区学校选定为北京市十一学校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两所完全中学,远郊区学校选定为1所完全高中校——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和1所完全初中校——北京市房山区第二中学。样本抽取范围为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共16个自然班,共得到有效样本504份。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研
采取自编中学生艺术素养与认知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从艺术课程开设情况、师资来源与状况、学生艺术类学习支出情况、艺术类学习时间、校内外艺术类实践活动次数、参加校内外艺术类比赛获奖情况、选择艺术类升学情况等十个维度进行调研,并加入音乐、美术学科基础知识问卷,调研统计各校学生对艺术学科基础常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并进行差异检验。
2.访谈调研
分别针对调研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3.座谈调研
课题组成员针对调研学校的学生进行随机座谈。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艺术教育认知差异
1.学生对艺术教育作用的认知情况
明确艺术教育的作用,理解艺术与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调查显示,在“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有哪些作用?”一问中,远郊区和中心区的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有较为一致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远郊区74. 38%的学生和中心区81. 55%的学生都认为“陶冶情操”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一选项远郊区和中心区分别有70.94%和71. 84%的学生选择;在艺术教育对‘提高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的理解中,两个地区的学生同样有较为相似的认识。而对于艺术教育“培养观察力和感知力”和“增强文化理解能力”这两方面远郊区和中心区的学生认识明显不足。关于“培养观察力和感知力”有54. l9%的远郊区学生和48.54%中心区学生选择;“增强文化理解能力”仅有44. 33%的远郊区学生和55. 34%的中心区学生选择。
2.学生对艺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艺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客观的反映了中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内容,我们对两个区域的学生进行了基本知识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音乐学科主要从歌曲演唱能力、音乐知识技能、音乐鉴赏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远郊区与中心区学生在艺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在歌曲演唱能力上,只有47. 29%。的远郊区学生能够完整的背唱5首以上课本内歌曲,而中心区则有64. 08%的学生能够达标。音乐知识技能包括乐理知识和乐谱识读两个方面,其中有22. 66%的远郊区学生和56.33%的中心区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关于基本节奏、音乐要素等乐理知识相关问题;有50. 25%的远郊区学生和78. 64%的中心区学生能够准确识读五线谱与简谱的音乐片段。音乐鉴赏能力包括民族乐器和管弦乐器识别、中国传统戏曲常识、中外著名作曲家及作品了解情况等方面,其中有62.07%的远郊区学生和81. 55%的中心区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民族乐器以及民乐作品,只有26. 6%的远郊区学生和53.4%的中心区学生可以准确识别管弦乐器以及交响乐作品。
此次调研中美术学科主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鉴赏能力和绘画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对于西方美术常识、中国民间美术常识以及著名画家、书法家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远郊区与中心区学生之间的差异相差不大,但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绘画的基本技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对油画作品的鉴赏评价中,中心区有55. 26%的学生可以更全面,更准确的进行赏析,而远郊区的学生有39. 28%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其流派、风格。临摹几何形体的结构素描是对学生的绘画基本技能的考察,40.05%的远郊区学生和67. 89%的中心区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描绘出几何形体的结构和比例。
(二)学生自身艺术特长及投入比例的差异
1.学生艺术特长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对学生自身艺术特长和现中学阶段家庭的重视程度、投入比例等进行了调查。在我们设置的9个选项中,有些特长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较容易习得、“门槛”较低的,如:绘画、歌唱、朗诵等。而有些特长则属于需要一定的条件或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掌握的,如:雕塑、书法、乐器、戏曲等。
通过两个图表(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远郊区的学生选择绘画、朗诵、歌唱这3个选项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同时也均高于中心区学生选择的比重。而在雕塑、书法、乐器、戏曲等选项中,远郊区学生的选择比例则少于中心区学生7-1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来看,中心区学生的艺术特长发展除雕塑和戏曲这两个特长选择较少外,其他选项比重较为均衡,尤其乐器这一选项十分突出,占到了总比值的41. 7l%。在“其他”这一选项中,有7. 28%的远郊区学生和6.42%的中心区学生填写“无特长”,剩余填写内容有:摄影、剪纸、说唱、播音、话剧表演等。
2.家庭对艺术学习支出情况
以下图表(见表1)显示的是家庭对于学生艺术学习的支出情况对比,在此我们设置了4个层次。总体而言,在艺术学习上支出在1000元以下的家庭占比最大,有66.47%的远郊区家庭和53. 77%的中心区家庭选择;在1000-3000元和1000元以下两个选项中,远郊区家庭的选择比重超过中心区家庭,而在比值相对较小的5000元以上和3000-5000元这两个选项中,远郊区家庭的选择明显小于中心区家庭。
3.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情况
艺术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发组建的学生群团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的重要力量。針对远郊区和中心区学校艺术社团的开展情况,我们对50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各区学生社团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均在45个左右,社团的涉及范围广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远郊区的合唱社、吉他社、航模社,中心区模拟联合国、管弦乐社、辩论社在抽样调查中的参与人数就达到了13-20人。两个地区未参加社团人数仅占4%左右。
(三)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
在此次问卷中我们对学生是否满意学校的艺术课程进行了调查了解,并让学生详细填写了满意的原因和不满意的改进建议。据调查结果显示,远郊区的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仅有8l%,而中心区学生的满意度则高达98%。其中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表示课程不丰富、学生参与体验少、教具乐器少、教授内容不感兴趣等,同时学生希望在校学习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艺术活动和展示机会。
(四)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与艺术比赛的情况
1.学生参与学校文化活动情况
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对艺术表现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远郊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的合唱活动较多,可达到42. 36%,而欣赏交响乐、民乐、民族歌舞、舞剧的机会较少。中心区的学生参加或欣赏各个种类的文化活动相对而言较均衡,在“其他”这一选项中,有2%的学生没有参与或欣赏过任何文化活动。
当问到是否经常参观美术展览时,有44. 83%的远郊区学生和65. 12%的中心区学生
选择偶尔参观;经常参观和从来没有的学生比例,远郊区和中心区的学生选择则正好相反,
有12. 32%的远郊区和1.97%的中心区学生从来没有参观过,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2.学生参加艺术比赛情况
对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艺术比赛的情况,问卷设计了问答题,要求学生详细填写了自己在中学阶段参加过的艺术比赛规格、名称以及所获奖项,其中仅有19. 54%的远郊区学生和23. 65%的中心区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过艺术比赛。
如表(见表2)结果表明,在所有参加过各级各类艺术比赛的学生中,远郊区学生获奖人数均略低于中心区。参加校级比赛并获奖的远郊区学生为56. 25%,中心区学生为74. 56%;区级比赛的获奖学生人数比值相差不大,而省/市级比赛的比例相差近l0%。
四、分析
(一)共同特征
1.艺术素质培养的作用认知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教育“培养观察力和感知力”和“增强文化理解能力”这两方面远郊区和中心区的学生认识明显不足。而事实上,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艺术文化创造,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在艺术学习中,学生可以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知识和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
2.学生参与艺术社团情况
学生社团的开设远郊区与中心区各学校均可达到近30个艺术社团,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数量上并无显著差异。学生普遍对戏剧、朗诵、辩论、摄影、航模、动漫、乐队、相声等有很高的参与度。但对于社团的活动时间要求上,中心区学校有更加明确要求,每周两至三次在指定地点进行活动,同时有相关老师进行指导,对于社团展示也有一定水准的要求。相对而言,远郊区县学校不论是时间、次数还是活动场地都较自由宽松。
3.影响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喜爱程度的诸多因素
远郊区学生和中心区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有所差别,但从学生填写的不满意原因和改进意见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学生表示课程内容不丰富、学生参与体验少、教材内容不感兴趣。对课程内容和参与体验的不满意问题,应归结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抓住艺术教学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艺术兴趣的培养激发,孤立的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对于教材内容不感兴趣的问题,则主要是因为教材内容的选择过于陈旧或不够具有代表性;内容量过大,顺序杂乱;配套音画资料陈旧且匮乏等。教材是艺术教学的重要指导,教材的编写如不能跟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则势必会使艺术教学受到诸多阻碍。
(二)差异比较
1.艺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衡量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标准有很多,中学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为核心,对此我们在音乐学科中主要以艺术歌曲演唱能力、音乐知识技能、音乐鉴赏能力为基点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
歌曲演唱能力是中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初中学段学生要求每学年能够背唱2-4首歌曲,其中包括一首中国民歌,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高中学段学生要求至少能够熟练完整的独自演唱1-2首,与他人共同完成重唱或合唱2-3首。音乐知识技能是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知体验音乐美感,领悟作品表达情绪情感的重要基础,其中主要包括乐理知识和乐谱识读两个方面,远郊区学生相较中心区学生在这两方面均有差距。
我们的调查将民族乐器和管弦乐器识别、中国传统戏曲常识、中外著名作曲家及作品了解等归为音乐鉴赏能力,实际上音乐鉴赏是音乐素质中较综合的反应,还应涵盖用音乐术语和音乐要素分析评述音乐作品的能力等。虽然几个简单的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但通过上述图表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远郊区与中心区学生在分辨民乐曲和管弦乐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对于美术学科,学生的基础知识、鉴赏能力和绘画技能的培养是贯穿中学学段始终。鉴赏美术作品需要从艺术美、形式美的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性、时代性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因素全方位对作品进行评价,这除了需要课本知识的支撑外,更需要在艺术展览中多学多看,同时结合历史、政治等横向学科的知识进行鉴赏。绘画技能则是考察学生对于造型能力和透视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远郊区和中心区学生在鉴赏能力和绘画技能这两个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校内课程结构、地域资源及家庭经济能力都不无关系。
2.学生艺术活动时间与经济支出对比
学校艺术活动包括学生艺术社团和学校组织的艺术相关活动,如艺术节、合唱节及各艺术门类的比赛等。调查显示,远郊区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的合唱比赛较多,但有2%的学生没有参与过任何文化活动。而中心区学生参加的活动相对较均衡,同时调查发现,中心区学校固定的艺术活动时间较多。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提高艺术素养的基本保障。除日常艺术课程的开设之外,还应将学生的艺术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计划之中。在艺术学习的支出上,远郊区家庭在1000元以下的选择占比多于中心区家庭,而在5000元以上和3000-5000元这两个选项中,远郊区家庭的选择明显小于中心区家庭,这和两区域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3.学生获取艺术资源的难易程度对比
均衡、优化艺术教育资源配置是业界一直关注的教育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所有参加过各级各类艺术比赛的学生中,远郊区学生获奖人数均低于中心区学生,远郊区学生欣赏交响乐、民乐、民族歌舞、舞剧以及参观美术展览的机会相对而言较少,而从来没有参观展览或观看过演出的远郊区学生明显多于中心的学生。上述问题反映出地区人文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差异是远郊区学生获取社会艺术资源难度较大的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远郊区与中心区中学艺术教育在建立管理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推广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区域间艺术教育在师资配备和课程开课率等方面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但存在的问题依然显著。
目前,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仍然是普遍现象。很多学校还是把艺术教育作为给学生调节情绪,解除其他各门“主课”沉闷和劳累的工具,这种艺术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使他们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人们不仅需要艺术,更应该懂得艺术,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不应仅仅停留在“唱得真高、画得真像、弹得真快”这种初级的评价和欣赏能力上。若想让国人整体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从中学生艺术教育着手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议
1.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途径辅助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中学阶段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及艺术实践来实现的。教师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学生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而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对学生進行多方面教育的有效形式。
美国艺术教育家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艺术,艺术作为学生表达情绪、情感、愿望的方式,应始终伴随他们的成长。”中心区学校在日常艺术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让学生在艺术中成长”这一教育理念。远郊区学校除按规定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之外,还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艺术实践质量:学校在丰富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还应提高艺术实践质量,使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的同时,逐步提升艺术表现技能,增强学生艺术表达的自信。
(2)提高学生社团品质:注重艺术社团对于日常艺术教育课程的辅助和服务功能,加强对艺术社团活动的引导及监管,提供活动时间、场地等必要保障。在艺术活动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能力,让艺术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获得艺术熏陶,还要让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作用。
2.加强艺术教育投入,弥补社会资源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差异,远郊区社会艺术资源较为匮乏,艺术相关活动场馆如展览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等更多集中在市中心区域,导致远郊区学生艺术学习环境和氛围不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整合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加强远郊区学校艺术教育投入。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利用本地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园林、图书馆等文化艺术活动场所,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保证,以便为远郊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学习交流机会,与中心区学生共同享受优质艺术教育资源。
3.确保远郊区教师职业稳定性
为改善远郊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北京市教委《公开招聘农村中小学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等系列政策的实施,使远郊区教育师资短缺状况得到了缓解。但在稳定远郊区师资队伍问题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人文关怀等方面提供保障;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增强职业自信心和满足感,以确保远郊区教师职业稳定性。
4.加强艺术素质考评机制构建
2018年教育部中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向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要求,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在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仅有“才艺奖励”、“艺术成果展示”两个维度,日常艺术学习评价过于笼统,缺乏细化标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快艺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打破以结果作为价值判断依据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式,实时收集学生成长数据,形成科学全面的艺术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房山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重点课题“北京市城乡中学生艺术素养与认知行为的差异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000000004G008。
参考文献:
[1]王美侠,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1 (22).
[2]杜卫,论现代美育学的理论构架[J].文艺研究,1993 (01).
[3]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学校艺术教育60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Z].2014.
作者简介:赵雪(1992-),女,河北保定人,本科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为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音乐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