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2019-01-07 01:40朱新来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分组身体素质因材施教

朱新来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学情调查,有目的地将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分层教学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事前的准备是体育课堂分层教学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分层教学中首先要精心的进行学生的分组,进而进行分层备课,从而确定场地器材,在课堂的实施中,让每个学生在自己身体承受范围之内得到适当的锻炼,完成与自身素质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差别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好的锻炼。

1.学生分层。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也往往会呈现小组合作,重心下移的教学方式。学习小组,是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法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活泼好动,由于体育课的开放性,在体育课上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得到释放,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接受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可以分为“优秀、中等、希望”三个组别。并可以将三个组称为“红队”“蓝队”和“黄队”,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维持体育课堂秩序,为分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目标分层。“新基础教育”下的教学设计基于“两个解读”开发“育人价值”。也就是在充分解读教材和解读学生下,形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倡导教与学的动态平衡,追求教与学的和谐。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起点,鼓励学生只要充满自信,发奋努力,就可以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取得一个层次上的成功,然后再向更高的目标递进。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

3.设计分层。首先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教案模式,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进行透彻地学习和理解,将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重点、难点划归分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设不同的学习内容、方法和目标,预设各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教学前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实施是体育课堂分层教学的保障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分層教学法的实施是因材施教的延伸、深入和发展。

1.按照身体素质的不同的分层训练。体育课程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动作的知识与技能。由于学生受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男女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另一种情况经常锻炼的学生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所存在的身体素质差异。因此,在运用时,针对每组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训练,以达到不同的训练目标为评分标准。

2.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分层评价。分层教学不仅仅是单指教学,同样评价也需要分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分层教学中三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目的单一,就是得到教师的夸奖与肯定,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给予不同的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层教学在体育课堂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1.非公开化。分层教学的课前分组是隐性的,根据学生的各项水平划分不同学习组,体育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切不可公开化。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教学效果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非固定化。分层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可塑性非常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要善于观察,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进步程度要为学生重新进行定位,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分层教学既符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又可以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进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分组身体素质因材施教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新发现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体育锻炼也重要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