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梅
我们需要阅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读书之于学生,就像练声之于歌手。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生命将变得敞亮、豁达而生动。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午间阅读课上,我发现孩子们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阅读的量不同,喜欢的书籍种类不同,阅读的专注度不同,阅读的深度不同。一些孩子能静静阅读,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而有些孩子处于神游状态或读起书来走马观花,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读过,与书本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
这样的阅读效果如何呢?为此我进行了一次阅读测试,选择测试的书目是《木偶奇遇记》《我的小姐姐克拉拉》和《了不起狐狸爸爸》等。果然不出所料,阅读测试的成绩差距较大,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阅读测试题全对,较差的孩子仅答对一题。测试结果令人担忧。
“强按牛头不喝水”,教师用下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读书,可是他装模作样一会儿以后还是不能认真阅读。我想起了早读课上,只要教师或某个学生带头大声读书,渐渐地大家都能积极投身于读书的行列中来,教室里书声琅琅。那是否也可以创建“小组合作”的阅读模式,通过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来带动其他人呢?
通过“小组合作”的阅读模式,合作性学习与独立性阅读相结合,利用学生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的心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激发全班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其核心理念在于“交流、分享、共进”,以阅读水平高的学生为榜样带动别的学生共同进步,最后实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小手拉小手,小组共读固信心
小组共读的第一步是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之初,我有意识地把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学生分在一个阅读小组里。后来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结组。我们班的小佑识字较多,他的读书兴趣很浓,听他妈妈介绍,他每周能读完一两本书。一开始,我们在小组共读时,由他来给大家大声朗读。这样的大声朗读有效地降低了其他学生阅读的难度,可以很好地照顾到那些识字不多,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听读之后,再组织学生简单交流感受,一人读,其他人担任大众评审。学生被赋予“大眾评审”的头衔,每个学生不再是旁听者,而是负有点评使命的嘉宾,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切实地体验到自身的价值,被吸引到读书的活动中来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介入与疏导,及时肯定学生的阅读发现,激励他们持续地读下去,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阅读挫败感,增强他们阅读的信心和成就感。
一段时间的共读,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喜欢读书的学生给组里其他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原来不爱读书的学生不甘落后,阅读兴趣被激发,阅读信心在增强。
二、形式多样,小组共读增动力
单纯地读书、谈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变换形式,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
1.讲、读、背
有输入就要有输出。阅读是输入,那么“讲、读、背”就是输出。学生的阅读,一定要给他们创设表达的机会。小组成员找出大家读书中喜爱的句子或讲或大声诵读或者背给伙伴们听,听完后小组内互评,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积极性。
2.知识竞猜
阅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木偶奇遇记》等书后,开展“猜猜它是谁”的活动,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文字、图片等资料收集到一起制作成谜语,小组交流时,由制作者一条一条介绍相关内容,组内其他学生猜猜这是哪个故事里的什么人物。内容不全,其他人可以补充。有的学生为了增加难度,就反复阅读故事情节,关注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这样阅读的广度、深度就提升了,这些“阅读小榜样”在班上的分享,又自然扩大了受益范围,在知识竞猜的过程中,全班的同学都获得了新的知识。
3.借东风,经典诵读促课外阅读
本学期,我们的经典诵读的内容是《三字经》中与中国历史有关的内容。“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在上世”,引起了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我抓住这一契机,适时推荐他们找来相关的故事书来阅读。然后他们组内交流,再在全班进行阅读推荐,《烽火戏诸侯》《桃园三结义》等历史故事受到学生的喜爱。
三、及时评价,小组共读享乐趣
在小组共读之后,我又组织了一次阅读测试,这次的阅读效果大有进步,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优秀,得到了“阅读之星”的奖励。
在阅读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我和他们进行了阅读交流活动,并根据表现评选了“读书小达人”。小王甚至因为出色的读书表现被评为县“书香少年”,这样的荣誉也激起更多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丰厚的语文素养,坚持读下来,我们慢慢会感受到书籍会开出智慧的花朵,书籍能润泽学生的童年生活。所以说,小组合作,变“阅读”为“悦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读书的脚步永不停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