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红
反思是人类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杜威所说的“新的理解常被认为来自反思探究的过程”,教学常常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反思,以思促教。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经验或行为加以审视、分析、批判和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
笔者在学校进行的常规检查中发现: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后的反思,多为对教材重点与学生学情的分析,更适合作为本课的前思。或只列举本课优点,缺少典型错例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改进教学的措施等等。
通过现象看本质,之所以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教师对反思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为什么要反思、如何反思等缺乏关注。
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能驾轻就熟,不需要再进行反思。缺乏进行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反思意识弱,对待学校的反思要求应付了事。
一部分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等,经常在平时交流中提及,但随意性大,或为零碎的、或为饭后茶余式的。不知如何进行反思,对于学校的反思要求,也是应付为主,教学设计后的“教学反思”就是写上几句套话,反思形式化、片面化、随意化,有的甚至在网上摘抄一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任务重,批改学生作业已经占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学校对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并不重视,良好的反思氛围没有在教研组内形成,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要求不高。
“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成长最快的人”。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思考,取长补短,养成思考学生、思考课堂的习惯,将“实践——反思——总结”成为良性循环链,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专业素养大踏步提升。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如计划、决策、实践等,都是依据自身已有的观念系统进行的。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主观上认识到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更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行动上变被动要求反思为主动进行反思,通过不同形式的反思活动,更清晰地审视教学实践,为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现成的教学设计很多,但教师应根据对以往教学中问题的梳理、教材的精准研读和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盲点梳理的前提下,进行课前检测,通过前测数据分析,可以使教师反思已有的教学设计存在的优缺点,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差异,并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反思时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学习的真实现状,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对本班50人进行前测,根据前测数据分析,重新设计、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前测内容画圆经验35人曾用圆规画圆,15人曾利用圆形物体描圆。标注圆心、半径、直径32人能标注。理解相关概念30人知道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28人能说出半圆、扇形,10人设计了同心圆,并能说出这是圆环,25人知道圆周率的特点、计算、历史等。前测分析差异问题学生对什么是圆的概念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表达圆的特征,但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条。对圆的认识,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但有些知之甚少。启示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活动,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圆的本质属性。同时将半圆、扇形的认识整合到圆的认识中。
通过前测数据的分析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圆的认识》一课中,把圆、半圆、扇形概念的认识整合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前测介入后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同时积累了经验,建构起更合理的教与学的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将课前的预案转化为实际的教与学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新的资源往往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教师如能及时把握,恰当调整,因势利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上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已知3个碗的总价18元,求8个碗的总价。预案:根据以往经验,先学习“归一”法,在练习时再出现“倍比”法。教学时,有学生先求6个碗是2个18元,再加上2个碗的价钱,而且很执着。此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立即在黑板上的图中添了1个圆:“如果要买9个碗,那么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反馈后,通过观察、对比,得出两种方法的优劣及适用范围。
因此,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怎样更好地接纳生成,并整合到课堂中,使教学更灵动,彰显教师专业的灵活性,是每个教师对自身素养的一大挑战。
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对自身教学行为和相关思想进行回顾和梳理。那么,根据学生的练习或后测的结果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活动,是直接又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后测数据,不仅是学生的下一个学习起点,而且也能从中解读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不足。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第一课时,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后,一位教师在拓展提高环节中,设计了创造图形的活动:请在格子图中设计一个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课后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这个设计层次太低了。结束后,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同上,问题二:一个方格大小为1,请设计大小为6的图形。在本校一至六年级各选一个班,由班中各一半的学生分别做两道题。结果统计如下表:
后测显示,三年级学生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当题目改成大小为6的图形时,会画出其他图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的学生并不多,两道题无明显差异。对比一到六年级的数据,可发现年级越高,差异越明显。因此,我们在课堂提问时,要切合学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提升。
“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做学生才会“亲”?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心声。笔者做了一次题为《给教师的十条教学建议》的学习调查。学生在建议中写道:“我们听了一节课,也很累,建议不要拖堂!”“课堂上少关注不爱学习的学生,把时间给爱学习的。”“成立互助小组,让学习能力强的帮助还没学会的。”“录视频讲解的好方法,要继续使用,不能说丢就丢了!”
?
从学生角度看问题,学生心中也有一杆秤。我们有些教师,入职时间长了,与学生的距离也远了。因此,听一听学生的心声,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教学行为,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反思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能完全依靠自己,在教师群体中构建一种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的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时间、没有研讨氛围,是教师缺少反思的最大阻碍。那么,除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研讨、学习心得等活动之外,利用现代技术,把玩手机、看微信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集体的、随时性的讨论,是符合当下形势的好方法。我们数学教师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优点等,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其他教师可以在课余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质疑,共同进步。
教师一旦养成了反思习惯,形成了反思策略,增强了反思能力,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当然,“思”无定法,期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