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校对接精准扶贫”探索与实践

2019-01-07 06:47
甘肃农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校食堂供应

丁 涛

甘肃省高等学校服务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产销困难的地区,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贫困户增收、贫困地区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帮助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率,以销促产、产销衔接,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才能确保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级各类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和本、专科在校生共计约52.2万人,按照80%的食堂就餐率、每年就餐9个月测算,全省高校米、面需求量约各95t/d,年米、面需求量5.1万t;食用油需求量约10t/d,年需求量2 700t;肉类需求量约50t/d,年需求量1.35万t;各类蔬菜需求量约210t/d,年需求量5.7万t,学生食堂原材料固定需求市场潜力巨大。统筹教育资源,在农产品市场需求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产之间构建便捷、畅通、高效、稳定的产销流通渠道,将农产品市场需求有效传导给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高校食堂对常用农产品的稳定需求,可以很大程度上带动贫困人口生产发展,进而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一、开展“农校对接”试点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自2010年起,甘肃省教育厅本着“一校一策、试点先行”的原则,坚持在高校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甘肃省部分高校先后和临洮、榆中、靖远等农产品基地进行了洽谈,组织农产品试点供应,积极尝试为高校学生食堂和合作社之间搭建畅通的供需渠道。

一是不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农校对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市场资源,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促进学生食堂流通系统冷链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可追溯食品安全源头的农产品直供高校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是努力提高农产品生产供应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省教育厅积极配合农业、商务、粮食部门逐步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快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软硬件设施建设。

三是积极建立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食堂与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直接对接,通过定期组织在兰高校“农校对接”洽谈会,搭建农校供采平台,推行高校学生食堂鲜活农产品集约化联合采购工作,初步建立长期稳定的采供关系。

四是不断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省教育厅会同农牧、商务、粮食部门积极建立高校学生食堂鲜活农产品经常性检测制度,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

五是不断增强进入高校学生食堂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能力。农牧、商务、粮食部门大力支持有关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配送工作,加快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功能和速度、初步建立起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与高校需求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

六是逐步提高农校对接信息化水平。积极筹备建设高校鲜活农产品供需信息系统,鼓励高校采用电子订货系统,推广供应链现代管理技术,加快建立公开、公平的电子信息采购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订单、配送一体化的优势。同时,积极引导高校从源头采购安全农副产品,实现高校学生食堂和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截至2018年底,在兰州城市学院试点基础上,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等五所院校先后与临洮等县区的企业建立了蔬菜直供关系,采购各类蔬菜约1 500t,供销金额达700多万元;定西市累计向省外部分高校供应马铃薯1 000多t;我省团餐企业顶牛公司与陕西省50所高校签订窗口合约,整合了省内几十家牛肉面品牌汇集成联盟,共同负责陕西省50所高校的兰州牛肉面精准扶贫特色示范窗口,将甘肃本土风味小吃通过窗口引入全国高校食堂,努力拓宽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县农畜产品“卖难”“买贵”和高校食堂原材料采购成本偏高的问题,助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2018年12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甘肃省教育厅,共同建立了“农校对接精准扶贫”实验区,将以甘肃为试点,探索农校对接精准扶贫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需求定位与基地产品定位之间具有不一致性

部分蔬菜直供基地所生产的蔬菜品种只能满足高校蔬菜订单品种的50%左右,其余50%还需要联合外地的合作社一起供应,自主生产的品种价格较低,联合外购的部分价格高于市场。

(二)相对单一的供采关系存在一定的风险

部分高校在实施农校对接后,几乎与以前的供货商失去联系,而各贫困县的直供基地与兰州都有一定距离,受天气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食堂现货农产品断供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变机制。

(三)分散物流供应的成本对冲了菜价差额

在“农校对接”过程中,高校虽有足够的需求量,但目前合作的供应社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需求,仍需分散供应。合作社虽然有产品及价格优势,但是缺乏对终端客户的服务能力。采取学校对接合作社的模式后,中间运输成本就凸显出来,仓储与物流成为摆在双方面前的新难题。运输费用将消耗掉学校很大一部分“农校对接”所取得的价格优势。

三、推进“农校对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2017年,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再次下发了《关于实施学校绿色食品供应链和农校对接扶贫推进工程的通知》,决定在全国高校实施学校绿色食品供应链和农校对接扶贫推进工程,鼓励各高校主动发挥农校对接在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匹配的现代化后勤采购和供应模式,主动服务“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战略。甘肃省正在重新整合资源,努力通过开展“农校对接”活动,减少学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农产品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更好地保障学校餐厅的食品安全。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作为实施“农校对接”的基本原则

农产品供求主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但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这就要求在以“农校对接”模式作为农副产品流通新途径时,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政府做“红娘”,合作社、生产基地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自愿与学校对接。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社、生产基地与学校(学生)利益的三者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受益。

(二)努力扩大“农校对接”直采(供)规模

广泛宣传和大力支持生产规模较大、质量安全水平较高、拥有自主品牌的合作社、生产基地向学校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农副产品,促进农副产品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导学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和中期调研工作,掌握各个季节学生食堂所需的农副产品品种、数量及质量要求,及时反馈洽谈,做到“产有所需,需有所供”。

(三)建立“农校对接”原材料价格平抑机制

由教育、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在教育、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建立学校食堂价格平抑机制,通过对生产品种的合理安排、保证一年四季有自产的蔬菜供应;推动省内高校学生食堂联合采购,提高采购量,保证菜农卖得出,提高种植积极性;建立鲜活农产品价格平抑基金,在原材料波动较大的时候,对食堂原材料的物流和仓储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有效保证高校食堂饭菜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供应。

(四)推动“农校对接”绿色、安全食品供应链改革

吸收、培训各高校原有的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入到该供应链中,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建立与互联网、物联网高度融合的绿色、安全食品供应链为指引,建立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规模,必须满足分拣、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检测、储存和配送的基本需求,确保食品原材料的安全。

(五)加快“农校对接”联合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引进实力强、讲诚信、信誉好、服务好的实体运营机构负责甘肃省农校对接联合采购电子商务平台运行,加快构建平台化、网络信息化、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现代化、规模化的采购模式,使食堂伙食原材料采购可追溯、可比较、可评价、可问责,形成蔬菜等农副产品需求和采购大数据。依托该联合采购电子商务平台,推进高校绿色、安全食品供应链建设,推动建立高校餐饮服务企业和供应商诚信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农校食堂供应
供应足 需求旺 老百姓“菜篮子”拎得很舒心
学珍食堂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绅对日本农校考察研究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身份不可怕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临洮农校校园园林景观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