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农民丰收节双重视阈下的丰收定量评价新标准研究

2019-09-19 02:28魏晓卓邵炜艺
甘肃农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丰年总产量粮食

魏晓卓,邵炜艺,唐 僖

1.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2.镇江市审计局,江苏 镇江 212000

一、引言

从2018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与普通日子相比,节日作为生活中值得期盼与纪念的重要日子,理应被赋予特殊的含义与价值。作为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在国家层面为广大农民设立的首个专门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增强广大农民的尊严感、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传递强农惠农兴农助农富农的使命与担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共筑农业强国梦与中国梦等。

然而,如果人们对“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关键词“丰收”理解得不准确、不清晰、不透彻的话,就易误解丰收及其相关概念如增产、减产、歉收等,进而可能影响到实践工作,甚至做出有悖于事实的错误决策。此外,假使我国某年出现粮食歉收,人们还要不要过丰收节?又应该怎样过丰收节?基于此,澄清“丰收”的基本概念,明确“丰收”的评价方法,探究“丰收”的定量标准,思考“丰收”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对于守护丰收节的设立初心,过好丰收节,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关键词“丰收”易被误解

“丰收”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关键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丰收”及其相关概念存在着较多误解,比如:以粮食产量为例,习惯与前一年进行比较,以为只有今年比去年“增产”才算“丰收”,“减产”不可能是“丰收”[2];认定只有“增产”才会确保粮食安全,“减产”一定会影响粮食安全[2];认为“丰收”是负担,“一不小心又丰收了”,觉得粮食库存太多了,却忽视了现今丰收的内涵与诉求已经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3];总是习惯于“增产”,对“减产”不太习惯[4]。上述误解甚至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某小学生在听老师讲解一道应用题时,对题目中出现的“(我县)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减产一成”,竟然质疑这道应用题的题干有问题,其固执地认为“今年的产量应该比去年更多些呀,怎么可能比去年还少呢[5]”,诸如此类“奇怪”的想法时有出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短缺经济下的单向思维”[6]使人们过度追求粮食“生产越多越好”[7],片面地看待增产、丰收等现象,没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性的观点思考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倾向先入为主,又易被美化的东西蒙蔽双眼,过分关注眼前的短期目标而忽视中长期效应,未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物以及遵循粮食生产等的客观规律。事实上,我们只有厘清对丰收及其相关概念“怎么看”,确定丰收的评价标准,才能统一思想、落实工作,真正懂得在新时代“三农”工作“怎么干”。

三、“丰收”及其相关概念的理性思考

(一)汉语语义视角下,“丰收”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丰收”的汉语语义是:收成好(跟“歉收”相对)。而“收成”即庄稼、蔬菜、果品等收获的成绩,有时也指鱼虾等捕捞的成绩。[8]为便于分析,假设本文仅限于粮食作物,则“丰收”可引申为:粮食作物收获的成绩好。

然而,什么是上述的“成绩好”?或者说“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这里,“好”作为性质形容词,是人们对事物属性的一种评价[9],指“令人满意的”,如同“好人”、“好东西”等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由此可知,汉语语义视角下的“丰收”,并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由于“大”也是性质形容词,可以推论,诸如“大丰收”之类的说法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二)相邻年份比较视角下,“减产”也可能是“丰收年”

在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如果出现粮食歉收(不少媒体在报道时,写成“欠收”,应该为“歉收”)的情况,是否还会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局部减产并不代表全国情况。如果某些地方歉收,更要激发、振奋农民的精神夺丰收,在其他地方以丰补歉[1]。

实际上,退一步讲,即使我国在某年粮食不是局部减产而是出现全国范围内减产(假设与前一年产量相比),这一年也可能是丰收年。比如,2016年我国粮食减产了,粮食总产量为61 623.9万t,比2015年减少了520.1万t(如表1所示,原始数据来源于文献[10]),在粮食“十二连增”后止步,未能实现“十三连增”。但是,国家统计局认为2016年仍然是一个丰收年,其网站就曾以“2016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11]为题对粮食生产数据进行了解读。事实上,截至到2017年,2016年的粮食总产量还是第三个历史高产年(2015年总产第一,2017年第二,2016年第三)。

表1 全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表(2000~2017年)

(三)长期以来,“丰收”缺乏统一的规定与科学的标准

有报道指出,由于2016年的产量“在国家的粮食产量安全线以上”[2],属于稳产,故算作丰收年。然而,粮食产量安全线究竟为多少?生产多少粮食才算丰收?该报道未明确说明。另有报道则认为,“增产”与“丰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增产”属于“定量”的范畴,而“丰收”属于“定性”的范畴,强调“丰收”是有标准的,还给出了小麦亩产认定为丰收的一般业内标准[12]。然而,在决策层的正式表述中,尚未找到相关标准;在学术界的文献中,也鲜见相关研究。可见,长久以来,对于“丰收”一词,虽然人们使用频率较高,但很少有文献能说清它到底指什么,即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科学的标准。

四、需加强丰收评价标准“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的普及与提升

(一)“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以及三大粮食作物的运用示例

针对我国粮食丰收或者歉收长期以来没有统一规定和科学标准的情形,为了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在农业统计的相关报告中统一运用产量年景的概念(以粮食作物为例,“年景”通常指一年的粮食作物收获的成绩)及其评定方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象中心”共同起草了“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13](QX/T 335-2016,“中国气象局”2016年9月29日发布,2017年3月1日实施),统一规范了粮食作物产量年景丰歉评价等内容。

表3 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总产量的年景等级(2000~2017年)

以全国总产为例,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及其增(减)率指标如表2所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将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分为六大等级(丰年、偏丰年、持平略增、持平略减、偏歉年、歉年)[13]。

表2 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及其增(减)率指标

依据表2及其附注的计算方法,表3计算出了2000~2017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总产量的年景等级。

从年份看,表3显示2004年以前,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的Kp值几乎均为负数,“歉年”和“偏歉年”居多。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粮食面积则逐年萎缩,加之不少农民竞相外出打工或仅将种粮当作“副业”[14],稻谷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下降速度很快,尤其是2003年粮食产不足需(2003年人均粮食产量仅为333kg,比当年全国人均实际消费量约少45kg[15]),需要动用库存或通过进口粮食来弥补[16],引起了各方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从表3可知,2004年是粮食生产向好趋势的转折点,Kp值一扫前几年的“阴霾”,开始由负转正,“偏丰年”甚至“丰年”的次数逐渐变多。这是2004年以来国家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了强有力措施的结果,如减轻农民农业税负担直至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等。

从品种看,表3显示“丰年”次数最多的是玉米(11次),其次为小麦(3次),稻谷则一次也没有。由于2009年玉米的Kp值也非常接近“丰年”,因此玉米从2004年开始,可以称为“十二连丰”。但是,玉米也是近年来唯一一个Kp值出现负值的品种(2017年为-0.4),这主要是由于为加快推进粮食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玉米库存不断堆积、出现严重供给过剩等情形,2016年国家开始实行玉米市场化改革,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率先退出历史舞台,玉米价格大幅调降,由此农民也主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再加上农业农村部对“镰刀弯”地区的指导意见“玉米种植面积力争到2020年比目前减少5 000万亩以上”[17],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玉米产量也随之下降。

表4 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景等级(2000~2017年)

(二)参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对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景分析

虽然“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对“单个主要粮食作物”(如上文所指的稻谷、小麦、玉米)的全国总产给出了Kp值的评价等级,但是该标准没有对整体性概念——“粮食”(一般涵盖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的全国总产等给出相应的指标,但根据文献[18]“按照此标准”对全国粮食总产量丰歉评价的论断,为便于分析,可以参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中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总产的指标,对2000~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景等级进行研究,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依据“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的算法,2000~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景等级均为“偏歉年”,特别严重的是2003年,Kp值达“-10.0”,紧紧逼近了“歉年”的水平。针对上述严峻形势,正如前文所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从2004年开始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明确、直接、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刺激了粮食生产,保障了粮农收益,确保了粮食安全,2004年当年的年景等级就实现了“持平略增”。此后11年(2005~2015年)均处于“偏丰年”水平,尤其是2008年的Kp值最高(10.9),接近了“丰年”的水准。当然,综合分析表3和表4,可以得知,2005~2015年粮食总产量的好年景,玉米的贡献度最大,其次为小麦,最后才是稻谷。

表5 传统观念和新兴理念下的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景对比(2000~2017年)

在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后,2016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虽然比2015年下降了,但年景等级仍处于“持平略增”(Kp=3.0)。这一“持平略增”与前文所述的国家统计局认定的2016年为丰收年虽然稍有差别,但差别并不大,因为假使2016年的Kp值超过4.0的话,是可以认定为丰收年的。

(三)传统观念和新兴理念下的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景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表5对传统观念和新兴理念下的2000~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景进行了对比。

从表5可以看出,在传统观念下(与前一年产量相比),并无年景等级的概念,丰歉年份简单地分为丰年和歉年;而在新兴理念下(与前五年平均产量相比),年景增加至六个等级(丰年、歉年、偏丰年、偏歉年、持平略增、持平略减。表5根据Kp的计算结果,出现三个等级,即偏丰年、偏歉年、持平略增)。经过2000~2017年18个年份的对比,新老判定结果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年份,“基本相同”的有14个,“有一定偏差”的有2个,“完全不一致”的也有2个。其中,传统观念下的2002年是丰年,但新兴理念下却为偏歉年;传统观念下的2016年是歉年,但新兴理念下却为持平略增,可谓大相径庭。可见,传统观念上的增产可能就是新兴理念下的歉收年,传统观念上的减产也有可能是新兴理念下的丰收年。

(四)“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是应努力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这一气象行业标准扩展至农业行业标准进而上升为国家标准。目前该标准仅属于气象行业标准,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力还不强。鉴于需要对粮食丰歉标准在全国范畴内统一技术要求,提高其覆盖面和适用性,使标准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需求,将该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势在必行。

二是需加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的科普工作。要加强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倡导“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中关于粮食丰歉的计算方法。尤其要注重在农村地区开展科普宣传与培训,采取咨询讲座、印发材料、手机短信等形式,使人们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明白粮食的丰歉评价是要与前五年平均产量相比才能得出的,而不是仅仅简单地与前一年相比就得出结论。

三是应就“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的计算对象进行补充。目前该标准在举例中提到的均为“某粮食作物”,相应地,年景等级评价也针对的是“某粮食作物”。这就易使人们产生疑问,若是对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的“粮食”整体年景进行评价,是不是就套用只针对“某粮食作物”的计算公式及其评价指标?需不需要在计算“粮食”整体年景时,在公式中对不同的粮食作物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再进行评价?此外,今后需不需要将该标准的计算对象适度扩充?在粮食歉收时,“堤内损失堤外补”、粮食受灾其他性,这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是要适时增加“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中的相关质量要素要求。以“丰收”为例,目前该标准只是以数量为衡量标准,但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丰收理应数量、质量并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粮食生产不能过度追求“生产越多越好”,应从一味追求增产转向量质并重。

五、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由于“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而“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法定节日”的特征强化了“制度”中的“要求”,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可认为属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我们要通过设立与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新时代树立“丰收”的新理念并指导实践工作:一是不能因为粮食产量的一时波动而一味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要更加注重中长期比较(如五年及更长时间等),实现粮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与其期求粮食产量的“N连增”,不如追求“量质并重的N连丰”,但即使某年歉收也要满怀对下一年丰收的期盼,振奋精神、重整旗鼓,用过好丰收节所获得的精神上的丰收弥补物质上的歉收;三是应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让“高质量丰收”成为期待的“满意解”和“新常态”,进而确保粮食安全;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包括“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猜你喜欢
丰年总产量粮食
丰年(油画)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里说丰年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瑞鼠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