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成
中共天祝县委党校,甘肃 天祝 733299
甘肃省在全国蔬菜种植区划里属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1],是“西菜东运”的重要基地。甘肃省高原夏菜生产区域主要包括沿黄灌区和河西走廊适种区[2]。因海拔、气候等不同而形成梯次鲜蔬上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东南部,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东端,是甘肃省高原夏菜重要产地,因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所生产的高原夏菜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少,农残药残含量低,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保障市场供应、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祝县高原夏菜从2000年开始试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2万亩,年产15万t,年产值3.06亿元,亩均收益0.4~0.6万元,是传统种植业的10倍以上,明显提高了种植户的家庭收入,为天祝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天祝县高原夏菜种植区域主要位于乌鞘岭东南的金强川,包括抓西秀龙镇南部、打柴沟镇、华藏镇、石门镇及松山镇西部,海拔2 294~2 800m,年降水量350~450mm,平均温度-2~2℃,无霜期90~130d。该区域土地平整,主要以黑钙土、栗钙土为主,土壤较肥沃,金强河(庄浪河)从中穿过,灌溉方便及时。除此之处,县境内的天堂镇、哈溪镇、朵什镇等乡镇均有少量种植。
天祝县种植的高原夏菜主要有娃娃菜、红笋、蒜苗及豆类(荷兰豆、甜脆豆、长寿豆、荚豆等),另外,西兰花、花椰菜、西生菜、大白菜、西葫芦、西芹等也有零星种植。
上表说明,高原夏菜亩均成本因种植品种不同而差异较大,占亩均效益的7%~31%不等,成本最低为红笋,只占亩效益的7%,亩纯收益也最好,但应季性强、市场要求严苛,市场风险也最大,最好的时候亩收益可达万元,市场疲软时烂在地里无人问津。处于中间的豆类,生产成本均超过千元。投入最高的是蒜苗,占亩收益的31%,其亩纯收入跟豆类相当。总体来说,特色种植收益远高于传统作物(小麦等)收益,以人均3亩地算,人均收入也在万元以上,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天祝县高原夏菜产地位于祁连山下,生产环境优越,土壤肥沃、空气清新、水源纯净,所生产的高原夏菜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少、药残含量极低,是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基地。2004年金强河流域6 000亩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被甘肃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产地。生产的西兰花、花椰菜、西生菜、小荚荷兰豆、甜脆豌豆、豌豆苗、大白菜七个蔬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7年生产的蒜苗、娃娃菜、西葫芦、荷兰豆、甜脆豆、豌豆苗、西芹7个蔬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共计5万亩。蔬菜产品销往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国内大城市。出口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全县“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数量42个,无公害产地2个,其中:绿色食品42个,无公害产品4个。“三品一标”种植产品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的55.4%。
天祝县发展高原夏菜存在自然条件严酷、发展空间狭小、组织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缺乏等制约因素。
1. 天祝县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交汇处,境内山大沟深,全县面积7 149km2,总耕地面积约85万亩,耕地面积不足全县面积的8%。而耕地中,山旱地占80%以上,无法进行机耕和有效灌溉,成本高、效益低。
2. 天祝县境内的乌鞘岭是季风非季风、干旱半干旱、内流外流河的分界线,岭南和岭北呈现了较大的降水差异:乌鞘岭以南和以东的广大地区,是年降水量超过400mm的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乌鞘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则是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总体来说,天祝全县降水稀少且不均匀,主要集中的每年的7-9月份。年蒸发量1 200~1 700mm,年均气温-8~4℃,相对无霜期130d左右,日照时数2 641.3h。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均温低、无霜期短、日照时数少。小区域气侯复杂多变,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
天祝县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3]。境内生态保护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和国家公园面积的9.21%,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县70%以上的面积属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其核心区大多属于原住民畜牧区、种植区。随着保护区整治和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区域内农牧民生产生活空间受到极大压缩。而县域内移民搬迁又会增强搬入地资源稀缺程度,从而加大原住民生产生活风险,加剧搬入地农牧民的资源争夺。
天祝县高原夏菜主要以家庭式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理念传统、市场信息获取渠道狭小,主要以上年度市场信息作为决策生产依据,过时性强[4]。合作社数量大但规模小,运行机制不健全,带动能力弱,没有真正做到整合农村资源、发挥规模效应、优化服务协调、降低市场风险的作用。全县174个行政村共有合作社1 167家,村均6.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20家,市级29家,县级107家。涉农企业规模小、投资能力弱、产加运销研能力不足,无法做到整合农村资源,加大农业投入、承担市场分险、提高产业效益。
表2 天祝县2018年高原夏菜产量及收益
鉴于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和农业经营效益低的现实,乡村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情况普遍。农业对于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经营者大多是无法外出的留守老人,文化水平偏低,经营理念落后,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接受困难。“谁来种地”已经成为当下非常严峻的问题。天祝县涉农部门有限的人才储备,无法满足多种农业发展需求,服务能力弱。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定位天祝县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目标,合理布局高原夏菜种植区域,出台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创建“中国高原蔬菜之乡”。加强对高原夏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监管,做到环境、技术、质量全过程控制,确保产品安全,提高竞争力。组织实施“三品一标”拓展行动,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创新生产、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各项保障体系。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尽快把天祝县高原夏菜质量安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5]。
围绕高原夏菜生产,整合有效资源,建立种植、加工、服务、科研体系,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农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健全职能,发挥实效,做实“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组织模式和利益连接机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生鲜蔬菜冷链运输及尾菜处理等技术难题,提升贮运能力,减少价值流失,充分利用农牧结合优势,通过饲料加工、生物肥制造、发酵还田等技术加大尾菜再利用,形成循环农业路径。
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导向和撬动作用,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向“三农”聚集,形成长效机制,解决“钱怎么来”的问题。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前提,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平台,鼓励农业人才回乡创业,增强行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与人才保障;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提升农技部门的服务水平,解决“队伍怎么建”的问题。积极打造“互联网+农业”产销服务云平台,为生产者与销售者提供高效优质的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解决“产品如何销”的问题。大力发展“订单+保单”保险模式,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积极性,解决“风险如何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