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12000)
支原体感染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些年发病数量不断增多。患儿在患病时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但该疾病的这些临床表现还不够典型,在早期很难对其进行明确诊断,从而使疾病不断发展,引起肺外多系统创伤[1],其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就是心肌损伤,创伤患儿的心肌同时还极有可能出现心包病变、瓣膜病变等。临床通常对该情况采取磷酸果糖、维生素C等治疗,但效果一般。磷酸肌酸钠在近些年得到应用,效果较好。本研究对我院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采取磷酸肌酸钠治疗展开实际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共80例,均为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心肌损伤,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男患儿19例、女患儿21例,年龄分布阶段为2~11岁,年龄中值为(6.3±1.8)岁,患病时间为6~11 d,平均时长为(7.0±1.2)d;研究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22例,年龄分布阶段为2~11岁,年龄中值为(6.8±1.2)岁,患病时间为5~12 d,平均时长为(7.4±1.5)d。比较两组基础资料,P>0.05。
1.2 方法:针对两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治疗,其抗感染治疗方法为注射或者静脉滴入阿奇霉素。对照组: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选择1,6-二磷酸果糖和维生素C治疗,磷酸果糖用量为80 mg/(kg•d)至250 mg/(kg•d),维生素C用量为200 mg/(kg•d)。可以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体质量适当调整药物用量;研究组: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磷酸肌酸钠治疗,其药物用量为每天0.5 g,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2-3]:将两组治疗后肌钙蛋白、LDH(乳酸脱氢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进行检测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取得的数据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数据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进行评估,治疗后,对照组肌钙蛋白、LDH、AST水平分别为(0.25±0.08)U/L、(265.05±48.27)U/L、(29.44±14.41)U/L;研究组肌钙蛋白、LDH、AST水平分别为(0.11±0.05)U/L、(210.61±46.88)U/L、(22.13±13.68)U/L。在肌钙蛋白、LDH、AST水平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13.051、20.008、15.172,P=0.001、0.001、0.001。
在临床儿科中,小儿肺炎十分常见,其引起因素主要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毒感染,其中支原体引发的感染会对患儿的心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是因为肺炎支原体抗原和人体心脏组织具有一些相同的抗原,当感染形成的免疫物以及自身抗体对心肌存在免疫性则会引起心肌病变,危害到患儿的康复,没有及时采取正确治疗则会引起不良预后,对患儿的成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需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临床表明,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采取治疗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参考的指标包括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钙蛋白等[4],其中乳酸脱氢酶在肌肉当中广泛存在,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在心肌氨基酸在参与,出现心肌损伤时这二者都会升高。肌钙蛋白则在心肌细胞出现损伤时具有灵敏的变化,可以对心肌损伤进行衡量。以往临床对该类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采取磷酸果糖、维生素等进行治疗,其没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且容易出现多方面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对该情况进行治疗逐渐采取磷酸肌酸进行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治疗,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其中磷酸肌酸钠在糖酵解中时一种中间产物,和葡萄糖代谢当中的多种酶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促进ATP的生成,同时,磷酸肌酸也具有减少细胞膜受到的刺激的作用,注射时注射位置也不会存在过多的疼痛感,相对于其他治疗药物,磷酸肌酸钠在心肌损伤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曾有研究表明其对以上指标具有调节作用,且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少,患儿更容易接受,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对我院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采取磷酸肌酸钠治疗,其在肌钙蛋白、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方面改善作用优于以往维生素C、磷酸果糖治疗,可以得出其治疗效果显著,可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