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辽宁省建平县医院感染科,辽宁 建平 122400)
肝炎为我国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肝脏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该病可发展为肝硬化,引起肝组织结构发生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或假小叶等情况。而作为肝炎后肝硬化一项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屈氏韧带之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胆等)出血,可引起肝性脑病或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本文以我院84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例,通过联合应用奥曲肽与奥美拉唑对其进行治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4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其中,男女分别有53例与31例;年龄为28~75岁,平均(51.6±4.3)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便血或呕血等症状,经临床B超及胃镜等检查,均符合肝炎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精神异常及存在恶性肿瘤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待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展开禁食、保肝、止血、补充血容量、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垂体后叶素治疗,也即在2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20 U的垂体后叶素,以15 U/h的速度向患者静脉泵注。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奥曲肽与奥美拉唑,首先在2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0.1 mg的奥曲肽,向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然后按照25 μg/h的速度持续泵注奥曲肽72 h;同时,每日在2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40 mg的奥美拉唑,向患者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 d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止血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疗24 h后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的标准为患者胃管中的引流液无颜色或颜色变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维持稳定;心率、血压、肠鸣音等恢复正常;呕血便血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不再出血),为显效;治疗24至72 h成功止血,为有效;治疗72 h后依旧没有止血,或是止血后又出现再出血的情况,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数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1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中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分别有28例、12例与2例,总有效率高达95.2%(40/42);而对照组中,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分别有20例、13例与9例,总有效率高达78.6%(33/4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5.2±3.1)h,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8±5.4)h,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中发生心悸、胸闷的患者各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42);对照组中,腹泻、心悸、胸闷患者分别有4例、3例、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9/4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炎后肝硬化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以往在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时,主要采用垂体后叶素这种全身性血管收缩药,尽管可在一定程度促进内脏小动脉的收缩,下调静脉血流量及门脉压力,进而达到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但是此药对内脏血管的选择性不高,容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心悸、腹痛等)的出现,大大降低患者的耐受度[2]。而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生长抑素八肽衍生物,奥曲肽对内脏血管可起到选择性收缩的作用,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胃底静脉血流量及门脉压力,而且还可合理调节血管的收缩因子,在抑制胃蛋白酶及胃酸分泌的基础上,达到保护胃黏膜、加快血块吸收与血小板的凝聚,以及快速止血的效果[3]。奥美拉唑作为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可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中H+-K+-ATP酶,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一步,为清除胃蛋白酶活性及保护血小板聚集提供良好的无酸环境。此外,奥美拉唑对胃酸可产生迅速、持久的强大抑制效果,有效防止凝血块出现消化溶解的情况,避免再出血。当联合应用奥曲肽与奥美拉唑时,可协同发挥出二者的功效,缩短止血的时间。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以及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用的优势及价值。综上所述,对于肝炎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对其展开奥曲肽与奥美拉唑治疗,可将止血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