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艺格,姚玉璞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在直肠和结肠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的,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1],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具有难治性且极易复发,同时存在进一步的癌变风险,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2]。传统的西医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常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微生物制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其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存在着价格高、不良反应多等诸多问题[3]。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学通过不断探索采用外治法治疗UC,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便捷性及可操作性,使外治法成为UC治疗的又一选择[4]。
灌肠法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使药物充分与病灶发生接触,从而发挥药效,并且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5]。中药灌肠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在《伤寒论》《肘后备急方》《医宗金鉴》等著作中均有对中药灌肠的相关记载,是常用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类似于古代的“导法”。
王爽[6]用中药灌肠液(仙鹤草90 g、紫花地丁90 g、白芍45 g、苦参45 g、黄柏30 g、黄芩30 g、赤石脂20 g、木香15 g、血余炭10 g、地榆炭6 g、冰片6 g、白及6 g和甘草3 g)对64例UC患者进行灌肠治疗。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3%。刘素娟[7]采用八味锡类散,包括珍珠(豆腐炙)9 g、寒水石9 g、西瓜霜6 g、硇砂6 g、冰片1.5 g、青黛18 g、硼砂6 g和牛黄2.4 g,对58例UC患者进行灌肠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为68.9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55%,且治疗后,两组结肠黏膜TLR4、MNF-кB水平显著降低,Occludin 水平显著提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建林等[8]应用芍药汤(白芍30 g、黄芩15 g、槟榔15 g、黄连10 g、当归10 g、木香10 g、大黄10 g、肉桂5 g和生甘草10 g)对72例UC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经过21天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0.56%,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大肠杆菌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孙燕等[9]应用灌肠方(黄芪、丹参各30 g,黄芩、白术、葛根、黄连各15 g;黄柏、泽泻、甘草、附子各10 g)对130例UC患者进行灌肠治疗,经过40天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5.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38%),内镜下炎症改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69%,对照组为 67.69%。侯兵[10]应用中药灌肠方(千里光30 g、紫花地丁30 g、枯矾10 g、血竭10 g和青黛10 g,便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在方中加入10 g的地榆碳和10 g的炒槐花)对76例UC患者进行灌肠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86%。
肛门点滴法相较于传统灌肠法,具有用药量大对肠道局部的刺激性小、与病灶肠黏膜接触时间长等特点,在药物吸收率上更具优势。李颖华[11]采用自拟中药煎剂肛门滴入治疗UC 60例,总有效率为97%。赵君伟[12]将18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1例和治疗组89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给予中药肛门滴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3%,明显高于对照组80.22%。谭正洋等[13]采用清解祛湿汤(蒲公英30 g、海蚌含珠30 g、地榆20 g、黄连15 g、黄芩20 g、仙鹤草20 g、白芍15 g、三七20 g、苍术8 g、秦皮20 g和甘草5 g)肛门滴入治疗UC 8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50%。孙静[14]应用康复新液联合三七粉肛门滴注治疗UC患者60例,完全缓解25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杨冰[15]采用解毒生肌汤肛门点滴,对40例UC 进行治疗,2周后复查电子肠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5%。
穴位埋线指的是根据针灸学理论,将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线体对穴位进行植入,通过针具和药线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一种延伸和发展,避免较长时间、每日针灸之麻烦和痛苦,减少就诊次数,疗效持久巩固,省时方便[16]。
杜丽君[17]将62例UC患者随机分为美沙拉嗪组与美沙拉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组,观察美沙拉嗪组及联合治疗组12个月后的缓解时长、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现美沙拉嗪组、联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40.6%和16.7%,两组比较,P<0.05;联合治疗组的缓解时间(260±67)天比美沙拉嗪组的缓解时间(219±77)天相对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龙晓斌等[18]将94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红细胞沉降率(ESR)、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P)改善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姜小燕等[19]选取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联合美沙拉嗪治疗)与对照组(美沙拉嗪单一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6个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刘朝霞等[20]将9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美沙拉嗪组、埋线加美沙拉嗪组各30例,治疗4周后发现埋线加美沙拉嗪组的DAI评分低于埋线组和美沙拉嗪组,同时埋线加美沙拉嗪组改善肠黏膜病变情况优于埋线组和美沙拉嗪组。宗伟等[21]选取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埋线组、美沙拉嗪组和联合组。治疗6周后,3组的IL-8和TNF-α血清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5-LOX和NF-κB p65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的临床症状和结肠镜下病变活动性与穴位埋线组和美沙拉嗪组相比改善较为明显(P<0.05)。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利用药物作用于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穴位的治疗方法[22]。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穴位贴敷之先河。
徐俊余等[23]将8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治疗组治疗后Mayo评分表中排便次数及便血项目的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7及IL-2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丽强等[24]将6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药物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缓解率分别为91.43%、71.43%,优于对照组的70.59%、44.11%。邹国军等[25]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肠愈膏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结果治疗30天后,临床综合疗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为20%、86.7%,对照组为10%、83.3%,两组比较,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乔虹等[26]采用耳穴埋豆联合溃结膏穴位贴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44例UC患者。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2.27%、6.82%,显著低于对照组对应时间复发率;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5.45%(42/44),对照组临床有效率59.09%(26/4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邱伟等[27]采用穴位贴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32例UC患者,4周后,肠镜下黏膜评分、黏膜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肠黏膜组织TGF-β表达均明显升高,TNF-α表达明显下降,可见穴位贴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调节TGF-β、TNF-α表达。
针刺是通过经络腧穴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发挥其调整机体功能状态作用的治疗方法,此疗法已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28]。
吴阳阳[29]通过对TNBS诱导的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针刺“足三里”穴和“曲池”穴,以美沙拉嗪(500 mg/kg)灌胃作为药物对照组。治疗2周后发现,与空白组比较,针刺可明显减轻TNBS诱导的UC病变程度,大鼠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显著高于空白组,且针刺能显著升高UC大鼠结肠组织内SOD、CAT和GSH-Px的表达水平,降低MDA的含量,下调UC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MPO和Hcy的水平,同时提高IL-10的表达量。李红波等[30]应用针刺联合芍药汤治疗40例UC患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针刺联合芍药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症状及体征改善均更加明显。赵强等[31]将11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予以火逐龙火方配合合募配穴针刺,对照组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配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1月后发现,黏膜病变疗效方面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3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46%,综合疗效方面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5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36%。张博等[32]将100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自拟扶正平溃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两组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显著降低,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观察组上述细胞比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在菌群改善及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薛莲芝[33]采用针刺关元、气海、长强、大肠俞及天枢等穴对47例UC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硝唑和柳氮磺吡啶。治疗2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89.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
艾灸法主要依靠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刺激经络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调节作用实现调和气血、涩肠止泻、温阳益肾的作用,从而增强人体的自身免疫,进而对溃疡性结肠炎产生治疗作用[34]。
沈丽[35]采用艾灸“关元穴”对3%DSS诱导的昆明小鼠进行治疗。发现,艾灸过的UC小鼠DAI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增高,海马中A1R mRNA表达下降4.9倍,提示艾灸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罗廷威[36]采用艾灸章门穴联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30例UC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总体症状积分在治疗第8周显著低于对照组。陈晓玲[37]将95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予以温补脾肾汤联合艾灸治疗(中脘、气海、神阙、天枢及关元,30 min/次),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8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内镜提示观察组肠黏膜愈合率为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33%;观察组复发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且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尹作斌[38]采用艾灸天枢穴联合口服乌梅丸治疗48例UC患者,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8%。王晓梅等[39]采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及SASP灌胃对UC大鼠模型进行干预。结果,隔药灸组和SASP组大鼠结肠病理学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一定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经隔药灸和SASP干预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
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作息规律的改变,我国UC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中医学在治疗溃结性结肠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认为其病因涉及外感湿热邪毒、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禀赋不足等。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对内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对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大量动物及临床实验都证实了中医外治法对UC有着确切的治疗作用,且存在着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改善症状更加明显、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及情绪改善方面更具优势的诸多优点,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坚持治疗。但中医外治法无论是在临床还是动物实验方面,对比传统的药物试验方法,仍欠缺严谨性及样本量,并且操作手法无法达到绝对统一,这也是目前中医所面临的困境,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