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炳蔚教授治疗耳鸣耳聋针刺举隅

2019-01-07 10:50余丽艾炳蔚
中医药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左耳耳聋针灸

余丽,艾炳蔚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医学对耳鸣耳聋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外感、脏腑内伤及治疗失宜,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端[1]。如《景岳全书·耳证》曰:“耳聋证,总因气闭耳不通”,又曰:“气闭者,多因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恚怒,或因忧郁,气有所结而然”[2]。《古今医统·耳证门》谓:“耳聋证,乃气道不通,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也。”[3]《灵枢·素问》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4]《杂病源流犀烛》云:“有肾气虚,风邪传经络,邪与正相搏而卒无闻者,谓之卒聋,亦曰暴聋。”[5]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耳鸣耳聋多见于风邪外袭证、肝火上炎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及脾胃虚弱证这5个证型。王长海等[6]通过对比突聋患者针刺前后甲皱微循环,发现本病患者多出现甲皱微循环障碍,由此提出血瘀是突聋患者的共同病机。中医学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大体可分为口服中药和针灸两大类,口服中药治疗又包括根据证型的不同分证用药及专病专方用药。如董凤增等[7]自拟葛根合剂、郑运发[8]自拟复聪汤治疗突聋;李智[9]自拟补髓益脑开窍方治疗链霉素中毒性耳聋。针灸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埋针疗法[10]、温针、电针、抖针、耳管灸[11]及隔姜灸等,在穴位的选择上除遵循《黄帝内经》中辨病、辨经、辨证取穴外,还增加了如晕听区、董氏奇穴之驷马上、中、下穴等。艾师认为,耳鸣耳聋的治疗方法繁多,但临床疗效的可重复性却不高,一是没有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二是没有做好“同病异治”,虽都是耳鸣耳聋,但若病因不同采用统一治疗方法疗效也参差不齐。

艾炳蔚教授199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师承国医大师郭成杰及李鼎教授,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现为江苏省中医院名老中医,熟读经典,学术上尊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法,主要研究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及针灸减肥,笔者自2015年起跟随艾炳蔚教授接诊学习,恩师治疗疾病衷中参西,灵活变通,尤其在耳鸣耳聋的治疗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独到,现将其针灸治疗耳鸣耳聋验案3则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辰时耳鸣

患者周某某,男,25岁,因“双耳耳鸣3天”就诊,患者3天前劳累后出现双耳耳鸣,似电流声,仅于每日清晨7点半左右出现,持续1 h左右,过时则止,无耳闷及听力下降,既往体健,于耳鼻喉科就诊。专科检查示:双耳廓正常无畸形,无耳廓牵拉痛,耳屏及乳突区无压痛,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查电测听、声导抗及内耳核磁均未见异常。刻下:双耳耳鸣,似电流声,逾时自止,劳累后加重,纳眠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予行针灸治疗,具体方法:每次发作前0.5 h起开始针灸,取穴双陷谷、双解溪,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并予益气聪明汤加减共7剂。针药结合治疗2天后自述耳鸣时间明显缩短,继予针药治疗2天耳鸣即消,后停针灸治疗,余中药3剂继服,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每日耳鸣均出现在7:30~8:30左右,持续时间不超过2 h,逾时自止,此时间段为辰时(7~9点),为营气留注于胃经之时,结合患者舌苔脉象,该患者耳鸣非肾虚所致,乃因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耳窍失于濡养所致,正如《灵枢·素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4]根据“子母补泻法”及《难经》所载:“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原则,取穴双解溪,又如《灵枢·顺其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云:“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故取胃经腧穴陷谷,并予东垣名方益气聪明汤补脾益气、聪耳明目。对于时间性病症,治疗时间的选择非常重要,《素问》中早有记载,例如:疟疾是非常典型的时间性病症,《素问·刺疟篇》曰:“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治”。同理,治疗该患者的耳鸣病症,也应在发病前0.5 h起开始针灸病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

2 突发性耳聋

患者高某某,男,38岁,因“左耳听力突然下降1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左耳听力下降,耳内闭气,伴左耳轰鸣,影响睡眠,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左)”,经西医治疗后自觉听力未有明显改善,耳内闭气感仍存。刻下:左耳听力下降,耳内闭气,伴左耳持续性耳鸣,影响睡眠,平素急躁易怒,头痛面赤,口苦咽干,甲色紫暗,舌红,苔薄黄,脉弦。专科检查:双耳廓正常无畸形,无耳廓牵拉痛,耳屏及乳突区无压痛,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查电测听示:右耳:25-25-25-20-25-20-30 dB;左耳:55-55-60-70-65-75-80 dB,声导抗示:双耳A型。中医辨证属“肝火上炎证”。予行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印堂、患侧:听宫、翳风、率谷、颧髎、外关、合谷、中渚、太溪和太冲;双侧: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0.3 mm×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直刺进针,得气以酸胀为佳,其中听宫穴进针时嘱患者微张口,直刺进针,得气后闭口,听宫、翳风的针感均向耳内或耳周传导,颧髎穴向内眦方向斜刺,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平补平泻。将电针治疗仪接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中渚、听宫,百会、印堂这4组穴,选用频率2 Hz,连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留针30 min,针后予隔姜灸置于患耳,大小以覆盖全耳为准,共灸两壮,隔日1次,1周3次,15次为1个疗程。患者针灸第1个疗程初期即感耳内胀闷闭气感较前明显好转,由原来持续性闭气转为间断性闭气,针灸15天后复查电测听示:右耳:25-25-25-20-25-20-30 dB;左耳:35-35-40-45-50-55-65 dB。听力较前好转,但耳鸣症状仍存,继续针灸第2个疗程后耳内闭气偶见,听力较前进一步恢复,持续性耳鸣转为间断性耳鸣,仅劳累或安静时出现,复测电测听:右耳:25-25-25-20-25-20-30 dB;左耳:35-35-40-40-40-35-40 dB。

按语:患者因“左耳听力突然下降1月余”就诊,舌红,苔薄黄,脉弦,结合症状、体征,四诊和参,辨病属中医学“暴聋病”范畴,患者情志不调,肝气郁结,心火亢进,循经上攻耳窍,气机不利,清窍失于濡养,故出现耳聋、耳胀闷感,辨证属“肝火上炎证”,舌脉亦为此证之象。怒则伤肝,肝胆之气随经上逆,犯于清窍,故突发耳内轰鸣,听觉失灵,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胆气上逆,胆汁随之上溢,故口苦咽干,火扰心神,神不守舍,故夜寐不安,烦躁易怒。故取穴百会、印堂、太冲以调畅情志,安神定志,听宫、率谷、翳风等局部取穴配以远端选穴,诸穴同用以开窍复聪,足三里、三阴交以补益脾胃,濡养耳窍,同时辅以电针治疗,使耳部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促使耳部血管收缩,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提高疗效[12]。对于有耳内闭气症状的患者艾师常加刺颧髎穴,此乃因颧髎穴的深部为咽鼓管所在,多数耳内闭气的症状均是由于咽鼓管炎症或堵塞所致,故针刺颧髎穴且针尖指向内眦方向常能取得很好疗效,此外,查患者甲色紫暗,此乃因甲皱微循环障碍所致,患者肝气不疏,气滞则血瘀,故取双侧血海活血化瘀,针后予隔姜灸耳也可扩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坏[13],对于由内耳微循环障碍[14]引起的突发性耳聋有奇效。

3 颈源性耳鸣

患者于某某,女,42岁,因“右耳耳鸣,伴颈后肌肉酸胀不适3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长期伏案致颈后肌肉酸胀不适,伴右耳耳鸣持续发作,低音调,安静环境及嘈杂环境均可出现,影响睡眠,耳鸣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无听力下降,无耳内闭气,先后于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就诊,未查及器质性病变。取穴:双侧颈夹脊,患侧听宫、率谷、翳风、下关、曲池、外关和中渚。针后接电针于双侧颈夹脊两组,听宫、率谷一组,选用频率f2,连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 min,隔日1次,针灸10次后诸症消失。

按语:该患者耳鸣乃因颈椎疾病所致,属“颈源性耳鸣”,这是因为颈椎深层有椎动脉,听动脉乃椎动脉的小分支,而内耳的血供来自听动脉,因此当颈椎压迫到椎—基底动脉致其供血不足时可导致耳鸣的发生[15],此类耳鸣多呈持续性,低音调,耳鸣程度可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此类耳鸣,加刺颈夹脊穴,通经活血,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改善耳鸣症状。

4 结语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均可导致耳鸣、耳聋症状的发生,如咽鼓管狭窄、梅尼埃病、听神经瘤和耳带状疱疹等,但治疗方法却不尽相同,因此临症时应指导患者尽早排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对于突发性耳聋伴耳闷、眩晕者常在治疗初期耳闷感即开始好转,2周以后眩晕症状明显恢复;颈源性耳鸣通常预后较佳,但平时应注意防治颈椎病的发生。当出现耳鸣、耳聋症状时应尽早就医诊治,治疗越及时,预后越佳,此外,许多患者因长期的耳鸣导致焦虑、抑郁、失眠和脑鸣等症,而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又会加重疾病的病情,故情志问题在治疗耳鸣、耳聋时是医生必须关注的问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导。

猜你喜欢
左耳耳聋针灸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老年耳鸣
左耳问题
左耳问题
凡高的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