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丙祥教授运用“活血熄风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2019-01-07 10:50吴秋艳马丙祥史文丽崔洁琼
中医药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瘀血通络健脾

吴秋艳 ,马丙祥,史文丽 ,崔洁琼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儿童抽动障碍是以多种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的疾病[1],发病机制不明。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为12%~16%[2],呈逐年增高趋势。该病多于18岁之前起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4岁[3]。随着家长对儿童健康的关注,该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目前治疗手段多样,但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西医的治疗手段多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联合应用,并突出治疗的个体化。古代文献虽无“抽动障碍”之病名记载,但据其临床表现, 后人多将其归于“肝风”“瞀瘛”“慢惊风”“痉病”等范畴。马丙祥教授除了善用平肝熄风、健脾化痰外,必用活血化瘀、通络熄风之品以治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兹介绍如下。

1 明确病因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翼·颤振》云颤振“乃肝之病,风之象”,《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盖肝属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炽,即能生风也”,《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剳也”。中医虽然没有本病相应的病名,但是通过追溯古代文献,结合本病发病特点,抽搐动摇的疾患多辨为肝风,认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风内动为本病的基本病理特点。而多种病理因素和机制均可使肝木失和,进而动风,如肝气不疏,郁勃化风;肝火炽盛,木火生风;土虚木横,内动肝风;痰湿壅盛,痰引肝风;肝失所养,血虚生风;瘀血内蓄,肝木上扰。

所谓“恶血必归于肝”,“恶血”即“瘀血”,可见瘀血与肝关系密切,“瘀血”是导致抽动障碍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无论是肝郁生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还是血虚生风,根本病机均离不开“瘀血”,其根本过程是在肝气郁滞、火热炽盛、阴液亏虚、气血不足的基础上导致气血逆乱,运行不畅,瘀血内生,从而使得筋脉失养,拘挛不利,最终引起风气内动。由此而言,肝风病因病机的本质在于瘀血的形成。

叶天士云:“血液伤极, 内风掀津”,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阴不制阳,筋脉失养,以致肝风内动,出现点头、摇头、伸颈、眨眼、皱鼻、摇臂、摆手、握拳等症;瘀血为病,则内扰五脏六腑,外窜筋脉皮肉,四肢百骸,无处不到,故抽动症可见多部位抽动。

2 活血熄风法

由于瘀血生风与肝郁生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和血虚生风等关系密切, 其病机既可相兼并存,又可相互转化。因此,在治疗肝风证时, 合理的运用“活血熄风法”,可大大加强其治疗作用, 提高其治疗效果。

汉代以前关于“活血熄风法”的记载较少。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中说:“三石泽兰丸治虚风内动,用以通血脉,熄肝风”。此后,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证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如南宋·陈自明在《妇人良方》中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全集·中风门》中曰:“治风之法,初得病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清代张锡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血活风自去”的理念。

其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流传甚广,所谓血行,不仅仅指血液畅行,而是指针对病因,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清之的原则,使血液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后,能顺利地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以濡养筋脉诸窍,从而达到不治风而风自熄的目的。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此话内部深意,使之成为治疗多种风证的治疗大法。内风的产生,尽管病因各异,但因血液受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血液运行不畅之病理变化。因而治疗之时,消除各种病因,以使血病得愈,就是使血行流畅,风病便能不治而愈。

马丙祥教授认为本病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为本,风火痰瘀为标,风火痰瘀有着密不可分地关系,因此,“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无论哪种证型,在治疗上均可加用活血化瘀药,使血脉通利,血行风灭,抽动乃止。儿童抽动障碍反复发作时,单从平肝、熄风论治,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若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既可血活气行,濡养肝体,达到“止动”的目的,又可加快恢复,缩短疗程,减少反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肺失宣肃、脾虚肝亢、肺热肝亢三类证型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适量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均可起到疏通血脉、风消动止的作用,如因外感风邪引起的抽动多选用防风、川芎以祛风养血;因脾虚肝亢引起的抽动多采用丹参、当归以活血养血、通利血脉;因痰热互结引起的抽动多选择川芎、赤芍以清热活血。

3 病案举例

陶某某,男,12岁,2019年1月15日初诊。主诉:眨眼、耸肩、喉中发声1年余。现病史:1年前出现眨眼、耸肩、喉中发声,后至周口某医院检查脑电图、头颅MRI均无异常,诊断为“抽动障碍”,予安神丸、可乐定贴、多种维生素等治疗,疗效欠佳,后反复发作,遂来我院求诊。刻下症见:患儿眨眼明显,偶尔耸肩、喉中发声,鼻塞流涕,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脾气急躁,纳差,眠可,二便调。中医望闻切诊:表情自然,面色萎黄,精神可,形体消瘦,动静姿态,语声清,无异常气味,舌质淡,苔白,脉浮缓。马丙祥教授仔细询问病史主症,结合舌质淡,苔白,脉浮缓的舌脉特点,中医诊断:肝风证。辨证:脾虚肝亢,风邪外感。西医诊断:抽动障碍。治法予以健脾疏肝,兼顾养血祛风通络。给予自拟方疏肝理脾方加减。处方:柴胡10 g,炒白芍30 g,炒枳壳10 g,炙甘草6 g,木贼10 g,白蒺藜20 g,茯苓30 g,炒苍术10 g,防风10 g,川芎10 g,炒当归10 g,丹参20 g,蝉蜕10 g,全蝎6 g,葛根18 g和天麻10 g。7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每次100 mL。并嘱家长为患儿提供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监督患儿减少接触零食、电视、手机、电脑;适当锻炼,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二诊:2019年1月22日,患者抽动较前减轻,脾气急躁,纳差,眠不安。原方去苍术、防风加神曲10 g,珍珠母9 g以甘温健脾、镇惊安神,再予14剂。

三诊:2019年2月12日,患儿抽动症状基本控制,考虑本病易反复,再予14剂巩固治疗,后随访未再有复发。

按语:该患儿平素脾气急躁,伴眨眼、耸肩、喉中发声抽动症状,舌质淡,苔白,脉浮缓。本病外责之于外邪侵袭,以风邪为主,内责之于脾虚肝旺,土虚木乘。小儿感受外邪,风为百病之长,外风以引动内风。患儿平素情绪不畅,加之食欲不佳,气机失调,脾失健运,局部脉络血行不畅,故见局部定位反复抽动。故予疏肝健脾、活血养血通络。予自拟方疏肝健脾方加减,方药以四逆散平调肝脾。天麻通血脉开窍;防风、蝉蜕、全蝎通络熄风;川芎、当归、丹参活血养血,化瘀通络,且川芎上行,有引经药之意;耸肩予葛根升清解肌;喉中发声予茯苓、苍术健脾燥湿,减轻抽动;眨眼予木贼、白蒺藜首诊即效。二诊、三诊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首诊见效,二诊、三诊加神曲健脾和胃,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珍珠母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本案治疗兼顾肺脾肝各脏,考虑风、痰、瘀各邪,祛邪的同时兼顾调理体质,疗效确切。

4 结语

儿童抽动障碍是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儿童常见病之一,该病疗程长,极易复发。迄今为止,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马丙祥教授认为,本病主要表现在肝,由肝血运行失常,肝失所养所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瘀血滞气,气机郁结,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则 “内风”作崇,抽动乃发。且瘀滞不通、气血亏虚导致病程迁延、反复不愈。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治疗遵“活血熄风”法,除平肝熄风、健脾祛湿外兼顾调畅气机、活血养血通络之品,可取得显著疗效。

猜你喜欢
瘀血通络健脾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