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瑞明,王凤涛,曹世勤,贾秋珍,黄 瑾,张 勃,冯 晶,陈万权,徐世昌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
中植6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甘肃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冬性小麦新品种,以中植1号为母本,以豫麦5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并对后代株系进行系统选育而获得。2004年5月上旬配置杂交组合;2006-2011年,通过在北京海淀试验基地、河北廊坊试验基地和云南弥渡基地三地连续5年进行异地多代选择,高代品系CP04-46-2因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较好,抗病性强而被提升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2010-2011年度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品系鉴定试验,2011-2012年度参加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产量品比试验,2012-2014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示范。2016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6010。
该品种属于冬性品种,2013-2014年度在武山县山羊坪村和张川平安新庄村进行抗冻性试验,两地平均越冬率分别为94%和96%,越冬性较强。幼苗浓绿色,生长习性半匍匐,生长势强,平均生育期255 d,株高86 cm,长芒,白壳,穗型长方形,平均穗粒数39.0粒,平均穗长7.6 cm,小穗排列较密,平均每穗结实小穗15~18个,平均千粒重43.2 g,红粒,角质。
2015年11月甘肃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测定结果表明,中植6号含水量为 9.94%,粗蛋白含量13.74%,湿面筋含量(14%水分)23.8%,赖氨酸含量0.39%,沉淀值(14%水分)31 mL,粗灰分含量1.74%,容重 808 g·L-1。
2012-2014年度在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武山高楼陈门村、清水温沟村、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麦积石佛杨家庄、徽县银杏等地12点次的区域试验中,有9点次表现增产。其中2012-2013年度6点次试验中,有5点次增产,平均产量6 528.5 kg·hm-2,较对照兰天17号增产9.4%,居11个供试材料的第2位。2013-2014年度平均产量6 258.0 kg·hm-2,较对照兰天25号增产3.9%。两年总体平均产量6 393.0 kg·hm-2,较对照兰天25号增产6.7%。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795.0 kg·hm-2,较对照兰天25号增产9.4%。
2012-2015年连续4年在兰州和甘谷的苗期接种混合菌、成株期接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32号、33号及致病类型贵22-9、贵22-14和混合菌,中植6号均表现免疫/高抗。在成株期对自然诱发的白粉病表现中抗。
中植6号适宜在天水的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秦州区、清水县、秦安县的具有灌溉能力的川道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在陇南市的西和县、礼县、武都区的川道地区也可大面积推广种植。该品种丰产潜力大,需要高水肥条件才能满足正常生长需要。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及土壤肥力,基施尿素225.0~300.0 kg·hm-2,返青前追施尿素 225.0~300.0 kg·hm-2。播种前土壤消毒或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播量按保苗 450× 104~525×104·hm-2确定;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锄草,适时收获以确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