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然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尽管近几年肾脏肿瘤的发生概率渐有提高的趋势,但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健康体检的普及,多数肾脏肿瘤在早期便被发现,因而给肾脏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针对肾脏肿瘤的特殊性,我院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做好肾脏肿瘤患者的病症分析工作,结合疗效要求给予患者治疗,避免患者病症发生恶化。由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的创伤比较大,并发症多,效果不明显,故近年来肾部分切除术成了治疗肾脏肿瘤的首选方式。伴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优势更加明显,因而对肾脏肿瘤患者采取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显得尤为必要,并成为NSS的可选择性适应证[1]。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中130列患者均因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肾脏肿瘤,并且大多数在就诊时无血尿、疼痛等显著症状,也没有腹部肿块等阳性体征。随后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分别施以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和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治疗组男29例,女36例,年龄在27~78岁,平均年龄(48.6±1.3)岁,肿瘤直径1.6~4.3 cm,平均(3.2±1.1)cm。对照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在29~75岁,平均年龄(46.2±1.9)岁,肿瘤直径1.4~5.5 cm,平均(3.4±1.0)cm。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均接受腹部脏器,CT等检查,并明确了肾脏肿瘤的准确位置,了解肿瘤供血,并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按(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肾癌TNM分期均位于T1N1M0期。由此可知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肾血管或腔静脉受侵,无肾静脉以及腔静脉等癌栓。
1.2 治疗方法:在此次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患者,首先对患者进行器官全麻,并采取健侧卧位,其次再升高腰桥,而后建立后腹腔。在建立后腹腔的过程中,首先于腋后线十二肋缘下切开3 cm,并用血管钳分离腰背筋膜,手指探入分离腹膜后间隙,于后置入扩张气囊扩张。扩张气囊充气870 mL,并在维持手术结束后排气,并拆除扩张气囊。于腋后线十二肋缘下、腋中线骼嵴分别各置入Trocar套管,腋前肋缘下也置入同样的Trocar套管,并将腹腔镜置入腋中线骼嵴上的Trocar套管,同时使CO2气腹压力为12~15 mm Hg。必要时,清理腹膜外脂肪,采用超声刀切开Gerocar筋膜,沿肾周脂肪与腰大肌、肾脏中部位置处游离出肾动脉,并沿实质表面进行切除操作,同时进行止血,选用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肾脏创面,缝线用Ham-Olock截断[2]。肿瘤完整切下后,若有集合性损伤,可用4-0可吸收线缝合创面出血点,最后打开动脉夹,使肾脏血流恢复,气腹压力降低到4 mm Hg,直到渗血现象不存在后,进行纱布填塞,取出纱布,缝合切口。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对照组麻醉和侧位等均与治疗组相同。在第十一肋间处切出斜切切口,而后渐渐切入腹腔后间隙与腰大肌侧筋膜,游离肾周脂肪,暴露肾脏组织和肿瘤,与此同时采用低温保护肾动脉,采用血管钳,切除病灶,缝合切口。
1.3 疗效判定标准:我院将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以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出院时间为疗效评价标准,分别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出院时间;其二以患者术后并发症为疗效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伤口感染例数、手术后出血,并计算单项概率和总并发症概率以及总有效率。(总并发症概率=术后出血概率+伤口感染概率)最后再综合以上两个方面,若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且总并发症概率小于对照组,则认为有效,否则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对所得研究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材料,采用t检验计量材料,若显著性概率P<0.05,则说明比较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并发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9.2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1.44%。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得到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肾癌的根治问题得以逐渐解决,尽管肾癌致死现象仍有发生,但大都数肾癌患者在病症早期便被发现并接受到良好的治疗。在医学领域,肾癌根治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癌细胞的“金标准”。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已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在手术效果、远期疗效等方面相同,而且渐有超越的趋势[3],事实上,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在手术时间,疗效等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开放性治疗,而且其对患者本身的伤害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性治疗手术而言已有极大的改善,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也给施术者带来了极大的福音。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使得癌细胞扩散种植的可能性变得更小,因为气腹的整体压迫,使得淋巴管、血管更易受压,使得在操作中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肿瘤的局部挤压,因而减少了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性,同时该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而言更加简洁,而且在治疗设备上更加先进、全面,手术中风险的可控性高,同时也使得患者在被施加手术的过程中机体的负荷减到最小,减少手术过程中对肾脏周围神经组织的破环,因而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适应证分为三种:绝对适应证、相对适应证以及选择适应证。其中绝对适应证即指该切除术将导致如双侧肾癌、已经并发对侧肾功能较差或已无肾功能的癌细胞、孤立肾肾癌等肾功能失代偿;相对适应证即指诸如遗传学肾细胞癌、可能引发肾癌的基因疾病等对侧肾脏存在危及肾功能风险的疾患;选择适应证即指对侧肾功能良好而存在恶性潜质的不确定的囊肿或肿瘤直径小于等于4 cm的肾癌。并且MANIKANDAN等曾报道单侧肾癌(即指癌细胞直径小于等于4 cm的癌细胞)2000多例,经研究发现NSS患者转移率、生存期好于全肾都被切除的患者,而且二者远期复发率没有区别。更甚者有学者将肿瘤直径最大值放宽至7 cm的对侧肾功能正常的肾癌患者[4]。
综上所述,笔者的体会是: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方式的效果突出,优势明显。当然,术后需注意患者伤口感染和出血等问题,同时亦需注意提醒患者注意一些相关的术后禁忌。另外该手术不受视角的限制,能得到清晰的图像,手术安全性比较高,术中风险可控性高,发生风险的概率小,对术中患者机体伤害小。当然,由于后腹腔切除术的形式特殊,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诸多问题,因而需结合多种情况进行干预和治疗[5]。但总体而言,后腹腔切除术仍给广大患者和医师带来了诸多好处,加之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和绝佳的疗效,因而其值得应用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