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辽宁 沈阳 110031)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1]。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2]。患者术后出现黄斑水肿、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等并发症,造成手术失败[3-4]。开角型青光眼常采用小梁切除术,滤过道瘢痕形成阻塞是导致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42眼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小粱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调整缝线),形成良好的功能滤过泡,提高了远期控制眼压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22眼,性患者20例20眼,患者年龄32~70岁,平均54.5岁,其中开角型青光眼1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患者视力:光感-0.6,患者术前眼压15~56 mm Hg。
1.2 手术方法:42例患者术前局部及全身药物降眼压,均给予抗生素眼液滴眼,给予球周及球后麻醉,常规术野消毒、铺无菌巾,以角巩膜缘边长为3mm梯形的1/2巩膜厚度矩形巩膜瓣,以穹隆部作为基底的结膜瓣,大小约为6 mm × 8 mm,于巩膜凹床上切除约为4 mm×5 mm大小的小梁-巩膜带[5],结膜瓣下及巩膜瓣下置浸透4 g/L丝裂霉素C的棉片2~4 min,应用150 mL平衡盐溶液冲洗,恢复巩膜瓣,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两角2针,行常规虹膜周切术及小梁切除恢复巩膜瓣[6-7],于角膜缘内1~2 mm处作平行于虹膜表面的倾斜辅助切口,球结膜对位缝合1~2针。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术后给予消炎痛口服。
1.3 判断标准[8]:视力测量用国际标准视力表1.0和对数视力表5.0;眼压用Schiotz眼压计测量。①视力正常值:对数视力表,正常是5.0~5.3,标准视力表,正常是1.0~2.0;②眼压正常值:10~21 mm Hg为被控制;③前房分级根据Spaeth分类法:3级:无前房;2级:裂隙状前房;1级:轻度浅前房。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眼压:术后1周内眼压6~10 mm Hg 13眼,眼压11~20 mm Hg 27眼,>21 mm Hg 2眼,眼球按摩后维持在12~18 mm Hg,1眼>21 mm Hg。
2.2 前房:术后1 d前房开始形成,4例患者术后1~5 d出现Ⅱ度浅前房,经调整缝线后恢复。
2.3 视力术后视力提高1~3行者30眼,保持不变有11眼,视力视力下降2~3行者1眼。
2.4 并发症术后虹膜睫状体炎1眼,前房出血2眼,经药物等对症治疗1周内消退。
改良小梁切除术主要关注点是怎样达到长期的降眼压效果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式,术中抗肿瘤抗生素药物的调节治疗、巩膜瓣仅略大于滤过切口、可拆除的巩膜瓣调节缝线,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9]。滤过性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和良好的术后前房形成,术中可调节缝线的应用可避免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C是一种碱性抗肿瘤抗生素,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抑制有丝分裂及蛋白质的合成[10]。可调整缝线的应用,致使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给予规律用药,术后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诊、复查,改良小梁切除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