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病理科,辽宁 抚顺 113008)
胃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尤其在亚洲国家中、日、韩的患病率几乎占全球的66.7%[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为促血管生长因子,p53为重要的凋亡调节基因。研究表明,突变型p53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进展与转移过程[2]。本研究检测了不同病变胃组织中VEGF和突变型p53的表达水平,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通过胃镜组织活检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正常胃组织(n=44)、肠上皮化生(n=38)、胃肠黏膜不典型增生(n=40)及胃癌组织(n=60)标本,常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备用。
1.2 主要试剂与方法: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北京博奥深);鼠抗人mtp53单克隆抗体(美国SantaCruz);免疫组化SP试剂盒(武汉博士德);DAB显色剂(中山金桥)。按试剂盒说明书行免疫组化染色,依次完成脱蜡,修复,一抗孵育,二抗孵育,DAB显色等,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判读:在200倍显微镜下选5个视野,VEGF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膜,突变型p53定位于细胞核,出现棕黄色表示阳性,计算每个视野中阳性细胞的比例,<25%计1分,26%~50%计2分,51%~75%计3分,>75%计4分,将着色得分与阳性细胞比例得分相乘,最后取5个视野的平均值,>2分为阳性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正常胃组织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4.5%(2/44)、p53阳性表达率为9.1%(4/44);肠上皮化生组分别为28.9%(11/38)、26.3%(10/38);胃肠黏膜不典型增生分别为35.0%(14/40)、40.0%(16/40);胃癌组中分别为51.7%(31/60)、58.3%(35/6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我国全部恶性肿瘤中名列首位,主要好发于50~80岁的人群,其中男性发病率接近女性的2倍。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人数达到95.2万,而我国达到40.5万,死亡人数达到32.5万,我国胃癌发病率与病死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丰富的血管生长是癌细胞转移的先决条件。VEGF可特异性激活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过程,与肿瘤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VEGF可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因子的产生,诱导凝血酶的生成,使明胶酶原A激活,促进细胞增生;此外,还可提高血浆酶原活化因子的活性,水解细胞外蛋白,刺激毛细血管更多的生成;还能够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发生改变,促进血管的生成。研究表明,VEGF在很多实体瘤中都表达过度[4]。
P53基因是目前与人类肿瘤最为密切的基因,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p53通路反式激活P21WAF/CIP1基因程序而诱导细胞凋亡。P53基因正常表达可维持细胞正常的生长发育,而表达过度则是肿瘤发生的信号。研究表明,突变型p53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进展与转移过程。研究表明,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存在p53基因突变的比例超过一半。在胃癌的各个临床分期中,p53基因是最容易发生突变的抑癌基因。研究发生,p53基因改变参与胃癌进展阶段,在肠化生与异型增生阶段的阳性率也较高。国内有研究显示,VEGF和突变型p53在胃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另有研究表明,VEGF和突变型p53的异常表达与胃组织病变的恶化程度存在密切的关系[5]。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51.7%、突变型p53阳性表达率为58.3%,而肠上皮化生组亦分别达到28.9%、26.3%,胃肠黏膜不典型增生分别达到35.0%、40.0%。
综上所述,胃癌组织中VEGF和突变型p53呈过度表达,可作为胃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