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怡
(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辽宁 本溪 117200)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癌症疾病之一。其在发病初期通常呈隐匿性,临床症状大多是乳腺内无痛性肿块。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提高乳腺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超声在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上的优势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对早期乳腺癌的有效确诊还需进行更多分析研究和总结。文中对超声诊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30例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以期积累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上的资料与经验。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彩超诊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30例,患者平均年龄(48.22±1.32)岁。临床表现:触诊乳腺质韧肿块12例,间歇性胀痛9例,乳头及乳晕周围皮肤异常7例,乳头溢液5例;全部患者均由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同意本次诊断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
1.2 方法:30例患者采用仰卧位,暴露患者双侧乳房及腋下,采用ALOKA 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12 MHz,行纵、横方向扫查,及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状形扫查。记录病灶区的回声、边界,形态、大小、钙化情况、位置、血流情况等信息,并对双侧腋下淋巴结进行扫查。
1.3 血流情况诊断标准:0级:病灶内无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中量血流,可见1条主要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且交织。
诊断结果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乳腺癌的30例患者中有26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另4例为炎性,超声确诊率为86.67%。超声诊断表现:26例确诊患者主要超声表现:低回声者26例,形态不规则者20例,边界不清者19例,砂砾样钙化者17例,后方回声衰减者18例,出现毛刺样征象9例。血流分级为0级3例、Ⅰ级4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所有患者超声均未探及腋下淋巴结的肿大。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乳腺癌现在仍无明确定义,较为公认的是早期乳腺癌是能够完全治愈的。26例确诊患者,病灶平均大小(1.63±0.56)cm,临床触诊可及肿块者12例,全部病灶均表现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者20例,边界不清者19例,后方回声衰减者18例,出现毛刺样征象9例。这些低回声来自于肿瘤组织相对集中的区域,病灶内细胞成分单一,多数病变区外形欠规则,与周围腺体分界欠清,特别是在增生较重的乳腺内,当观察到乳腺组织比较紊乱,相应区域组织内出现血管异常[2],不规则血流信号或点状钙化时可帮助诊断。另外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技术有助于更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和性质。本研究中肿瘤内的血流分级为0级3例、Ⅰ级4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恶性肿瘤能分泌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肿瘤及肿瘤周边组织生长出新的血管。恶性肿瘤的血管壁较薄,且血管数目较多,极易形成紊乱的血管吻合和动静脉瘘,分布情况不规则,管腔大小也不一致。因此,病灶区域的血管丰富程度及形态等是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重点观察对象。我们的研究中出现砂砾样钙化者17例。很多研究已经证实,沙砾样钙化是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征象,钙化灶分布于乳腺导管组织和小叶实质组织中,通常会成簇排列呈高回声。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砂砾样钙化仍然是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征象。
本研究中有4例炎性病灶被误认为是乳腺癌,我们也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3例病灶声像图表现为乳头处条索状低回声,1例表现为结节状低回声,均边界欠清,此类声像图与乳腺癌声像图在鉴别诊断上还需做更多的努力,确诊还需要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标准。
在早期乳腺癌临床诊断时,也有应用红外线扫查的相关资料。由于红外线扫查病灶定位性不高且诊断阳性率偏低,因此,临床应用不是非常理想;钼靶检查在对早期乳腺癌进行诊断时,患者扁平乳房与边缘位置等情况显示不足,加之设备费用较高,在部分基层医院中无法广泛应用;与以上两种方式相比,超声检查可准确显示患者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和淋腋窝淋巴结情况,无创、可重复率高,且费用低、可操作性强;同时,超声检查对患者年龄、身体状态无任何限制,是可以推广的临床检查。本次研究的26例患者,表现出乳房间歇性胀痛及触诊明显硬块,均为早期乳腺癌症状,超声确诊率86.67%;通过对肿块回声、边界、大小、钙化情况、位置等征象的分析,总结超声在此类疾病诊断上的经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总之,运用超声技术对早期乳腺癌进行诊断,不仅准确率较高,而且无创、价格低廉。有可操作性高,重复性好的优势,是可应用早期乳腺癌诊断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