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睿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先生的这首《再别康桥》让我对剑桥大学产生了深深的向往……②。。。。。。。。。
。。我们从伦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剑桥镇。漫步在骄阳下,道路两旁充满欧洲风情的建筑令我陶醉。居民住宅、街边小店、教堂古堡,为整个剑桥镇平添了一份独特而典雅的魅力。步行半晌儿,剑桥大学的身影渐渐清晰起来……③。。。。。。。。。。。
。。一路款款前行,一泓碧水映入我眼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几多灵动,几多深情。。。。。。。
。。阳光映照,微风拂过,湖面上粼粼的波光好似铺满了碎金,几头老牛惬意地吃草,一位长发及腰的少女娉婷而立于河边。④沿岸一棵棵不知名的绿树,摇曳着婀娜的身姿,阳光慈爱地从树叶的缝隙间穿行而过,透过枝条,筛下了斑驳的密影,伴着柔和的东风,似一个天然的彩棱镜,变幻莫测,似乎在回馈如此美好的生活。⑤。。。。。
。。行船约五分钟左右,眼前的一座木头桥十分夺目。它构造独特,全桥都用笔直的木头与螺钉修建,材料虽少,但十分结实。据说这座桥是牛顿的徒弟主持修建的,已经在这条河上守护了二百五十余年,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沟壑。它目睹了剑桥大学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莘莘学子勤奋刻苦的身影。。。。。。。。。。。。。。
。。现在的它,依然保持着一种矜持而坚定的态度,依旧守护着这片净土。⑥。。。。。。。。。。。
。。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桥,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座极富诗意的“康桥”。徐志摩曾经在这
①题目的指向性很明确,“剑桥”写出了自己此行所去的地方,“初遇”写出了景物与观景人之间的关系。
②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入题,写出了自己对剑桥的向往之情,渲染了作文整体的情感基调。
③写出了自己一路前行的感受,对剑桥镇的整体风情做了初步描绘。然后,看到剑桥,让人产生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欣喜。
④对河水进行细致的描绘,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姿态。对老牛惬意地吃草与少女娉婷而立的形态则用了侧面描写,尽显河之美。
⑤描摹了“绿树”“阳光”“东风”的姿态,语言优美,并从美景中顿悟出生活的美好。
⑥对古桥的独特形态进行描绘,写它的“目睹”和“见证”,带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纵深感。
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细致入微地将他对康桥的爱
恋、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对眼前难以消减的苦闷、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桥身全部用深黄色的石头砌成,弯弯的桥洞与水面相接,构成一个完美的椭圆。这种自带光环的迷人气质,华丽而不庸俗,简朴而不单调。。。。。
。。我站在桥下,感受着时间悄然流逝,静好的岁月藏在石砖的缝隙里。我看看眼前的石桥,想想徐先生的诗,原来一切的怅然、迷茫、不舍都是因为别离……⑦。。。。。。。。。。。。。。。。。。。
。。。。。。。。。。。。。。。
。。。。。。。。。。。。。。。
。。。。。。。。。。。。。。。
。。。。。。。。。。。。。。。
。。。。。。。。。。。。。。。
。。。。。。。。。。。。。。。
。。。。。。。。。。。。。。。。。。。。。。。。。。。。。。。。。。。。。。。。。。。。。。。。。。。。。。。。。。。。
⑦结尾写出了初遇后必将离别的感伤,让作文的情感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评
小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自己初遇剑桥时的情形。对沿河而行的所见所感进行介绍,把河景、人物、感受三者融为一体,让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丰富且深刻。
习作的美点具体表现如下:
1.思路明晰,行文流畅。本文是一篇游记。小作者从剑桥镇写起,写出了一路的所观所感。这种移步换景、邊走边记的方法,使习作的思路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2.景物丰富,各具特色。本文描摹的景物非常丰富,且能抓住景物的特色来写。如写木桥,突出了木桥的古老;写康桥,突出了康桥的文化内涵。
3.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习作语言优美,在描摹景物的时候,多修辞、多角度地进行描绘。如“居民住宅、街边小店、教堂古堡”,运用短语排比;“湖面上粼粼的波光好似铺满碎金”,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等。
(董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