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 陈强
[摘 要]“三为循环法”是班级创新管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文章以篮球教学中的投篮教学为例,尝试与“三为循环法”进行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实验结果显示,“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主观感受的提升成效显著;“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能力的提高成效显著;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对防守的能力,提升了学生选择投篮时机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投篮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三为循环法;投篮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6-0026-03
一、研究目的
籃球比赛中,投篮是得分的唯一手段,运用一切技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投篮得分的机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投篮都能命中得分,因为这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正确的投篮技术之外,还需要持球人的主动作为,表现为持球人对防守的理解、对投篮时机的选择等。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层面的学与练,学生大多“会技术”而不会 “用技术”,学生大多被动地参与练习,而没有主动建构技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尝试采用“三为循环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掌握投篮技术的同时,在主动建构中运用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服务于篮球学习。
二、研究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江苏省XX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篮球选项班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他们都是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参加篮球学习,随机选定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对照班人数均为40人。
(二)研究时间
本研究从2018年2月26日至2018年6月15日,共计32课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平台中的期刊硕博论文,收集“篮球教学”“三为循环法”的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为研究提供依据。
2.数据统计法
收集各阶段学生投篮(急停跳投、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单手肩上投篮)练习的数据以及课中学生投篮出手主观感觉的相关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实验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验班采用“三为循环法”进行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教学进度、教学主要内容、每节课用于投篮的练习时间均一致。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有关“三为循环法”的阐述
三为循环法是班主任班级创新管理的一种方法,是指在班级管理的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管理的思想、方法。表现为,有为阶段的全面指导、全程监督;无为阶段的顺其自然、个性发展、适时提醒;无不为阶段的无所不为、自由随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该方法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获得积极而肯定的自我。
具象到篮球投篮教学中,表现如下。
1.有为阶段
对篮球投篮动作进行有序的、全方位的指导,多次反复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投篮感知和肌肉工作记忆。此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投篮动作。
2.无为阶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设定了两种练习模式。一是意念(表象)练习法。应该讲,每个篮球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对偶像的投篮动作和技术特长都比较了解,而且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的动作。鉴于此,利用偶像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料,针对投篮动作进行从无球到有球的模拟动作练习。长时间、反复的模仿练习,让每个学生的投篮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使每个学生的投篮技术得以“个性化”。二是情境练习法。教师在练习场地摆放不同的障碍物,创设特殊的场景,帮助学生在无球到有球、无防守到有防守的预设模拟情境下完成相关投篮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投篮技术的能力。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主练习,有相互交流的空间,能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教师可逐步放手,不作过多的干预,发现明显错误则适时提示。此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投篮方式,加深了对投篮的理解和认识。
3.无不为阶段
通过比赛,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一切技术都是为了比赛,通过比赛来呈现,通过比赛来发现不足,也通过比赛来再次提高。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让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技术统计员合理分工,而且多次循环,轮流体验。通过这样的比赛安排,学生能全方位接触篮球运动,进而从篮球运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投篮。整个过程,教师大胆放手,以实战比赛为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生理结构特点全面参与比赛,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此阶段的学习 ,帮助学生在“比赛运用—自我改进—再比赛”的循环往复中周而复始地提升自我,实现目标。
(二)“三为循环法”对提升学生投篮主观感受的成效显著
主观感觉,是指个体头脑中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主观反映,是自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内在动机。
实验前、后,我们对学生投篮主观感受的成效进行了统计(参考标准见表1),分析表2、表3可知,实验前,实验班学生投篮主观感觉一般34人,感觉好和很好合计2人,对照班学生投篮主观感觉一般36人,感觉好和很好合计2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投篮主观感觉一般10人,感觉好和很好合计28人,对照班学生投篮主观感觉一般21人,感觉好和很好合计18人。实验班感觉好和很好人数比对照班多10人,占总人数的25%。主观感觉是自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内在动机,实验班学生在投篮主观感受上的优势,说明学生对投篮技术的掌握更为扎实,投篮更为自信。而这种转变,更多的来源于学生学练态度的转变,来源于“三为循环法”教学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来源于“无为”“无不为”阶段在教师放手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苦练。
(三)“三为循环法”对提高学生投篮能力的成效显著
1.实验前,学生急停跳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前,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进行1分钟急停跳投测试。由表4可知,实验班学生一共出手444次,命中104个,人均命中2.6个,命中率为23.4%。对照班学生一共出手450次,命中100个,人均命中2.5个,命中率为22.2%。t检验显示,P >0.05,可以认为两班学生成绩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基础相当。
2.实验后,学生急停跳投成绩差异显著
(1)实验班学生急停跳投命中率高于对照班学生
实验后,再次对学生1分钟急停跳投情况进行测试。由表5可知,实验班学生一共出手576次,命中236个,人均命中5.9个,命中率为41.0%。对照班学生一共出手568次,命中176个,人均命中4.4个,命中率为31.0%。t检验显示,P <0.05,认为两班学生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投篮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其学练效果值得肯定。
对比表4、表5可知,实验前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出手总次数和命中个数都有了提高,实验班由444次提高到576次,提高了132次,命中个数由104个提高到236个,提高了132个。而命中率方面,实验班由实验前的23.4%提高至41%,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对照班由原来的22.2%提高至31%,仅仅提高了8.8个百分点。实验班学生的命中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说明在投篮技术上,实验班学生对急停跳投动作技术的掌握更为牢固,出手更稳。在教师、教学进度、教学主要内容、每节课用于投篮的练习时间均一致的情况下,实验班学生的表现表明“三为循环法”带给他们学练态度的改变,他们更为自信、更为积极主动。
(2)实验班学生比赛中投篮命中率高于对照班学生
注:比赛方法为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各分成8组,每组5人,每组打一节比赛,每一节比赛时间10分钟。
篮球教学比赛中,对投篮的运用成效进行了统计。由表6可知,实验班学生一共出手176次,命中56个,命中率为31.8%。对照班学生一共出手163次,命中30个,命中率为18.4%。实验班学生命中个数比对照班多26个,命中率比对照班高13.4个百分点。
分析表5、表6可知,在有对抗的情况下,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投篮命中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应该说这种下降是符合篮球竞赛规律的。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有对抗的情况下,对照班学生的命中率表现为较低的18.4%,且下降了12.6个百分点,而实验班学生的命中率稳定在尚可的31.8%,下降了9.2个百分点。比赛中投篮命中率的差异,表明了实验班学生对投篮技术的运用能力优于对照班学生,可以认为,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投篮教学,尤其是“无为”阶段教师放手下的意念(表象)练习、情境练习以及“无不为”阶段的以实战比赛为平台,学生全面参与比赛并在比赛中自我改进的循环往复练习。学练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的“独门秘籍”,提高投篮命中率;认识上,提升了学生的防守能力,提升了学生选择投篮时机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投篮的理解能力。投篮不是单纯的技术动作,而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唯一手段,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三为循环法”对篮球投篮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主观感受的提升成效显著。学生对投篮技术的掌握更为扎实,投篮更为自信。而这种转变,来源于学生学练态度的转变,来源于“三为循环法”教学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第二,“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能力的提高成效显著。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教学,学生对急停跳投技术掌握得更为牢固,出手更稳,更为自信,学生不再被动学练,进而提升投篮命中率。
第三,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防守能力,提升了学生选择投篮时机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投篮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
(二)建议
第一,“三为循环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在实施过程中,不可盲目执行,要在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学练。
第二,“三为循环法”的实施,需要把握好时机和尺度。在每一個阶段都要把握好学生的生理负荷、心理负荷,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审时度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张弛有度,如“无不为”阶段的“随心所欲”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更细心全面地观察、分析。
第三,“三为循环法”在篮球投篮教学中的运用成效显著,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说,这种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堂中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建议逐步将“三为循环法”运用到其他学科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 方碧祥.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技校实习课堂管理模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146-147.
[2] 王振亚.表象训练法在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148-149.
[3] 体育统计教材编写班.体育统计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