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闲真是贵”
——审美白居易茶诗中茶艺

2019-01-06 18:18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艺饮茶白居易

姚 华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Tang poetry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 china.)写茶的诗百余首。白居易有诗2830首,茶诗66首。他爱酒又茶,是唐代在诗坛让茶酒两相宜的第一人。自称“别茶人”。鉴赏他的茶诗,无不茶艺。茶艺六要素之精茶、妙器、真水、活火、佳人、意境,一一具有,恰好表达茶艺生活艺术的本质。精茶、妙器、真水、活火的客观存在和佳人主观存在,以及意境的主客观存在。它是美。欣赏、品味、领会茶艺及茶艺术品的美是审美。审美白居易茶诗中的茶艺,以高品、闲适、贵气见长。此文题目便是从他《题施山人野居》:高闲真是贵,何处觅侯王”而得。春暖花开时,白天种田插秧,晚上焙茶品香;临水而居,松斋养日,闲适高雅,贵生日月,尘埃不染,安顿生命。

白居易茶和诗融合成为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形成格外靓丽的审美风景线——茶诗。“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在煎茶吃茶生活中,生活艺术茶艺应运而生,使茶诗在茶叶和诗歌文化中形成、发展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而唐代茶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大量出现,对茶文化和诗歌文化本身的发展,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白居易的茶诗是他一年四季香茗在手而成。“引手索茶时”。春天喝茶,“绿芽十片火前春”;夏天喝茶,“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秋天喝茶,“夜茶一两勺,秋吟三数声”;冬天喝茶,“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

白居易的茶诗是他将一日细分为几个茶时香茗在手而成。日出而茶,“檐前新叶复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日中而茶,“午茶能破睡”;日间喝茶,“鼻香茶热后,腰暖日阳中”;日西饮茶,“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夜半饮茶,“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一年茶诗过,月月有趣时。

白居易的茶诗是他日常起居香茗在手而成。破睡饮茶,“破睡见茶功”;食罢饮茶,“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瓯茶”。渴了饮茶,“闷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邻远到茶”。留客饮茶,“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生病饮茶,“茶药赠多因病久”,“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病来肺渴觉茶香”,“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饮酒吃茶,“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真是终日与茶相伴,终生与茶为伴。处处彰显茶艺——生活艺术,从物质功用到艺术品味到人生境界到生命无限。

“闲对茶经忆古人”。茶诗是白居易亦官亦文亦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因茶品承载而成生活方式,而方式就是文化。“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官舍》),茶激发诗兴,诗兴丰富茶味,茶味有品而茶艺,茶艺有韵而生活,生活有茶而艺术。茶因他的诗而受到加持成茶诗,茶世界的格局变得更大更阔。“诗和远方”因茶而和对现代人启示很大。在一天天看似重复的日子里活出鲜活的生命。从茶诗中汲取生活智慧,“生活的理想,是理想的生活”而茶道雅活。生活艺术而茶道生活。“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审美白居易茶诗,茶艺注入人们日常生活,捕捉到人们内在的新气质,促使反映新时代人民精神上的“日日新”。

1 高品

1.1 精茶妙器(具)

辩茶选中皆精品。白居易不仅善别茶优劣,更重茶质茶情。入选诗中的茶就有蒙山茶、毗陵茶、昌明茶、蜀茶、六班茶等。良品蒙山。“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借琴茶之通灵以喻自己“君子陶陶”之品德风范,用“故旧”写出蒙山茶历史悠久和故友寄茶的情分依旧。蒙顶茶时称“蒙顶石花”,被列为唐代14种贡茶首品。唐.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琴茶合一;《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收到忠州刺史李景俭(李六郎中)从蜀地寄来新茶所作酬谢诗。诗中的“分张”指第一批春茶焙制好后,就先分出一份寄给正在卧病中的他。古时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禁火习俗。“火前春”是说李寄来的珍贵绿芽是第一焙的明前茶。诗僧齐己就有“白甀封题寄火前”诗句赞“火前茶”。诗人官场失意又染病在身,收到朋友寄来蜀产新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如见知己故旧,于是亲自煎茶,以名水煎出的茶汤雪白如奶,诗人不忍“牛”饮而啜口入心,自己欲以酒解愁,却得瓯中茶汤释然。“茶无绝品,至真为上……轻轻吸,气清神爽”(全真派重阳祖师王喆《解佩令.茶肆》)诗人爱茶之切,重友之情,茶艺之精,品茗之乐,表现得淋漓精致。茶情合一;《春尽日》诗曰“渴尝一碗绿昌明”,是珍茗绿昌明;写到顾渚紫笋茶,“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和微之春日投箭明洞天五十韵》诗曰“绿科秧早稻,紫笋折新芦”,同时接到工部尚书杨汝士寄来的诗篇和常州刺史杨虞卿寄来的毗陵(常州)茶,于是“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愁绪烦恼于吟诗啜茶中而解。家茶合一。更叫绝的是白居易还有自制之“六班茶”。他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时,一次他与多位朝官聚会,让自家茶师秘焙茶叶,大家品后赞不绝口:“乐天此茶,文可消燥,武可清火,朝堂六班,皆相宜也。”此后白居易秘制的香茶就被称为“六班茶”。《蛮瓯志》载:“诗人白居易方入关,刘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齑、芦菔鮓,换取六班茶二囊以醒酒。”至今已成为健胃、醒酒、消困、解乏的知名饮品。千古流传造福人类。真是好茶好人好交情。

更何况白居易深谙绿茶贵新。有“深炉敲火炙新茶”,“茶新碾玉尘”,“蜀茶寄到但惊新”等佳句。一位姓韦的官员被贬临行前去看望白居易,他“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使人在低谷中感到茶似山的力量和茶香似风的温馨。从他的新茶品出他懂茶的老道和做人的厚道。

白居易讲究用茶器具。“白瓯瓷甚洁”;茶艺的重要环节“列具”白居易是以茶柜、茶灶均可入诗来展现的:“斑竹盛茶柜”,“晴教晒药泥茶灶”,“趁暖泥茶灶,防寒夹竹篱”。不但有茶艺的实用性还充满诗意美感。

1.2 真水活火

白居易对茶叶、水、茶具和煎茶的火候等都很专业。山泉煎茶。《山泉煎茶有怀》诗“品茶先备水”,白居易深知其中三昧。用真水。“长松树下小溪头”(《重题居东壁》,“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山泉煎茶有怀》)。雪水煎茶。“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明人蔡复一《茶事咏》说:“雪是谷之精,却与茶同调。……泉山忆雪遥,得雪茶神足,无雪使茶孤,不孤类有竹。”扫雪烹茶,寄托了主人清逸出尘的品格。苏轼有诗:“自临钓石取深情”,“自看雪汤生玑珠”。诗人亲自汲泉取水,候火煮水,烹茶待客,表达了他对挚友的情真意笃。河水煎茶,“渭水煎来始觉珍”。

茶好需茶艺,活火烹茶时。他了知用什么水什么器具煮茶正好,也谙熟煎茶火候如何把握。“白瓯瓷甚洁,红炉炭方炽”;煎茶技艺精湛,“侯汤”恰好:“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不刀圭搅曲尘。”“育华”正是时候,“沫下曲尘香,花移鱼眼沸。”煎茶道尽。奉茶品茶一一具有,“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评茶水平一流。茶色器色交相呼应,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整个过程堪称艺术审美。

1.3 佳人意境

“别茶人”就是在情茶合一中诞生。“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一个“先”字,一个“别”字,道尽茶人的品性。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

白居易“佳人”在他谪居江州时,于出产云雾茶的庐山开辟茶园以问茶:“架岩结茅宇,斸壑开茶园”,“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意境高远旷达。不但“以茶养性”,还延展了茶叶及产业,“知行合一”。

中国文化中,儒家是以君子,道家是以真人,释家是以觉者形象表现“集体人格”。中国茶文化“集体人格”形象是以“佳人”表现的。语出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这片被喻为“佳人”的不仅片叶子,她外形多样,好看能喝养眼还怡情,内涵具有美好人格魅力和美善人性光辉。里应外合透视着审美。赏诗人71岁高龄时的《春尽日》是也。“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春归似遣莺留语,好住林园三两声。”描述了诗人晚年洛阳家居的饮茶生活情景。“一江秋色无人管”。饮茶无需造设意境,也不只有红绿色彩,真实生活当下懂茶的“佳人”自然意境在。红花朵朵簇拥绿昌明茶,“春尽夏来暑气”中醉眼蒙蒙独斟后很适用一碗绿茶清醒。诗人心声与“流莺婉转”、“留语三两声”同在林园同回春。红尘无尘的茶境瞬间鹤起。

2 闲适

“一缕茶烟透碧纱”。白居易诗歌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茶诗撑起了诗人“闲庭信步”的人生阔景与豁达。闲适诗《食后》,真实地写出了在闲散平静的生活中,茶饮已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须臾不可离舍的生活刚需品,平素中艺术享受着优雅和闲适。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质朴的生活安顿的有滋有味。饭后觉醒宜吃茶,那是真懂茶。在“两瓯茶”中品出“惜日”,终成“无忧无乐者”,看似不经意却将生命的长度无限延绵,“长短任生涯”的人生境界已是大浪淘沙后顺应自然的自如通畅。闲中不闲才是真闲。再赏作于大和八年的《营闲事》:

自笑营闲事,从朝到日斜。浇畦引泉脉,扫径避兰芽。

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

更是表述出“闲事”无闲而需“营 ”的生活哲理。刚柔兼济。劳作不辍,自在顺时,家人知己,体恤有佳。闲与自然的美好“日”“泉”“兰”“花”“茶”相容一体,还流淌着暖暖的亲情。那是朱光潜说的“不刻意为之的生活美学”。

《闲眠》更是把以茶为伴的真实生活诠释到精髓。

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

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闲眠”、“一餐茶两碗”实践了茶道养生,质朴到无需任何与生活无关的东西,活脱脱一个知足长乐的白乐天。有“闲”有“茶”的生活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高贵,就这么不俗。“餐茶”之外,再无其他。“更无所要到明朝”。那是放下了不能放下的超越,这是真正的拿起;那是没有妄念的期许活在就地的超然,这是真正的踏实;那是无官无事无无聊,天上天下天天茶的大无畏,这是真正的人间“浩然之气”的回荡。

于是有了“不是爱闲人,肯来同此夕”的《麯生访宿》:

西斋寂已暮,叩门声樀樀。知是君宿来,自拂尘埃席。

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贫静似僧居,竹林依四壁。

厨灯斜影出,檐雨馀声滴。不是爱闲人,肯来同此夕。

饮茶待客着习俗。“茶果迎来客。”“所有”多余。人间真情溢满寂寂的夜空,朴素交心的主客情蔓延“竹林”、“灯影”、“雨滴”……侘寂中灿烂。《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更是将此推向高峰。

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

雪水煮茶唐代实有。陆羽《煮茶记》对天下名泉佳水的次第排列,将雪水排在二十品之末,陆龟蒙《煮茶》诗就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诗句,用现代科学的说法,雪水是自然界中的纯软水,用软水泡茶,汤色清亮,香气幽雅,滋味鲜爽,入口软滑,生津回甘。元代陈基也有“雪胜玉泉茶胜芝”诗句。元郎中是白居易好友元宗简,写有感叹须白之诗作,白居易读之,并饮煮雪水而成茶,而得此诗。他将“霜毛”与“雪水”并列,不是感叹好友之年衰,而是赞其愈老弥坚、不易其德,故有转结句之“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写出了自己与元的交情及对元的钦敬,只有在他那里,才得以襟怀开阔、眉梢舒展。也写出茶的破闷离愁之功效,写尽友谊天长地久的回荡之气。将闲适诗之意于“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2.1 自煎

白居易善用药、茶养生。做丸药,亲焙茶,熟煎煮。深谙唐代饼茶的造法和品饮的技法。陆羽煎茶法程序:备器、择水、取火、侯汤、灸茶、碾罗、煎茶、酌茶、品茶。在他的茶诗均有表现。“笼暖焙茶烟”(《即事》),“茶新碾玉尘”(《游宝称寺》)、“渴听碾茶声”(《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深炉敲火炙新茶”(《北亭招客》)所言及的造茶与吃茶,和陆羽《茶经》所记相同,都是造团茶或饼茶“煮而饮之”。“汤添勺水煎鱼眼”。这样的饮茶程序,无一不是真实的生活、深邃的哲学与宏大的想象的产物。白居易的茶诗源于生活而成茶生活美学,他拥有自煎茶的生活,就活在茶艺的美感中。“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是茶艺美学家。《北亭招客》诗写道:

疏散郡丞同野客,幽闲官舍抵山家。

春风北户千茎竹,晚日东园一树花。

小盏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

能来尽日观棋否?太守知慵放晚衙。

这时的诗人,“闲”到“幽”的佳境,已成“野客”,“千茎竹”“一树花”“春风”沐浴到“晚日”。而此时,却是诗人处于无可奈何的逆境之中。依然“深炉敲火炙新茶”,亲力亲为。取火灸茶,煎茶盼“观棋”。“啜苦咽甘”,“不亦乐乎”!“山中何事?……春水煎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能自煎茶是茶艺的基础也是茶修的必须。生活里煎一碗茶,是再自然不过了,有技术更有艺术,在不拘泥于形式下赋予生趣,也只有此,境界才升华的起来,人格才能塑造出来。一碗茶,是“形而上”又是“形而下”,在精神境界的超越中将日常的生活升华。

2.2 自适

诗人《首夏病间》道出闲适真谛。

……

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

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

闲散平静的生活,是“清福”。而此时他是在“首夏病间”。全无病人的呻吟,道出了茶艺生活的真谛。品茶吟诗一体,“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闲适的心境。时空有闲,自己顺应环境摒除了俗虑,心平气和地悠闲的心境“饮一瓯茗”必定是从容不迫,自得三昧。这是中国茶艺技术与艺术、意义与意趣、环境与心境的和合。后代爱茶者与诗人都有共鸣:“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文徵明集·煮茶》),“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灶沦清流”(王绂《题真上人竹茶炉》)元代诗人卢挚:“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心猿意马。”(【双调】沉醉东风_秋景挂绝壁《闲居》)洪应明《菜根谭》说的更是直接明白:“从静中观动物,向闲处看忙人,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才会从心地发出“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的乐天语。

2.3 自悟

《宿蓝溪对月》“将茶代酒”。

昨夜凤池头,今夜蓝溪口。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国君孙皓,嗜好饮酒,爱护大臣韦曜“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作者在此却悟出了茶道。不只是写出茶能代酒的功能,更是以茶“洗心”成“明月”,“松影下”“清影”。惟有茶才能“清”,喝茶人才能“清”,环境才能“清”。清居,清雅,清幽。没有只重形式“清”写人、茶具、环境如何清洁、清爽、清明。却将更高一层的“清”写出了。“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净、清白知廉。表达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崇尚自然,朴素谦和。

没有写煮茶的过程。而“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却是以“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的画面阐释,茶酒一如。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诗人茶事创造一种安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玄虚的心境,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格外空明已成“明月”,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玄妙,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满足生存需要的茶是物质的,满足生活需要的茶是文化的,满足生命需要的茶是精神的,满足超越生命需要的茶是灵性的。宋·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日本.南坊宗兽《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明代胡震亨称皎然诗:“清机逸响,闲淡自如。”在此读白诗有同感。“清”既指意象境界的清逸雅致又指语言的清淡明朗。在中国茶道精神中,“清”是基本。水清、茶清、器(具)清,更重要的是境要清,从而使得茶人在品茗时达到人清、心清、神清。

道家、儒家、佛家茶人都在茶中融进‘清静’思想,通过饮茶把自己与茶、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得到精神开释。静心自悟是禅宗主旨道家修身养性的目标。茶“清”境“清”共同拥有“无心”。它既是自然观的一种体验,也是茶道的一种化境,同时是茶诗特有的审美情趣,再现了人对自然生命的尊许。“本心清静”、“物我两忘”处才是“无心”茶道,“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这种具象的文化式样更为有效地营造出“物我合一”的化境。归根到底都是以清静为要,不尚浮华,恬淡自然,“去人欲”、“求真如”,练就以清促悟的内功。“清”更多的是灵魂的本然。“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影响下形成清逸闲雅的审美趣味和创作风格。

“聊”出清言心语。这是白居易自悟茶道的真正。《书天竺寺》更明自悟的功力。“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3 贵气

3.1 咏意

“即事咏怀”。怀意、感知。即使在被贬期间,也能看到白居易徜徉诗茶之间,怡然自得的境界,《咏意》: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

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诗中没有被贬之后的苦闷,满篇是他“诗一章,茶一瓯”看淡贫贱富贵的坦然之心;感受他与世无争,忘怀得失,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茶诗境界。

白居易到挚友元稹家,喝雪水煎的茶吟诗,感叹“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他的妻舅杨慕巢新授东川节度史,白居易以诗相贺,诗尾不忘索取好茶:“可能空寄蜀茶来?”收到后白居易以诗相谢:“年年衰老交游少,处处萧条书信稀。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断寄秋衣”。白居易还写过一首诗,说头天晚上饮酒过度,第二天很晚才起来,到池塘边走了一圈儿,见绿树青草,十分幽致,遂结绳床,支起红炭炉,洗净白茶瓯,煎出来的茶“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茶喝到这份儿上,品茶的意境几乎齐了,可是白居易笔锋一转:“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对饮之人,是多么重要!

“人格”让生命的境界瞬间腾升。

3.2 气韵

他任杭州刺史时,白居易与灵隐寺高僧韬光禅师结为茶友诗朋,常在韬光庵一起品茗鉴水、评诗问道唱和。他题堂名为“法安”。“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但韬光拒不下山。824年正月初一,白居易以诗《招韬光禅师》进城到家中汲泉烹茗用斋品茶。诗曰: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诗人准备了新鲜怡人的素“斋”和周到的饭后“一瓯茶”款待禅师,斋饭素净邀约至诚,“清、白、红、紫”美意溢于言表,但韬光以《谢白乐天招》诗婉拒不赴:“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表明僧人的作风与俗世的声色生活格格不入,露出禅者的白云碧天。白居易胸怀开阔,专门上山与韬光禅师喝了一趟茶。这种超脱高远之境完全是一种悠然天乐的情趣了。啜茶品茗更激发起他对于静谧闲宜栖所的向往和对生命归宿的渴求,有颗出世的隐逸之心。茶诗的意境韵味独到,诗人茶人的神采和风度气韵生动。

3.3 道情(贵和)

吃茶心自净,人间境阔远。白居易茶诗达到了。

《继之尚书自余病来寄遗非一又蒙览醉吟先生传题诗以美之今以此篇用伸酬谢》一诗写出友人道情。吏部尚书杨嗣复多次寄赠茶药衣裳,问病嘘寒及题诗夸赞《醉吟先生传》,字里行间溢出茶道养生的厚意,“乃寒初”而衣裳却早早寄来的呵护。

衰残与世日相疏,惠好唯君分有馀。

茶药赠多因病久,衣裳寄早乃寒初。

“茶药”在此不但能医病,更能去掉心尘。“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何处堪避暑》)美是抛开了思考和利害关系之后的独立直觉。诗人“衰残与世日相疏”之时还能有茶饮且是“茶药”,是“无所为而为”的生命之赠,情美茶和。

白居易生逢乱世饮茶贵和。饮茶喝出一个清醒的大脑,喝出一颗胸怀报国之心,喝出一个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将个人得失融于一盏茶,即使日子艰难也表现出有中国茶人独有的自省自励,能屈能伸,家国天下的“集体人格”魅力。喝着百味茶,吟着“白话”诗。自我修养,清醒看世界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拨之道,超越之意,爱民之心。“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从白居易茶诗的题目来看满满的茶艺生活艺术。以茶赠谢友情、以茶兴意真情、以茶养生怡情、以茶闲对省情。《萧员外寄新蜀茶》、《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送张山人归嵩阳》……

白居易茶诗“志在兼济”,退而“行在独善”,终于以“中隐”归宿。每一步走的都是茶诗人生,每一口品的都是茶艺审美。完成了“审美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白居易以茶一瓯,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用茶味诠释了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审美。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欣赏、领会事物的美。他的茶艺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用茶艺展示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四季饮茶的过程叠加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茶对“眼耳鼻舌身意”有“直觉性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冲击力;“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愉悦性”审美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品茶的这种愉悦感来自身心与能力的和谐运动,“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令人感到一种恰然恬然,轻柔流畅,游刃有余的自由与和谐。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生活美学是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饮茶生活方式使他新诗不断,民间争先传抄,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也是他诗歌的忠实欣赏者和积极的传播者。当时就有人传抄他的诗拿去换茶喝,这种茶艺美景实属难得。张为《诗人主客图》称其为“广大教化主”。“美学的概念在脑海中似乎越来越清晰。美感不是联想,不是考证,也不是批评。美的本质是一种意象”(朱光潜《谈美》)。唐宣宗的一首七律道出白居易茶诗的艺术成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王尔德曾预言:“生活与艺术最终结合”。白居易茶诗中的茶艺实现了这个预言。

猜你喜欢
茶艺饮茶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艺
校园茶艺飘香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