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天津 300410)
韩国茶文化在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等方面极具价值。高校将韩国茶文化资源与韩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学融合,不仅有助于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弘扬时尚健康的理念,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绪,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早在公元7世纪,韩国饮茶之风便遍及全国,并广泛流行于民间,至此,茶文化便逐步发展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韩国茶文化发展历程看,韩国茶道精神内涵丰富:
新罗时期,韩国广招青年才俊,通过对其进行自然、文武等系统化教育,将出类拔萃者选拔而出,称之为“花郎”。新罗的花郎将儒、佛、仙三教之精髓寄情山川之间,融于饮茶之中,不断涵养身心,达到和静汇通、自得通道之境界。正是这种花郎道精神,使新罗从百济、高句丽等国脱颖而出,并一统三国。
新罗统一后,茶树种植愈加广泛,贵族与僧侣间饮茶习惯日益流行,而元晓大师“和静”思想的提出,标志着茶道精神的初步形成。“和静”精神建立在茶禅一体、茶禅一如的思想之上,其并非单纯的“和合”精神,而强调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即发叶结果、重回根部的和静与极寂。元晓大师将茶道精神的根源归结为“寂”,而寂的根源即静。虽然,元晓大师乃无师自通的高僧,但却与中国先贤圣人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和静精神、茶禅一体思想更是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被视为韩国茶道精神的源头。
进入高丽时期,宰相李奎报将茶道精神总结为“清和及清虚”,从其茶诗“农深莲漏响丁东,三语烦君别异同。多劫头燃难自求,片时目击皆成空。厌闻韩子提双乌,深喜庄生说二虫、活水香茶真味道,白云明月是家风”中,可知饮茶之后他领悟了真空妙理,并将茶之意蕴升华至道的意蕴,并深深沉浸在了清虚静寂的老庄思想之中,做到了清虚、无邪意。
在朝鲜时期,草衣禅师通过多年茶生活,深刻领悟了佛教禅与茶道之玄妙,结合元晓大师亲禅一体、茶禅一如的思想,编撰了《东茶颂》,其精髓即中正精神。中正,即凡事切忌过度,也不可不及之意,即劝人在为人处事上贵在自知之明,不可过分虚荣、性情偏激,这均不符中正精神,中正精神应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至此,“中正”精神成为韩国茶道的集大成者,并与“和、敬、俭、真”一体,共同传承了释道的价值观念。
韩国茶道精神历史悠久、意义深远。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韩国茶道精神将文学、伦理与传统美学等内容有机融合,同时还渗透了儒、道、佛、仙等多家哲学思想,如此多元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完善韩语课堂中思政内容实施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其外来文化知识,促进其文化修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可见,在韩语课堂中将思政内容与韩国茶文化有机结合很有必要。
韩国茶文化的精髓,即“和、敬、俭、真、中正”。其中,“和”乃善良的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与礼遇;“俭”指生活俭朴、清廉;“真”则是心意、心地真诚,以诚相待之意;“中正”即中和、平和,不偏激、不虚浮。韩国茶道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将其融入韩语课堂中思政内容教学中,可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茶道精神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内涵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涵养其精神世界,完善其人格修养。
韩国茶道精神从古至今备受推崇,特别是草衣禅师所提到“中正”精神,更是被历朝历代所赞誉。《东茶颂》中曾就“茶德”进行总结:言行中正、勤俭自律、宁静致远等。将这种精神融入韩语课堂的思政教学中,学生除了能够感知、学习茶德以外,还可掌握茶道精神独特的审美观,并在茶道精神的引领下,逐步培养起淡泊名利、自律自强、行为端正的良好品质,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韩语课堂思政内容实施往往枯燥乏味、照本宣科,使思政内容沦为韩语课堂中“犯困率”最高的课程部分,欲逃怕点名、欲睡怕答题,学生多处于“讲了也不听”的神游状态。为了转变这一现况,教师要善于发挥茶文化优势,将韩国茶道精神以不同艺术形式融入韩语课堂思政内容实施中,打造出别具特色的课堂文化。例如,教师可组织实践教学《谈谈中韩茶文化》,将学生根据不同地区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在课下共同完成PPT,课上由教师先对韩国茶文化进行介绍,再由每组派一人上台介绍,同学们通过充分准备,利用简短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展现茶文化,融入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如此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其视野,还提高了其语言表达、动手能力,活跃了韩语课堂思政内容的实施氛围。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效果,教师要在韩国茶文化知识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多看、多学习与韩国茶道相关的影音、书本、论文等资料,使自己对韩国茶文化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如此方可更好地将韩国茶文化与韩语课堂中的思政内容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让韩语课堂思政内容从“高大上”转变为“接地气”,韩语教师要秉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高校发展目标、贴近学生学习现状,贴近思政课堂实际。具体而言,韩语课堂思政内容实施要充分展现国家发展新情况、新要求,反映社会新特征、新变化,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文化层次与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韩国茶文化资源融入,在内容、形式、时间、规模严密计划,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利用韩国“茶房”、“茶店”、“茶食”、“茶席”、“茶礼”等传统文化形式,创设情景模拟、开展茶文化讲座等实践教学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茶文化实践基地,虽然韩国茶文化优势显著,但要建立相关教学基地并非易事,还需多方协调方可利用茶文化,寓教于乐,打破课堂、校园对学生学习的限制,实现韩国茶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政能力的提高。例如,高校可与韩国茶企业合作,创建“爱心茶室”项目,将学生引入项目管理中来,使学生在韩语课堂的思政内容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融入实践探索中,并于实践中全面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
为了建设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内容”,韩语教师必须摒弃空洞的说教,借助韩国茶文化为韩语课堂中的思政内容实施找到切入点与突破口,通过立体多元的解读使思政内容“活”起来,让大学生入脑入心,在学习中接受,在接受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具体而言,高校要将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利用校内外资源及互联网传播韩国茶文化,使学生频繁接触茶文化,感知茶文化所带来的熏陶。其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条件允许的高校可将茶树作为校园绿植,并设置茶亭、茶室等,使大学生具有茶艺活动实践机会,从而加深对韩国茶文化的了解。其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高校要特别关注将韩国茶德文化融入文化环境中,例如,可通过教学楼、宿舍楼走廊中张贴韩国茶文化哲理、名人名言等,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高校还可组建茶文化社团,全面推动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韩国茶文化是以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学者李奎报清虚精神集大成,最终在高僧西山大师和“茶圣”草衣禅师“中正”精神下形成完整的体系。韩国茶文化及茶道精神在韩语课堂思政内容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从文化感染力、精神内涵等多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高校韩语课堂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