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06 17:25万财知张智超丁丽娟尹金涛
福建茶叶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工学结合

万财知,张智超,丁丽娟,尹金涛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1 研究现状

德国在二战后就开启以产学研合作计划、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学校要求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锻炼,以此推动高职学校学科发展[1]。日本产学研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企业自主研发→消极不接受向积极应对的转变→政府立法推进校企合作,推动国家经济发展[2]。美国采取科技工业园区等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程。英国将课程与工作技能结合起来,在学校学习期间插入长期或短期的实践应用与未来工作经验的学习[3]。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思想,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项目率先推进产学合作模式。目前,我国的产学研主要形式为三学期制的“薄三明治”式的模式,“工学交替311”合作模式,以及“工学交替,预就业”的611模式等[4]。

宜昌地区道桥专业“工学结合”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主要有“双导师制”、“工学交替2+1”等类型,因道桥工程项目的单件性、阶段性及工期长,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开展传统的“工学结合”实习模式对集中在施工一线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现场教学难度较大,不能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得顶岗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道桥专业的特殊性,亟待寻求贴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研究来解决实习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各类问题。

2 研究内容、过程

2.1 研究内容

本项目以我校道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实习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的匹配度,并以目前15级道桥专业在校生“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企业学习来深入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的实际意义,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有效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研究过程

以我校15级道桥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企业走访、调研,修正人才培养模式,践行“工学交替”方式人才培养展开。

团队成员实地走访宜昌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业,相继对宜昌富强有限责任公司、宜都市三立路桥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现状及企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是否合理进行探讨。

2.2.2 模式修正、专家论证

通过调研掌握的信息,根据企业用人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团队成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正,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开展了专家论证。

2.2.3 修改完善、制定

通过调研、修改及论证,最终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一致:

(1)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2)教学形式项目化具体化,打破传统理论讲授灌输式教学,让学习走出教室,在项目中实操实践,在岗位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通常情况下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环节较多,其中包括:地质土方挖掘-边坡稳定调整-混凝土放点成孔-灌浆注浆-混凝土养护技术等等。想要确保各类型施工技术能够有良好应用环境条件,就需要勘查人员在实践中做好地质探测工作,为下一步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各地区地质条件有明显区别,因此在勘查工作进行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认建筑分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永久性影响。

(3)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将课堂搬到工地上、岗位上;同时在科研、社会服务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特点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并从16级道桥专业学生开始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方式。

2.2.4 实施践行、跟踪

(1)课程设置调整

1)增加课程:增设道路病害诊断及预防、智能化交通、市政工程的相应课程。

2)主次调整:将道路工程识图、路基路面施工、桥梁结构识图、桥梁工程施工等设置为核心专业课;将道路养护与管理、道路工程资料管理、道路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以及整周的路桥项目实训设置为较重要的专业课。

3)顺序调整:公共基础课(中文写作、办公软件应用、企业管理及生产组织等)→专业基础课(桥梁结构识图、路桥图纸识读,工程测量、材料试验检测能力等)→专业核心课(路基路面施工、桥梁工程施工、路桥施工组织编写能力、路桥规范应用等)→扩展课(道路养护与管理、道路工程资料管理、道路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招投标文件编制等)。

(2)教学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改革

1)项目化教学

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融入“四真”(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身份、真实压力)环境,层层递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采用多种方式促使教学项目化。

2)生产教学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借助企业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现场,把教学融入生产,实现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

3)培养模式调整

我院在2016年委派了2名专业教师驻扎企业,在15级道桥专业,我院分批次选派约8名学生去企业,每次企业学习周期为2~3个月,依次替换下一批次学生进入企业,在企业期间,由驻扎教师及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在大三顶岗实习开始前,15道桥专业50个学生基本全部完成轮流企业学习,而后顺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工学结合、改革教学模式研究成果

3.1.1 教学方式优化改革,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显著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整体性,脱离了生产实践,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容易使得高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推行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生产实践环节,服务于理实教学,让教学和企业生产项目无缝对接,突出“必需为先够用为度、学以致用”的原则,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真正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满足了企业社会需求,目前,我院学生课堂参与度达到90%以上。

3.1.2 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工学交替”

传统的工学结合依然停留在理论学习→实践/顶岗实习→就业模式上,在过程阶段上没有本质的改变,我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优势,推行理论学习(课堂)→生产实践(企业)→再学习(课堂)→再实践(顶岗实习)→就业新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更容易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对技能操作的掌握,让学习充满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为就业定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18年我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就业率在95%以上,起薪3500元,就业状况较好。从本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情况方面来看,毕业生初次就业相比于其他专业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学习能力、专研能力、爱岗敬业方面有较大提高。

4 结论与应用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是产业工人,而校企合作是技能培养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对接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除了顶岗实习、认知实习与企业接触外,在各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也应通过灵活多变的校企合作形式,将课堂搬到工地上、岗位上;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大大缩短了学生融入社会的过渡时间;同时,在科研、社会服务上,也应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工学结合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新冠疫情影响下汽车学院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基于工学结合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度探索研究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