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兰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渔业技术推广站,731600)
车轮虫病是目前养鱼生产中比较流行和危害较大的一种鱼病,全国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每年使渔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车轮虫病是由于车轮虫大量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镜检鳍部经常可以看见虫体密密麻麻布满整个鳍部。
病原体是车轮虫属或小车轮虫属。车轮虫的形态,侧面观像毡帽。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与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反口面形似圆碟。口面有一条带状结构的口带,以反时针方向作螺旋状环绕,一直通到胞口。口带两侧各长一行纤毛。反口面向中间凹入,并构成能吸附在寄主身上的附着盘。在反口面,有一个特别显著的齿环。齿环由许多齿体衔接而成。齿体由齿钩、锥部、齿棘三部分组成。在齿环的外围,由许多辐射状的辐线排列成的辐线环。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呈短柱形或球形,位于大核一侧附近。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列长短一律的纤毛叫后纤毛带。围绕后纤毛带的一条薄而透明的膜叫缘膜。虫体离开寄主自由游动时,般反口面朝前,像车轮般转动。车轮虫的无性繁殖是纵二分裂,分裂后形成两个子体。子体由原分裂体而来的一半旧齿环逐渐退化消失,在旧齿环内长出新的齿环,原来的一半旧辐线保留,在每两条旧辐线间长出一条新辐线。有性生殖是两个虫体中之一的反口面与另一个口面相接,两个虫体有时大小相同,有时一大一小。
侵袭鱼类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常见的有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这些车轮虫在鱼的体表来回滑动,使皮肤磨损受伤,剥取寄主的皮肤组织细胞作营养,同时刺激皮肤组织分泌大量粘液。它主要危害体长3cm以内的鱼苗,严重感染时,会引起大批死鱼。寄生鳃上的车轮虫,常见的有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和眉溪小车轮虫等。这类车轮虫个体较小,常侵袭鱼的鰓瓣,成群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缝隙内,破坏鳃组织,使其腐烂、软骨外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严重感染车轮虫的鱼苗,身体极度消瘦、暗黑,离群或靠近池边缓慢游动,而且身体后面常拖着一条白色的粘液带。有的病鱼还成群围绕池边狂游。
此病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7月间鱼苗培育至夏花阶段,江、浙一带称“发塘阶段”,发病最为严重,造成大批鱼苗死亡,给鱼苗种生产带来很大损失。适宜此虫繁殖的水温为20℃~28℃。从鱼体上脱落的车轮虫,能在水中生活1~2天,可以直接侵袭新的寄主,它不仅寄生在鱼体上,还能寄生于蝌蚪、甲壳动物体上,使其成为鱼类车轮虫病的带虫者。
4.1 用8mg/L硫酸铜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2%盐水浸洗2~5分钟,进行消毒(具体时间视鱼体忍耐而定)。
4.2 每亩池塘用15kg~20kg苦楝树枝叶沤水,每次7~10天,有抑制车轮虫繁殖作用。
4.3 发病鱼塘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5:2)全池泼洒,使鱼塘药物浓度为0.7mg/L。但因药物安全浓度很低需要准确测量水体后才能下药。因此,在鱼苗密度很高的“发塘”中使用,很多农(渔)民存在顾虑。实践证明,将合剂量减半(即0.35mg/L)泼酒,每天泼洒一次,连续2天,既安全,疗效也很好。
4.4 每亩用2kg~3kg新鲜韭菜,加入食盐1kg,把韭菜切碎拌人食盐,连拌边搓出汁液,于每天鱼种浮头即将下沉时,进行全池泼洒,连续三天有效。
4.5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一次量,每1立方米水体,0.5g和0.2g,配制成合剂后全池泼洒一次。
4.6 严重时,苦参碱溶液和阿维菌素溶液配合使用,量不变。
4.7 发病鱼塘可用0.5~1ppm的敌百虫均匀全池泼洒。
5.1 最常见的就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泼洒,但当温度较高时,硫酸铜的副作用会加大。因此,用药时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泼洒。此外,对于规格较小的鱼种,药量也不宜过大。
5.2 杀灭车轮虫,最好能连续隔日再用一次即两次杀虫药,方能灭绝车轮虫。这可能与车轮虫的繁殖有关,车轮虫的繁殖速度很快,有时用一次药并不能完全杀灭虫体,需要根据发病情况以及温度决定用药次数。
5.3 鱼类车轮虫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车轮虫或专杀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5.4 如果能用其他专杀车轮虫或杀灭寄生虫的药品最好,苗种阶段尽量选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