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晓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农牧局关山乡畜牧兽医站,731600)
轮状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仔猪感染轮状病毒极为常见,人工感染也证明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病原体,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普遍存在。
曾从多种哺乳动物分离到轮状病毒,婴儿、仔猪、犊、羔、驹、小鼠和仔兔等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均十分相似。本病是一种以潜伏期短、厌食、偶有呕吐,随后腹泻为特征的急性肠道感染。曾证实轮状病毒是仔猪白痢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在形态上无法区别。在习惯上仍沿用从不同种类动物最初分离到的病毒而命名,如:猪轮状病毒、牛轮状病毒、人轮状病毒等。
发病多在寒冷季节,病猪多为幼龄仔猪,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消化道,随粪便排到体外界环境后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经消化道途径使易感动物感染。本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8周龄以内仔猪发病较多,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应激因素,对本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均有很大影响。
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病初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在喂食后发生的呕吐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之一,但不像猪传染性胃肠炎时那样常见;随后迅速发生严重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病死率不等,发生腹泻后3~7天常由于严重脱水而死亡。
轮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查。
3.1 电镜检查 这是检查轮状病毒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从粪便中直接检查病毒,或通过细胞培养再用电镜检查。一般在腹泻开始24小时内采小肠内容物或粪便经高速离心处理,使每毫升检样含有106病毒粒子,这样作电镜检查才能检出病毒。
3.2 病毒分离培养 采取病猪肠内容物或粪便,经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经0.45微米~0.65微米孔径滤膜过滤,滤液加胰蛋白酶处理,接种于已长成单层的MA~104细胞培养物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
3.3 其他 如免疫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来检测病原亦常用。
4.1 临床检查要点:主要发生在8周龄以下仔猪,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顽固性腹泻,抗菌素治疗无效。
4.2 病理解剖技术要点:病变主要集中在胃和小肠;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小肠壁薄,呈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
4.3 样品采集技术要点:将小肠进行推挤,把黄色粪便推到一起,两边结扎;粪便的量在3毫升以上,零下20℃下冷冻保存、运输。
4.4 PCR检测技术要点:控制样品、扩增试剂、扩增产物等的污染;注意样品的保存温度。
4.5 综合诊断技术要点:符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判为疑似病例;符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病原学检测阳性,判为确诊病例。
5.1 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到清洁、消毒、干燥和温暖的猪舍内,加强护理。
5.2 清除病猪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消毒污染的环境和器物。
5.3 停止喂乳,以葡萄糖盐水代替乳汁饲喂可减轻症状。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2g、氯化钠 9.2g、甘氨酸 6.6g、柠檬酸 0.52g、枸椽酸钾0.13g、无水磷酸钾4.35g,混合于2L水中即成)给病猪自由饮用。
5.4 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的细菌性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5%~10%)和碳酸氢钠溶液(3%~5%)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等,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
5.5 疫苗接种用猪轮状病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油佐剂苗于怀孕母猪临产前30天肌内注射2ml;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注射部位在后海穴(尾根和肛门之间凹窝处),每次每头注射0.5ml。弱毒苗于临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内注射1次,每次每头1ml。
6.1 防脱水和酸中毒,可用5%~10%葡萄糖盐水和10%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天。
6.2 硫酸庆大小诺霉素注射液16万~32万国际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2~4mg,一次肌内或后海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2~3天。
6.3 枣树皮焙干研末,大猪一次服150~200g,连服 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