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江
(东港市中心医院骨二科,辽宁 东港 118300)
老年人群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及骨质的流失,因此成为股骨中下段骨折的高发人群。胫骨中下段的血供较少,行手术治疗后,极易导致骨迁延不愈和骨不连。此外,胫骨中下段前方所覆盖的软组织比较少,术后发生钢板外露、骨外露、皮肤软组织坏死的风险大大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老年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老年胫骨中下段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61~80岁,平均(64.28±5.51)岁;AO分型:A型24例,B型32例,C型40例;损伤原因:车祸62例,摔伤20例,重物压伤10例,其他伤4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1.2 手术方法:患者的麻醉方式选择硬膜外+腰麻或全麻,所有患者均予以微创内固定术治疗,麻醉起效后,对患者进行牵引闭合复位,复位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是否行解剖复位,并注意观察患者的恢复力线、矫正旋转角度等,进行维持牵引治疗。在骨折远端前内侧行一长1~2 cm的纵行切口,切口要求深达骨膜外,使用骨膜剥离器或长弯组织剪对皮下骨膜外进行潜行分离,分离成一皮下隧道,根据骨折部位,选择适宜的钢板,由皮下隧道将钢板插入骨折部位,在C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将钢板的位置及骨折的复位情况调整至合适范围,使用同一型号钢板与螺钉孔的位置对准,并分别行一长5~10 mm的皮肤小切口,通过导钻的引导在钢板的远近端分别将3~4枚螺钉拧入。手术后不放置引流,并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并将患肢抬高,且无需行不外固定治疗。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术后第4~6周,指导患者扶拐逐渐负重,并根据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逐渐过渡至完全负重时间。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软组织恢复情况。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64±1.08)个月。所有伤口均为Ⅰ期愈合,术后4~6周X线检查结果显示有骨痂形成,术后10~18周X线检查结果显示临床愈合,无畸形愈合、不愈合、延期愈合病例,未发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弯曲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胫骨为支撑体重及连接股骨下方的主要骨块,腓骨为附连小腿肌肉的一个重要骨骼。胫骨中下1/3处的特点是解剖形态改变,因此更容易发生骨折,而胫骨上1/3发生骨折移位,则极易对ā动脉造成压迫,从而导致小腿下段出现严重缺血甚至坏疽等表现。胫骨中下段骨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胫骨中下段更容易遭到直接暴力的压轧、打击,且暴力所伤主要为高能量损伤,因此发生粉碎性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1];②胫骨中下段肢体末端的血运比较差,所覆盖的软组织也较少,因此受伤后,更易导致局部血运障碍,从而造成骨不连、皮肤软组织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③由于胫骨中下段靠近胫骨关节面,骨折后会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治疗不当,极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微创内固定术的优点具有以下几方面:①微创内固定术属于桥接固定,且固定牢靠,能大大减少螺钉的移动、滑动及脱出等,从而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②微创内固定术不会对骨面造成压迫,更有利于机体骨膜的灌注,大大降低由于术中螺钉过紧而导致Ⅰ期复位丢失的风险[2];③微创内固定术在手术过程中首先对骨折断端进行预先解剖塑型,可有效减少骨折塌陷风险;④微创内固定术可最大限度的保留骨折部位的血供,并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降低再骨折和感染的风险。微创内固定术目前仍不是很完善,该术式无需直接暴露骨折部位,且多以间接复位技术进行复位,因此笔者体会,在手术过程中应使用C臂机监测,并确认复位良好[3]。
此外,微创内固定术对手术操作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若患者为复杂不稳定的骨折则治疗效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因此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继续加强新固定系统的研制,并借助复位固定器及计算机导航系统的优势,使术中复位更为精准,从而确保手术的稳定性,减少手术的风险。
在老年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施以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