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林 余飞波 曾玉航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的新卫生与健康工作定位和认识,同时还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指导思想。为此,我国还专门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等作出了战略部署,并提出了普及健康生活、提升公众健康素养、重视重大疾病防治、及时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深化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促进防、治、管融合发展;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拓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等具体举措[1]。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予以统筹推进,提出要实现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扎实的健康根基。
公共卫生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及其重要依靠力量,其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影响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本研究就新时期推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研讨如何优化和改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提升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更好地胜任新时期改革发展要求。从“一切能够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广义公共卫生而言,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应向临床医务人员延伸。为此,本研究的相关分析与建议也为推进临床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与危害健康相关因素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思想贯穿了人类与疾病的整个斗争史。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也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开展医学继续教育是国际共识,其教育模式也逐渐形成国际共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将“医学继续教育”目标确定为保持、更新、发展和提高医生自身知识、技能和态度,满足病人医疗服务需求。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在所有医疗卫生干预手段中,以疾病预防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在疾病预防、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其成本效益也是最好的[3]。
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不仅是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提升的重要途径与主要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培训,帮助公共卫生人员不断充实与获得有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从而帮助其更好地胜任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4]。因此,开展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当前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要主动迎接新时代挑战,主动作为与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医学知识呈现出爆炸式发展,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知识更新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当前,人类知识呈现出几何级数的暴涨,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人类近30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所积累知识的总量的90%。英国技术猜测专家詹姆斯·马丁对人类知识创造的测算结果是:在19世纪,人类知识每50年翻一倍,到了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倍,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则是5年翻一倍,而近10年是每3年翻一倍,有人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今所积累的知识,仅为届时知识总量的1%[5]。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知识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实践。据有关统计[6]显示,近年来医学新知识每年以6.7%速率递增,医学领域中的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又催生了更多更为先进的诊疗与保健方法。庞大的知识量、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日益创新的技术使公共卫生人才继续教育成为必需。
疾病谱的日益变化,新的公共卫生工作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公共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的紧迫性。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来慢性病每年直接导致3500万人死亡,占全世界总死亡人数的60%。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10年,慢性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在全球将增加17%[7]。
在我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转型和社会深刻变革、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生活环境变化、人口结构的改变,我国国民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银行发布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报告称“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为当前中国的4种主要慢性病[8]。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慢性病不仅会加剧我国劳动力短缺,还会危及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这势必对我国社会发展构成严重的制约。
另外,随着医学发展和第二次、第三次卫生革命的到来,人们对疾病预防概念产生了新认识,对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出新需求,因此,必须创新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公共卫生工作新模式[9]。为此,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适时更新与改善其知识结构与提升服务技能,是适应新时代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 “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求公共卫生工作队伍必须开拓新领域,更新和拓展知识,掌握必要的新技能和新技术,才能满足健康保障新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要求公共卫生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第三次卫生革命与人民需要,主动适应区域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要求公共卫生工作必须解决好因人口老龄化、国民生活行为方式改变引发的一系列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这都对公共卫生人才规模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10]。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预防为主”“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方针,也给当前公共卫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公共卫生工作承担的有关数据收集、政策分析、政策倡导等是落实新方针的关键之一。为胜任这一任务,就必须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政策分析、研究、倡导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当好政府决策的建议者与参谋者。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才能胜任健康中国战略发展新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工作队伍,尤其是基层(社区)公共卫生队伍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服务技能不先进、工作理念不科学等现象,已无法完全胜任新时期健康中国战略的工作需要,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其服务理念,扩大其知识面,补充公共卫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才能更好地为新时期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服务[11]。
继续教育是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终身化教育,在维系和提升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在加强公共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实践调研也表明,当前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弊端,并集中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涉及的三方为:公共卫生机构、学员、继续教育实施单位。就当前而言,不管是脱产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或是公共卫生机构内部组织的教育学习,还是公共卫生类学会协会主办的教育讲座,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三方的关切点是不同的:学员更为关切的是能否按预期拿到继续教育学分,继续教育实施单位更为关切的是能否实现预期利润或完成任务,公共卫生机构更为关切的是学员参加继续教育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三方在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目的上无法聚焦,这自然影响了三方在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上的协同性与协作性,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质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就在于三方对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根本目的没有形成共识。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开发、提升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提升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能力,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各项工作,从而不断增进国民健康。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够,缺乏总体规划与设计,内容缺乏针对性。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多为专题性(或模块化)讲座与学术报告,时长一般少则20分钟,多至3小时,大多浅尝辄止,无法在某个专题上进行系统与深入教育。在形式与内容选择上经常出现“一锅煮”现象,无法兼顾不同业务人员、不同层级的学员需求。调研[12]显示,省级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更倾向于针对特定任务的专题培训,尤其是科研设计与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继续教育,而市、县级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更倾向于针对特定技能的专业培训,尤其是数据分析、监测手段、调查方法、检验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更为堪忧的是,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三方间经常变更,导致三方都无法主动进行长远规划与设计继续教育项目,客观上又造成继续教育内容缺失针对性、连续性,这进一步影响了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并未针对性地遵循“国家-省(市、区)-市(地、州)-县(市、区)-社区”不同层级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短期与中长期规划,从而确保系统性、规范化、针对性地推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二是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尚未实施基地化建设,开展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大多为各类培训机构与学会或协会等组织,而从事公共卫生教育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多。三是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缺失必要的学习绩效评价机制与体系。虽然我国已建立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并将学习情况列入业绩考核、聘任晋升的条件,但却一直没有建立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学习绩效考核及其考核结果应用的体制机制,导致不少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荒于时间,导致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学员被动应付,实施单位主动迎合,机构不闻不问”的困境。究其原因,是缺乏基于项目实施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设计。目前,我国很多公共卫生工作是以项目的形式推进的,公共卫生机构可以项目推进实施为载体,规划设计本单位的继续教育内容,这样继续教育的学习绩效考核就有实质性内容,也就不再流于形式[13]。
新时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和新要求,现有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不足与弊端,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需要。基于上述的分析研判,本研究提出了以系统思维改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发展的3点建议。
要用系统的思维,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公共卫生系统机构继续教育的战略要求与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从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要素体系重构的角度,统筹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各种要素,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重构与优化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发展提升路径,建立“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规范、有考核、有实效”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与实施模式[14],激发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活力。关键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未来公共卫生发展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全国性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中长期实施规划,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机构遵循国家计划,结合区域公共卫生工作实际,统筹制定年度落实计划,组织协调本地区公共卫生机构的继续教育的实施。二是推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化建设。遴选部分公共卫生学科优势与特色高校,以及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公共卫生机构为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夯实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力量,提升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督导督查制度。重点围绕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继续教育成效等情况定期开展督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与做好整改,确保公共卫生教育落实落细、有实效,切实推进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持续改进提升。
一是做好项目的需求征集。遵循应需而教的理念,利用移动数字信息化技术建立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信息系统,该系统类似于“疫情直报系统”的信息系统,具备需求征集、过程跟踪、评价反馈等功能,利用公共卫生机构强大的组织体系,面向所有公共卫生机构及个人征集教育需求。二是做好项目的需求对接。需求对接有两个维度:①公共卫生机构的组织需求与所属机构的个人需求之间的对接。公共卫生机构应将所属机构个人的需求与单位工作与发展需求有机对接,进而凝练出本单位的年度继续教育核心需求。②公共卫生机构的年度继续教育核心需求与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的能力特色对接。公共卫生机构将年度核心需求反馈给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根据需求设计开发设出相应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信息系统,架构起公共卫生机构与继续教育基地之间的沟通协商,推动双方共同参与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的设计,从而使继续教育基地能够精准地把握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需求。三是做好项目的设计开发。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根据年度核心需求,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开发设计出系列优势特色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从而确保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分层精准对接需求,资源特色精准对接需求。
一是保障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是基础。公共卫生机构是保障民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服务对象是区域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服务完全具备社会公共产品特征,如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公平性等,是一种高效益的公共产品。为此,为维系公共卫生机构能持续提供日益提升的公共卫生服务要求,就必须保障持续开发与提升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投入。采取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社会、个人协同承担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源,建立合理的承担机制,保障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持续、合理投入。二是建立全过程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建立从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开发设计到授课培训的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利用移动信息化手段建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如随堂评价、常规教学状态数据评价、专家评价等,并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公共卫生教育基地考核与投入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闭环的学习绩效考核机制。除了建立基于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提升、意识养成等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学习绩效考核模块外,还应建立基于Kaufman评估模型的学习绩效跟踪评价模块[15],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后的绩效评价,即完成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后对组织、社会所产生的效益,建立闭环的公共卫生继续学习绩效考核机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