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高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北京 100089)
自古以来,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1]。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下,中医药迎来了国际传播的大好时机和发展机遇。翻译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必要手段,要将诸多优秀的中医药经典著作、诊疗技术、科研成果等传播出去,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产业国际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需加强中医药翻译,提高中医药翻译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翻译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中医英语翻译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论文发表数量不断增长,研究层次不断加深。《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典籍译著和传播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中医英语专著、中医英汉或汉英对照教材、词典等不断出版,中医药翻译师资力量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初步发布。但当前中医药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翻译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中医药翻译研究、提高中医药翻译质量、培养更多高层次中医药翻译人才和复合型对外交流人才、提高中医药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加快推进中医药“走出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对中医翻译方法、策略和原则等翻译技巧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翻译研究的热点,但总体来说呈现出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对中医翻译的研究亟待构建广泛认同的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2-3]。第一,大多数中医翻译研究各成一家之说,虽然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但是也反映了对中医翻译的研究缺乏广泛认同的主流理论,对中医英语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研究不足,理论研究不系统,导致中医翻译研究水平较低,学术增长点发展不足。第二,针对中医翻译理论体系的研究较少。大部分中医翻译的研究是借鉴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与方法,对翻译技巧、翻译经验进行简单归类、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多为不系统的、经验式的、作者感想体会之类的泛泛而谈,缺乏对中医翻译理论的系统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三,由于翻译习惯、理解和其他原因,一些学者对基本的中医术语坚持各自不同的术语标准,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规范化缺失。
通过查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官方网站中医英语相关专业招生情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正式开设英语专业的有13所,未开设英语专业,但在其他专业中注有“英语方向”的有5所,统计发现每届中医英语专业或英语方向班的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20人,整体上近5年中医英语专业的招生人数有下降趋势,年招生均未超过1 000人,所培养的中医药英语人才不能满足当前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医药翻译人才严重缺乏。因此,亟需培养一批数量充足,既懂得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术,又精通英语语言的复合型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和翻译人才队伍。
通过查阅中医药院校中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大部分院校都设有英语专业类课程(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技能、英语语言类、文化类课程)、医学类课程、医学英语类课程、传播类、经贸类课程,其中英语专业类课程占65%~70%,医学类占20%~25%,医学英语类、传播类、经贸类等专业英语课程占10%左右。一、二年级时主要开设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音、语法等英语专业技能课和英、美文学等文化课程,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进行系统性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三、四年级时开设高级英语、翻译、英语语言学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增加医学方向的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一方面是因为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课时非常少,有的中医院校仅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中医英语,甚至有些高校的中医英语学习时间不到一个学期;另一方面,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由低年级的纯英语学习突然过渡到高年级大量的医学类课程和医学英语类课程。此外,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安排英语教学见习、英文编辑见习、外贸业务见习、外事工作见习、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创新训练较少,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从侧面反映出中医院校对于中医英语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大部分院校所使用的仍然是较为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模式,尚未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中医英语的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医专业英语教学造成了阻碍,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上遇到了诸多现实问题,更不利于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和翻译人才的培养。
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翻译是保证中医翻译质量的基础和前提[4]。尽管目前关于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逐渐丰富,但以中医术语本身的规范化为基础的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仍有待完善。在当前已发行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标准中,《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WHO西太区主持制定)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最有影响力,对中医英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但其中的一些中医术语英译标准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如“脏腑”一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标准翻译为“zang-fu organs”,这种音意结合的方式已被广泛接受,但WHO的翻译术语标准中则翻译为“viscera and bowels”,“脏”翻译为“viscus”,表示内脏是合适的,但将“腑”翻译为“bowels(肠)”就与中医学“腑”的本义不相一致了。此外,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中医术语翻译国际标准,各中医英语教材中的术语翻译标准不一,将给中医英语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英语翻译实践等带来诸多问题。因此,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
中医英语教材是系统指导学生学习中医翻译理论和知识的重要基础保障。尽管目前中医英语类教材已有很多,但缺乏权威性的统一标准的教材。现阶段中医英语教材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现象,各中医院校并没有使用统一的中医英语教材,所选教材或缺乏中医英语语言的地道性,或虽然语言表达地道,但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表达失误等问题,亟待撰写一套权威的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英语双语教材。目前的中医英文著作编写大都为汉英或英汉双解形式,很少有全英文中医著作,中医药对外交流与传播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中医药是既包含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又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一门科学,而且融入了中国的道学、儒学和佛学文化[6]。因此,中医术语不仅包含中医理念,同时涉及文化因素。要准确地译出中医术语,既要真正懂得中医医理,又要深入了解中医传统文化所包括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古文基础等知识。当前对中医药的翻译仍存在文化缺失的问题。
“一带一路”为中医药对外传播和国际合作交流创造了重大机遇,做好中医药翻译是准确传递出中医药医学科学知识、诊疗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以上分析的中医药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促进中医药翻译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加快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和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中医翻译以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传播学、中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为研究工具,涉及中医学、英语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和跨文化交流等多个学科,当前中医翻译理论体系框架还未完全明确,需要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教研人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因此,应重视并加强中医英语学科建设,在学科领域内培养一批中医翻译专家,撰写一套系统的完善的中医翻译专论并出版专著,以建立完整的中医翻译理论体系框架,引领中医翻译发展方向,促进中医翻译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考核认证、轮训制度,鼓励支持翻译领军人物培养、引进,提高翻译人员酬劳标准等方面做好宏观指导工作,为广大中医药翻译工作者全身心投入中医药翻译工作提供良好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第二,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进一步加强中医英语师资力量储备,通过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补充具有交叉知识背景的人员,加强中医药专业教师英语师资培训,培养复合型的中医药英语教研人员,并稳步扩大中医英语专业招生规模,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中医英语专业技术人才。第三,以中医英语精品课和中医英语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引进中医英语翻译领军型人才,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中医药学翻译和中国古典文化翻译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加强中医药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第四,鼓励中医药院校通过招收、培养英语和中医的跨学科中医翻译专业研究生,为未来打造一支具备中医学基础和英语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中医翻译青年骨干队伍,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国际传播。
课程设置在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医英语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出具有中医学基础和英语语言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中医翻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7]。第一,对高校设有中医英语专业的院校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出一套全国统一的中医英语专业教学培养大纲和课程设置体系,为后来将要开设中医英语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依据和基础标准。第二,加大中医药英语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在课程设置中,在一、二年级进行英语专业技能课学习,同时开始中医基础理论课和基础英语必修课;三年级学习英语专业知识课的同时开始中医药英语文献阅读、中医药英语翻译必修课,四年级要加强中医英语翻译实践教学和训练。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微课等资源丰富中医英语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进一步规范中医术语英译标准是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条件。第一,中医学是医学与人文社科相交叉的学科,由于文化差异,不能简单将汉、英两种语言对等,对一些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术语可采取音译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解释、说明,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医术语翻译中产生的文化分歧。第二,进一步加强中医术语翻译理论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学、翻译学、术语学等领域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建立适应于中医药国际化的中医术语翻译理论体系。第三,促进国内外中医翻译研究之间的合作,可与国外翻译专家合作编写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外文对应词,列出与汉语术语相对应的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等价物,必要时说明某些语法或词语特征,同时要注意同义术语、多义术语以及同源术语等问题的处理,以保证译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目前,国内外中医药的教材有很多,但是尚未有世界通用的中医药教材,供各国中医药院校使用。第一,加快建立中医药英语翻译语料库,包括中医药英语典籍研究语料库、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语料库和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研究语料库等,通过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查找中医药标准化翻译的资料,为中医英译教材标准化编写提供更多便利。第二,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中医英语教材的优势,对国外中医教材英文翻译取长补短,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保证教材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加强对中医药界外语技能优秀的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鼓励这些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教材的编辑和出版,以及国际中医药教育和传播工作,促进中医药国际教育快速发展。第三,组织国内外专家形成合力,协同创作既语言表达道地又符合中医药知识释义的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促进教材中的中医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第四,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政策等特点,编写“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化的中医药英语教材,加强中医药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合作。
第一,中医药翻译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国和中医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中医翻译既能准确传播医学信息,又能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第二,在中医药翻译时,要采取有别于西医的、强调中医药特色的翻译传播原则,如体现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平衡”等中医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信息,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翻译质量,以正确传达中医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医药文化和科学思维。第三,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库、“一带一路”国情文化资料库、多语种在线学习系统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更好地用本土化的方式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当前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正迎来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开放、交流、融合,加快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化进程,要加快构建中医翻译理论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中医术语翻译标准、编写权威的规范的中医药国际化英语教材、加强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翻译中的文化传播,以促进中医药翻译研究、提高中医药翻译质量、培养更多高层次中医药翻译人才和复合型对外交流人才、提高中医药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加快推进中医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