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对当代满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2019-01-06 15:57张欣阳
福建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传媒满语满族

张欣阳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1 满族文化传承现状

满族是一个悠久的渔猎民族,满族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的肃慎。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满族文化传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现代生活方式给满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满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路径包括:在满族聚居区以家族祭祀和续谱的形式增强家族凝聚力;满族聚居区满族习俗对居民行为的约束和影响。此外满族文化传承路径还包括,对自身满族身份认同的人们通过电视或网络视频等传媒接收满族文化知识,并自愿遵守满族习俗或传播满族文化;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和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满族语言文化研究机构建立满族语言语料数据库、保存并研究满文档案、研究满族语言和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特征等。

影响满族文化传承的一个原因是人口数量锐减。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通常生育率低,满族人口已经由全国第三大民族,降为第四大民族,人口总数已经被回族超越,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满族由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出生率,人口数量正在进一步下降。除了满族人口总数的下降,影响满族文化传承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东北经济的衰落,越来越多的满族人离开满族聚居区,到一二线城市去谋生。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区,通常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满族聚居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这些也是让满族聚居区年轻人离开那里的原因。为了使得家族祭祀顺利开展,家族需要最迟在7-8月定好12月祭祀的日期,以方便祭祀最重要的角色——萨满们能够按时返乡。留守在满族聚居区的以老年人为主的族人,和从一二线城市打工返乡的年轻人,及因其他原因离开满族聚居区去周边谋生的族人们,失去了在一个社群的共同生活,习俗的影响和家族精神的灌输也只能每年一次,或几年一次。没有共同的生活社群是满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最重要难题。影响满族文化传承的第三个原因是,为数不多的满语母语使用者和懂满语的萨满的逐渐离世。虽然国家对濒危语言和文化保护的政策不断出台,学者研究的力度逐年增加,但是由于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改革开放期间,人们刻意避免使用满语,也大面积停止了家族祭祀,所以只有满族母语使用者们才真正掌握满族语言口语使用的要义,只有懂满语的老萨满们才能在萨满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中掌握家族萨满祭祀神词的要义及家族萨满和祖先传说灵魂主旨。

从表现形式来看,满族聚居区专门为家族祭祀而建堂子大致保留了满族传统房屋的三大特点:口袋房、落地烟囱、蔓子炕。传统满族口袋房偶然能看见,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居民住房都是坐北朝南,院里种菜,完全没有了满族特色。满族为方便骑马打仗而穿的传统服饰已经消失。祭祀比较频繁的家族和满族身份认同者会按照清朝的服饰式样制作一套节日时穿的满族服饰,普通百姓日常穿着的棉布旗袍,只能在清宫剧或老北京影视作品中看到。在日常饮食方面,由于满族发源的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温度非常低,满族饮食以火锅和饽饽为主,这些食物的热量都非常高。火锅以涮五花肉为主,饽饽以大黄米、油和糖为主要原料,与现代低脂低热低油的健康饮食观念相悖。满族的特色食品,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是一部分只能在满族聚居区看到,萨其玛等食品也大都融入现代的元素,成为了现代零食。满语的零星词汇遍布满族人传统生活区,以方言的形式存在。这几方面来看,满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浪潮中不断被吞噬,满族传统文化已经向历史化慢慢趋近。满族文化传承的火种还在,但已非常微弱。

2 网络传媒对满族文化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网络传媒因它本身的个性化、网络效应,互动性和实效性特性被广泛用于文化传承。网络传媒也为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契机。《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8.0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98.3%。可见当代网络传媒中对文化传承影响力最大的是手机中安装的各类APP。猎豹大数据公布的2018年中国APP排行榜显示,排名在前100名的有:微信、QQ、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快手、腾讯新闻、爱奇艺、小米视频、抖音视频、优酷、新浪微博、喜马拉雅、凤凰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和QQ空间。

以上APP中对满族文化传承影响最大的是微信和QQ的微信群和QQ群社交功能,这两类传媒可以将其它APP中的视频、新闻和文章转发到群内供群成员讨论,并能够实现实时互动,微信群和QQ群成为满族家族的主要交流渠道,是满族语言的主要学习场所;新浪微博和QQ空间为满族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专题讨论的社群,可以围绕满族历史、祭祀文化、满族文献等主题展开讨论;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综合呈现各网站、报纸报道的满族民俗、节庆活动、民族特性、民间艺术等活动或知识性新闻;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快手、爱奇艺、小米视频、抖音视频、优酷等视频类网站大多呈现满族饮食、节庆、服饰、满族民俗景区和艺术活动等吸引眼球的民俗活动,在爱奇艺、优酷和哔哩哔哩等APP中有大量满族文化纪录片、满语教学视频、满族老人采访和习俗活动专题视频等内容,为满族文化传承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喜马拉雅是有声书APP,内有满族民间故事、满语教学和满族历史等音频,集中了大量通过微信群想继续学习满语的满族文化爱好者。此外,还有知网和青提文献等文献搜索APP,为满族文化研究者提供查阅工具。

总体来说,以上网络传媒内容的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满族和满语研究学者、教师,满语母语使用者和文化现象关注者,这些网络传媒为想要了解满族文化的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文献信息资源,对继承和发展满族文化事业具有深刻的影响。

3 满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现有的机遇

网络传媒的多媒体性、互动性和灵敏性等特性,能够让世人更加全面的了解满族的传统文化。通过网络传媒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来了解优秀的满族传统文化,微信群和QQ群中满语母语者的讲授和满族文化探讨的即时反馈,满族民俗活动中喜闻乐见的视频推送,满族故事及文献的音频解读,满族文化主题的畅所欲言讨论,都引起或恢复了人们对满族文化的更大兴趣。满族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满族文化的关注,尤其是满族家族萨满祭祀和满语讲述满族神话故事,都对有满族身份认同的满族人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吸引力带来的关注也增加了参与其中的族人的自豪感,进而促进了满族文化的传承。

3.2 存在的问题

首先,网络传媒存在于网络之中,互联网虚无非现实的特性使得网络传媒传播的满族文化存在不实的现象。这些不实内容的传播能够引起人们对满族文化的误读,甚至对满族文化产生反感。其次,在微信群和QQ群内讨论问题时,由于彼此各自经历及认识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解读,文字表述的误读等原因使得群讨论转变为人身攻击,导致对满族人的误解。再次,萨满祭祀时亲自聆听萨满诵读祭祀神词,会被祭祀场内的氛围所感染,如果只是看祭祀混乱不堪且并不美的视频或画面,很可能使观看者就此丧失了亲自去体验的兴趣,反而不利于满族文化从传承。最后,由于满族文化并没有转换成产业,网络传媒传播内容的迅速扩散并不能给满族文化传承者带来收益,无法直接促进满族文化健康化发展。

4 网络传媒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承的对策

4.1 加强满族研究机构网络传媒教学平台建设

为了防止一些低水平的网络传媒误导大众,应加强满族研究机构的网络平台的建设,为满族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确定的、正确的、健康的学习平台,防止错误或不准确的网络传媒信息误导满族文化爱好者。

4.2 提高满族文化的产业转化率

满族的建筑、服饰和饮食等文化现象逐渐与汉族文化相融合,满族文化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满族各家族祭祀活动、满语母语者和满族习俗等满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目前仍处于自在的存在方式。提高满族文化的产业转化率,促进满族聚居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可以缓解满族人外出谋生导致的人口锐减,也可以吸引其他满族人来当地共同挖掘满族传统文化,生产出有利于满族文化传承的网络传媒内容,提高满族文化的吸引力,也能改变目前满族文化的对外宣传无组织者,无管理者,传播方式及内容完全不可控,除了一些满族重大的节庆活动,政府有官方的新闻报道,其它满足活动的传播完全由非利益相关方的感兴趣传媒来完成的局面,促进满族文化的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组织有专业技术水平的网络传媒团队,有目的、有组织、有管理、更高效地宣传满族文化,推动满族文化的传承。

此外,网络用户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自动筛选对自己有益的文化信息,给优秀的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

5 总结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因为文化本身不是一个人的文化,也不单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整个世界的共同财富。利用网络传媒促进满族文化传承,是保护世界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网络传媒满语满族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浅析网络传媒广告的情感化设计
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网络传媒低俗化问题的思考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