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龙杰
(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天津 300410)
第一阶段:韩国三国时代。据《三国史记》显示,公元六、七世纪,有使臣受新罗派遣,长途跋涉来到唐朝,唐文帝对此盛情款待,使臣将茶籽带回新罗。新罗善德女王时期就已经出现茶,能够进一步看出公元六、七世纪茶在韩国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最早将中国茶引入的年代就是韩国三国时代,三国时代是韩国茶文化的初期萌芽时期。但是在当时的韩国,茶并没有普及到普通群众,仅僧侣、花郎、贵族才可以享用茶。在佛家的供奉仪式当中,敬茶是一项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花郎和僧侣借助饮茶过程来修身养性,追求更高的人生觉悟境界,而贵族在重要宴会接待客人时也要进行饮茶。
第二阶段:新罗统一时代。在公元九世纪的兴德王时期,韩国饮茶之风兴起,这个时期贵族、文士、僧侣之间饮茶习惯较为广泛,普通百姓也逐渐开始饮茶。受大唐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韩国茶文化中,国王、王子对茶格外重视,在宴请客人、大型活动、祭祀物品中,茶占据着重要地位。兴德王时期,不仅是韩国对中国茶文化全面引入的时期,同样还是韩国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饮茶风俗不再只局限于文士、僧侣、上层社会、贵族,而是普及到民间中来,在对唐朝人煮茶、煎茶方法的学习后,韩国民间种茶、制茶、饮茶方式越来越丰富,韩国茶文化逐渐繁盛。
第三阶段:高丽时代。在一时期是韩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得到广泛普及。在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影响下,韩国饮茶习惯在各个阶层盛行,并逐渐兴盛了陶瓷产业,国家为了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设立专门“茶房”机构,对茶的相关事宜比如茶的栽培、种植、制造、敬茶仪式等进行掌管。除此之外,还有“茶村”,负责专门从事茶叶种植;“茶院”,对儒生、僧侣售茶;“茶店”,向普通庶民售茶;“茶所”,向贱民售茶。因此,可以看出,在高丽时期,韩国茶文化彻底实现了从王公贵族阶层向普通百姓的转变。
第四阶段:朝鲜时代。受崇儒抑佛的影响,茶进入衰落时期。在这一时期茶树要么无人打理,要么大量移除,茶叶产量出现前所未有的下降。直到朝鲜末期,在重农学派的著名学者丁若镛、其弟子草衣禅师、金石学家金正喜等人的积极提倡下,种茶、聚徒授课、著书逐渐恢复,使茶道从衰落废绝到再次兴盛。
第五阶段:日俄战争后,韩国茶文化受挫,直到朝鲜战争后,茶文化才日渐光复。近年来,韩国多次组团来中国大陆参加中韩茶文化交流活动。并把茶日定为每年的5月25日,在每一年的茶日,为了进一步宣传茶文化,均会举办盛大的茶文化活动,吸引住大量民众来前来参加。在韩国的中小学中,都非常重视茶道教育,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教养科目,在大学中,一般都有茶文化相关课程,甚至设有茶学系。
“茶道”词典释义具体为:“从摘茶、煮茶、饮茶的整个过程当中,修身养性,从而提高素质与品德”。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制茶饮茶的具体方式,二是指通过这个过程来达到提高品德、身心修炼、获得悟道的目的。在朝鲜时期的韩国,草衣禅师第一次提出了茶道,他对茶道的解释是:利用正确的茶法来获得真理,进入更高的境界。因此可以看出,草衣禅师对茶道第二层意思更加重视。
就总体情况来看,和中国、日本相比,韩国在茶法方面的研究较少,重视程度也更低,韩国历史上只存在很少的茶法书籍。有学者认为,这和韩国自由、朴素、单纯的文化本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韩国人对于饮茶同样也较为单纯朴素,不注重形式。只要能够饮用泡好的茶,他们更倾向于茶后闲谈,在饮茶毫无形式拘束的氛围中,来实现修身养性,提高素养。
茶礼指的是一种茶会制度,其具有一定规范形式。《李朝实录》中茶礼记载较多,其中十五世纪、十六世纪最多,渗透到整个李朝。在有明朝使者来访时,茶礼都要按照规矩举行,包括持瓶、泡茶、敬茶、接茶、饮茶等,以相互之间赠送茶叶结束。同时,茶礼器具逐渐丰富完善,泡茶技艺也进一步发展,固定程式逐渐形成,并一直沿袭到后代。主要有世俗茶礼和宗教茶礼两种茶礼。世俗茶礼遵循朱熹“家礼”等儒家思想,主要用于人生四大礼仪,四大礼仪包括成年(冠礼)、成亲(婚礼)、丧事(丧礼)、祭祀(祭礼)。而宗教茶礼按照宗教的不同存在差异。比如道教茶礼的道具是白瓷的茶钟(有绿色的“茶”字的茶碗),穿戴冠笏礼服,使用酒、茶汤、饼来祭祀诸路神仙,同时焚香百拜。而佛教的茶礼遵循的是“禅苑清规”、“百丈清规”,主要有三种仪式,分别为大礼、小礼、灵山。
韩国的茶食是一种在饮茶时吃的食物。它首先用烘炒晾干的粳米粉或芝麻粉、淀粉、豆粉、松花粉、栗粉,使用蜂蜜进行搅拌,然后置于花纹模具中,最终制成。在《三国遗事》记载,韩国的三国时期,人们开始制作“饼团状茶”,由茶叶粉或者茶叶制成,在家庭祭祀桌上进行供奉,这是第一次出现茶食相关的概念。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蜂蜜、粮食调制的饼状,逐渐将饼团状茶替代,并逐渐沿袭下来,一方面用于祭祀,另一方面主要当作饮茶时的辅食,降低茶寒性,提高味觉享受。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和显示。对现代韩国语茶词汇进行分析,就可以观察到一定的韩国茶文化。比如,高丽时期是韩国茶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各个阶层的饮茶习惯相当普遍,就像吃饭一样平常,所以,在目前的现代韩国语中,仍然使用“茶饭常谈”来指代平常对话,使用“茶饭事”来指代最普通平常的事情。除此之外,在韩国人的历史祭祀中,“茶礼”是一项关键组成部分,所以现在仍用“茶礼”来表示祭祀。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韩国人古代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一般使用茶诗来表现茶文化。“咏茶诗”具体指的是以茶为主题的诗,“有茶诗”具体指的是提到茶的诗,茶诗即为两者的总和。茶诗体现着饮茶的生活形态、喝茶效果、茶生活习俗。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茶诗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韩国人的古代饮茶中,受单纯的韩国文化影响,喝茶生活也较为朴素,人们亲手煮茶,饮茶较为平常,同时安贫乐道。“诗稿吟余改,茶瓯饭后倾”是李崇仁在《次民望韵》中的写出的诗句,体现了他在作诗以及吃饭前后都在饮茶。另外的一句“活火清泉水自煎”体现了他非常喜欢煮茶的过程。李奎报《访严师》中有“好将蒙顶芽,煎却惠山水。”指的是希望喝到无锡惠山泉水煮蒙顶芽茶。“雪水味澹泊,盐梅谢调和”是《早春煮雪》中的诗句,诗中煮茶时使用煮雪水。对于韩国人来说,松球是最佳的煮茶燃料,所以一般使用“松风”在诗里指代煮茶,同时听煮茶声也是一种享受。“八江水品无第二,千里远送归海意”是《汲江煎茶》中的诗句,说使用汉江水质来进行煮茶效果较好,甚至有送亲友的想法。“和当共听松风坐,话尽三生石上因”是李崇仁在《中原杂题》中写到的,体现了一边使用松球进行煮茶,一边和朋友聊天。另外李崇仁还用蚯蚓叫声比作煮茶声,比如在《除夜用古人韵》中写到“煮茶缾呌蚓”。“卧听萧萧声,谁知自意嘉”是元天锡在《甲戍新正》中写到的,说明自己很喜欢听煮茶的声音。申纬在《伊川人赠石铫》中“已过松风第二汤”,说的是松球煮茶第二次烧开。
“烹茶静坐追三省,对酒高谈散百忧”,是李崇仁在《历访安大夫》中写道的,体现了自己和朋友通过饮茶忘记烦恼的过程。“还童振枯神验速,八耋颜如夭桃红”由草衣意恂在《东茶颂》提出,说饮茶甚至能让人返老还童。申纬在《草衣茶味太嫩》中有“松风汤热净诗魂”说明饮茶可以人清爽。
“煮茗招呼時近當,吾詩不腆堪爲下”由元天锡在《呈万岁堂头座下》中写道,说自己很希望煮茶来招待别人,但是却对自身诗作感到羞涩。在《寄谢吴兰雪》中,申纬说“客来茶屋孤烟起”,意思是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就煮茶接待。“客去烟茶酒气浓”是他在《闰月中旬夜即事》中写的,体现了自己和客人在烟茶酒的氛围中进行交谈;同时,诗人往往喜欢一边饮茶一边作诗来激发灵感。在《杂题》中,申纬说“茗香诗韵动关情,一字敲诗一盏倾”,说的是饮茶可以产生诗兴。“昨岁宫商证乐章,留君饭罢斗茶香”是申纬在《哭权米山进士永佐绝句》写的,叙述了他曾邀请权永佐饭后斗茶;在韩国茶诗中,送茶诗,同时也还有谢茶诗。喜欢饮茶的人经常相互之间把茶当作礼物赠送。李崇仁的《茶呈实周主事二首》写的就是对明朝礼部主事林密赠送早春茶的事。而《白廉使惠茶》和《谢俞知郡寄茶》分别是作者收到白廉和俞知郡寄来的茶后,表示感激之情的诗。除了茶叶之外,茶具也会互相赠送。申纬《谢人惠茶盃》《伊川人赠石铫》,李奎报《谢人赠茶磨》,体现了人们将茶盃、石铫、茶磨进行赠送的事情。
韩国茶文化从模仿走向独立,在其语言文学上深刻烙印上了茶文化的印记。本文结合韩国的茶文化变迁以及茶文化现象,对韩国语言中和韩国文学作品反映出的茶文化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茶文化在韩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