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与传统武术进高校的现实意义

2019-01-06 15:57
福建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茶道传统武术武术

魏 乔

(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四川成都 610021)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中国重点培养的人才,他们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更需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把茶道文化与传统武术引进高校,一静一动,一文一武,二者很好地结合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都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茶道文化与传统武术进高校的现实意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给当代中国高校课程设置提供思考。

1 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1.1 中国传统文化亟需传承和发扬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它是通过沏茶、品茶、赏茶等与中国文化及相关礼仪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含,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

与此同时,传统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它的历史与茶道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有人说“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不无道理。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这一文一武两大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断代的危险。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人侵,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面临着发展瓶颈和新的困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外茶业和武术行业的发展,中国这两大传统文化有被超越和替代的危险。中国是茶产业大国,但绝对不是茶产业强国,有人说一个英国立顿就可超过中国7000家茶企业;中国传统武术虽已进入奥运比赛,但与其他国家比如韩国的跆拳道比,其影响力却差得很远。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共存又相互冲突的时代,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新的文化形式不断地被创造和发展出来,中国的茶道文化和传统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这两种文化能否被传承和发扬关系着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能否真正实现复兴和繁荣的问题。

1.2 大学生是最好的传承和发扬人

目前,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各地正在努力想办法、找路子,一些地方为此已经做出可供参考和学习的榜样。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何一心疾呼: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青少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人,我们应该向他们推广和普及茶道知识。他建议把茶文化引进中小学生教育,让茶文化和茶知识走进课堂,让青少年在学茶、饮茶、赏茶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德。

笔者赞同何一心委员“弘扬茶文化,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但茶道文化涉及历史考古、科技教育、餐饮旅游、医学保健、文化艺术、经济贸易等学科与行业,内容繁多、专业性很强,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很难把它传承和发扬的。而大学生有着成熟的心智、牢固的基础知识,由他们来肩负传承和发扬中国茶道化的重担是不二人选。由此可见,茶道文化进高校,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茶道文化课程是势在必行。

同时,大学生仍是中国传统武术最好的传承和发扬人。以河北为例,河北是武术大省,有着丰富的武术资源,目前,河北多所高校已经开设武术专业课程。今年1月,由该省教育厅主办,该省大学体育协会协办的“河北省第七届大中学生武术套路比赛”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该省32所高校、7所中学的43支代表队,共51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比赛规模和参赛人数是最多的一届。河北省通过在高校开设传统武术课程和设置相关比赛,有力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武术这一优秀文化。

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国四化建设的进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国各地都在采取多种办法和途径。在此,笔者认为把茶道文化和传统武术引进高校,并根据实际需要开设相应课程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以上分析,无人驾驶时代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既可能是自然人,包括驾驶人、汽车用户、使用人或控制人等,也可能是法人,即汽车制造商或自动驾驶系统的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相对比较明确,但自动驾驶系统的供应商众多,包括自动驾驶系统软件制造商或供应商、算法或语言的制造商或供应商、高清地图的供应商等,每一供应商的职责范围都应当由法律明确界定,从而明确交通肇事罪的责任主体范围。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015年8月,《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在湖北宜昌发布,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大学生体质竟不如中学生。其实早在2014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近30年来学生体质变化状况,就显示大学生在爆发力、耐力、速度、力量等项目的成绩持续下降,很多成绩都不如高中生。各项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大学生体质差,大学生缺乏锻炼,运动少,说到底是不少大学生在内心深处不爱体育锻炼,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熬夜玩网络游戏、睡懒觉上,长期以往,大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乏应试压力之下,大学体育课程逐渐边缘化。

此外,饮食不规律和崇尚洋快餐也是大学生体质差的原因之一。大家都知识,现在的青少年不好好吃饭,崇尚洋快餐,爱喝碳酸饮料、咖啡等时尚饮料,久而久知,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高校开设茶道文化课程和传统武术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武术本身就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如果高校开设此课程一方面武术本身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能让大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弥补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被边缘化的危险。开设茶道文化课程则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分享喝茶的乐趣,成为“健康饮茶”的主力,从饮食方面还大学生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2.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

在中国的茶道文化发展史上,茶道已经不只是喝喝茶这么简单,它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赏茶、饮茶,可以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中国的传统美德。喝茶还能够静心,有助于陶冶情操。

在高校中开设茶道文化课程除了以上好处外,还可以让大学生在学茶、识茶、饮茶过程中,逐步养成谦和友爱、文明知礼的良好习惯。它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调节心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真正静下心来,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与茶道文化的以静以修身养性为主的特性比,中国的传统武术还可以让大学生学会更多。中国武术在儒、释、道家精神的浸染下逐渐具备了“内敛”的特性,与茶道文化一样,它可以让大学生养成温良恭俭的脾性。此外,中国传统武术还是一门制止侵袭的自保技术,长期学习能够轻松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以达到快乐身心、防卫健身的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抑制不健康的做法,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笔者认为,茶道文化和传统武术进高校的现实意义,除了对大学生有直接好处外,还可以通过他们传递出去,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体分析如下:

3.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在高校开设茶道文化和传统武术课程,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意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大家都知道,目前大学生就业率堪忧。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接近750万人,大学生迎来“最难就业季”。根据推算,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再加上以往未就业人数,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不了业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到各高校都在想方设法帮助大学生就业。笔者认为,开设茶道文化和传统武术课程不失为一种增加就业的好途径。

据统计,到2015年底我国茶叶总产量已达210万吨,茶叶园种植面积约4112万亩,茶企20多万个,茶农3000多万。庞大的茶业及丰富的茶道文化需要年轻人去开拓,中国是茶产业大国但不是茶产业强国,中国的茶业要发展,当然就离不开茶业人才。笔者认为,在高校开设茶道文化课程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茶产业人才缺乏问题,也不能立刻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它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于茶道文化的兴趣,挖掘茶产业方面的人才,引导茶企与高校对接,从而扩大就业,并促进解决中国茶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此外,随着我国茶道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茶馆越开越多,茶旅游越来越红火,对茶艺师、茶业人才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此时高校引进茶道文化,并开设相应的课程正是最好的时候。

与茶道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武术也正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过去是学生找老师练武,现在是老师找学生传艺。”山东省佛汉拳第七世弟子曾对记者坦言,“除太极拳外,中国的传统武术大都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状态,有的甚至面临绝迹的危险。”鉴于人才缺乏及种种问题,此时高校应该引进武术,并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

3.2 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茶道文化和传统武术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文一武,一静一动,文能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武能强身健体,培养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并传递社会正能量。

目前,我国每年有近800万高校学生进入社会,每四年就有约3200万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试想,如果3200万高素质的学生进入社会,他们再进一步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对促进中国的和谐稳定有多大的作用。反之,如果3200万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社会,再影响身边的人,这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多么大的隐患。

俗话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开展茶道文化和传统武术进高校,一文一武同时进行,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加高校学生就业率,并进一步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茶道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寻迹万里茶道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