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2019-01-06 15:05廖永祥
福建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佤族民俗传统

廖永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佤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沧源崖画中就生动形象的描绘日常生产活动的图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勤劳、智慧的佤族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画面,佤族没有文字基本上是由口传身教,“司岗里”神话传说就是反映佤族社会风貌,受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原始森林中居住的佤族祖先因生存需要发明了很多捕猎技巧,防身手段以及在生活中载歌载舞娱乐的内容,但在那个时代,人们仅仅是生存和消遣娱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形成。

1 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起源的初探

佤族是云南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蒲蛮”、“望苴子”、“哈喇”、“卡瓦”等等都是指佤族。佤族先民信仰宗教崇拜和祭祀活动,在各个节日庆典的孕育之下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也获得了发展。穿越历史隧道,可以发现佤族原生态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中外的木鼓舞和甩发舞就发源于此,当地居民还善于模仿动物舞蹈,民族特色非常浓郁,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瑰宝。

2 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集体舞

佤族集体舞主要包括木鼓舞、甩发舞、镖牛舞、跳摆等是佤族最具特色的项目,他们采用边歌边舞的围圈方式进行舞蹈,歌曲包含古歌谣和祭辞,舞蹈为原始舞蹈,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身体摆动较大。被称为“克鲁克罗”的木鼓舞广泛流传于沧源、西盟等族地区,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人们手拉着手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由魔巴领唱,其他人欢呼、呐喊、吆喝嬉笑,舞步前腿伸直、后腿弓步,身体前俯后仰,动作古朴、粗犷的舞步处处体现着皮肤黝黑的佤族居民的剽悍和团结。

2.2 打鸡棕陀螺

“鸡棕陀螺”是双江佤族居民独有的体育竞技,使用坚硬的紫杨木制作而成,外观像野生菌鸡棕。“鸡棕陀螺”表演极富难度技巧,表演者需要用细绳缠住陀螺细部,用力抛向前方,在陀螺旋转时回掣细绳,然后将细绳结一活扣,继而接住下落的陀螺,具有挑战性和危险性。“鸡棕陀螺”平地旋转时犹如盛开的鸡棕花朵,抛起时似火箭腾空,坠落时又如空降勇士,佤族的少男少女们凭借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示着民族体育奇葩。可以个人表演,也可两人以上分组比赛。

2.3 摔跤

摔跤佤族称为“蹦儿”,是佤族男性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每当新米节、春节等重大节目都会看到,他们摔跤时不分场地,就地而摔。有个人和团体两种比赛,推、拉、扭、勾等动作都可以使用,目的是把对手摔倒在地,采用“三局两胜制”,赢者会受到部落居民的尊重和敬仰,特别是未婚青年男子更加受到妙龄少女们的青睐,姑娘们会暗暗地向他目送秋波,投递爱慕之情。

2.4 射弩

由于佤族居民常年居住于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区,这里经常有野兽出没,多数男孩用弩防身、作为玩具和捕捉猎物,成年男子大多都有超强的射箭本领,甚至还将其作为比赛项目,射程是40-50米。在远处树枝上插三支箭,每人连射三箭,若三支箭全部击落者获胜,也会成为部落“神射手”。

3 文化视角下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1 传统传承与发展形式

文本传承。文本传承比口耳相传更加能够永久地保存佤族民俗“司岗里”传统体育文化内容,能够将体育文化的发展以浓厚的文字进行描绘,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要使用到肢体语言、器械套路及格斗运动等。血缘传承。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性文化元素,必须依赖于生活、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展示机会、平台等。

3.2 现代传承与发展形式

媒介传承。媒介传承具有承载信息量大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让更多的人深刻地了解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减轻了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工作压力,也可使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世代延续,体育文化赛事传承。为了更好的保留少数民族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专门为少数民族开展了每4年一届的体育运动会,佤族也名列其中,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参与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为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4 文化视角下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濒危和消亡

随着现代武术文化的传播,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在先进生产技术、市场经济和强势主流文化面前逐渐被人们冷落和遗弃,以及原有生产土壤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慢慢走向消亡。佤族青年男女对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在现代社会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情况下,不愿再去碰触祖先留下的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

4.2 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在商业传播中出现异化

目前,旅游业虽为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够了资金支持。但文化资源商业性开发过度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十分突出。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为了迎合外来旅游者的口味,人为任意改变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原始形态,出现了变味的“伪民俗”。

4.3 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支持部门较少

目前,在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管理中,文化部并不是主管部门,其职能只是牵头、协调、配合。在众多的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管理部门中,没有一个真正的主管部门。

5 文化视角下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策略

5.1 建立新型媒介管理体制和现代传播体系

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尽快加强资源整合,构筑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的科学、合理、完善的现代传播体系,使其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共同促进民族文化进步。其中传统主流媒体应起到主导和引领的作用,掌控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主动权和媒介话语主导权,提高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市场开发能力,激发媒体自身的造血功能,早日适应全方位、多层次媒介传播的新阶段,这为佤族民俗“司岗里”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方向。

5.2 加强对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在现代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下,一方面,人们发现外来文化具有先进的一面,这使他们觉得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落后,从而摒弃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与外部族群、外来体育文化交流与认识,佤族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他们和外族不一样,进而加深本民族认同。在商业传播中,人们也会加深对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会逐渐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价值来源之一。

5.3 建立专门的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机构

在实践中,在地方层面,对于佤族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往往牵涉到更多的领域与部门,工作内容也更加具体。一方面能够更加有效的执行上级所指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保障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资金投入与保护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从而有效推进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结语

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在保持原真性特质的情况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政府要扮演教育启蒙人的角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尽快引进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模式,构建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相结合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对于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质量。

猜你喜欢
佤族民俗传统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漫画民俗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