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甘肃省甘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甘南 747000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分为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是全国“六大绿色宝库”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农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辖夏河、碌曲、玛曲、迭部、舟曲、临潭、卓尼七县及合作市,共有99个乡镇(街道办)、664个行政村,总人口73.07万人。境内海拔1 172~4 920m,平均气温1.7℃,无绝对无霜期。共有草地面积2 722 66.67hm2,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 565 474.93hm2,占草地总面积的94.2%;耕地67 333.67hm2。甘南州农牧业生产资源天然、清洁,生产方式传统、无污染,具有优良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资源。截至目前,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7个、绿色食品认证5家6个产品、有机产品认证3家24个产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5个。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产品供求日趋丰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现。甘南州各级部门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措施入手,紧紧围绕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总目标,全面贯彻“四个最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升到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牧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高度,坚持为民取向、秉承绿色理念、狠抓机构建设、强化宣传培训、推进标准化生产等工作,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有效保障了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没有引起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个别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工作中发现,广大农牧民呼吁食品安全,但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资经销商和农牧户缺乏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全面认识,在生产、加工、使用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不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记录档案建立不完善,认识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对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要求上,而没有落实到自己生产经营和具体行动中,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仍不健全,州、县、乡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抽调人员比例高,高校毕业专业对口的业务人员少之又少,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人员培训规模及覆盖面不到位,监管检测力量不足。部分乡镇有的机构、无人员,有的有人员、无设备,有的有设备、缺技术。根据国家规定,州级机构人员编制为15~25人、县级10~15人、乡级3~5人。而甘南州目前州级人员编制仅8人、科级建制,县、乡人员编制更少。且近些年来只实施了1个州级和6个县级质检体系建设项目,乡镇监管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开展,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监控水平的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生产地环境监测、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基地建设控制、流通环节监控以及设备设施的配套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甘南州除个别县市外,各级农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经费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只能占用其他项目经费或临时向上级部门申请,影响着农产品监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甘南州农产品生产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主体高度分散,全州有十多万农户在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地域范围广,产品门类多。并且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种植养殖、收割屠宰、储藏运输、批发零售等许多复杂环节,任何一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甘南州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省州交接面积大、出入路口多,输入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也较高。甘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量大面宽,监管难度大。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的责任体系未全面落实,监管制度机制仍不健全。与食药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分工仍需进一步细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工作没有实现有效衔接,食药部门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全面执行,因而产地准出很难推行。质量安全追溯整体仍处于试点阶段,州、县、乡监管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四级追溯信息平台还未建成。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舌尖上的安全”。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制作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咨询问答等形式,送法进千家万户,增强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约束力,营造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公民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氛围。加强“三品一标”品牌宣传、科普解读、生产指导和消费引导,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和公信力。
县乡基层是直接面对生产经营者的主战场,督促引导各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五有”的标准设立。积极向政府报告争取得到支持,通过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协调,逐步使州、县、乡的机构建设和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达到国家省上的有关规定要求,使各层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加强乡镇监管机构人员业务培训,充分发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培训、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生产过程督导巡查、农兽药使用间隔(休药)期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明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力争实现“职能、人员、设备、手段、服务”五到位。不断创新全程检测监管模式,探索强化检测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方位加大检测监管力度,做到质量监管向乡镇延伸,向基地拓展,实现检测重心下移,监管对象全覆盖的目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高效,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充分认识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的重要意义,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契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全面推进“三品一标”健康发展。结合甘南州实际,以“三品一标”认证为着力点,把产品认证与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带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产业质量,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争取在数量、规模和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使认证量达到生产总规模的50%以上。强化“三品一标”证后监管,严把认证申报、产地生产、基地准出关口,建立健全淘汰退出、风险评估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把获证审查准入关,强化获证单位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严要求规范使用“三品一标”标识,切实提高“三品一标”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大力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录入,督促指导已安装追溯体系设备的8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49个重点乡(镇)、12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追溯台账,全面实行信息化追溯,信息化服务,用适当的方式适当的渠道公开检测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共享共治。
依托省级业务主管单位,通过集中授课和参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对州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从样品采集、检验检测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使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业务理论水平上有新提高,技能操作上取得新突破,为推进甘南州农产品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组织县市农产品监管机构、“三品一标”获证和新申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全省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地理标志核查员、绿色食品检查员及内检员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会操作、善管理”的质量追溯内部管理员,确保各县市工作机构至少有2名无公害认证检查员、1名地理标志核查员、1名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申报主体至少要有1名内检员的“三品一标”认证和监管队伍,严格执行标准和程序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作。
依照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找准薄弱环节和着力点,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构建监管长效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督促生产经营者严格执行休药期、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督促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者建立健全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问题产品召回等制度并严格执行。强化全过程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控制、监测抽查、质量合格证明和追溯管理、案件查处移送等制度制定和执行力,做到生产有规范、监管有标准、惩处有依据,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