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上的历史巨变
——陇西扶贫开发成就及经验

2019-01-06 09:59牟敏璐
甘肃农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陇西贫困村贫困人口

牟敏璐

中共陇西县委党校,甘肃 陇西 748100

晚清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对定西的贫困曾发生这样的感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陇西的贫困主要体现在:一是自然环境的苦。陇西地处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气候干燥多变,有“十年九旱”之说,年降雨量300-400mm,年蒸发量高达1 600mm以上,地表植被稀疏,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地区。二是百姓生活的难。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了解到定西贫苦的情况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仍面临“吃饭、饮水、行路“三难”问题,198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考察定西后的评价,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一、陇西扶贫开发的历程

从1983年开始,随着国家“三西”农业建设号角的吹响,陇西从救济式扶贫到基础开发式扶贫,从综合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整村推进,通过“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使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回顾陇西扶贫开发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综合治理,夯实基础(1983-1993年)。这一时期,面对农村异常突出的燃料、饲料、肥料短缺和饮水困难问题,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推广节柴灶、太阳灶等措施,初步解决了农村的燃料问题;开展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三跑田”问题;实施“121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创造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与1982年相比,到199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8元增加到581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6.98万人下降到9.05万人,绝对贫困面由44.68%下降到 20.6%。

第二阶段:调整结构,解决温饱(1994-1999年)。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陇西县被列为国家进行扶持的贫困县之一。陇西改变“就粮抓粮,以粮为主”的老路子,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结构,将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地膜粮作、洋芋种植、梯田建设、集雨补灌“四大工程”和中药材、洋芋、畜草、果菜“四大产业”,初步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到1999年底,历史性地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扶贫攻坚阶段目标。

第三阶段:创新思路,巩固提高(2000-2010年)。进入新世纪,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将参与式整村推进作为突破口,围绕打造中国药都,持续改善生态、生产基本条件,提高重点乡村经济实力,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增收问题,进一步加快了扶贫开发的进程。到2010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3.69万人下降到5.47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2.48%,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四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1年-现在)。2011年以来,陇西纳入国家六盘山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以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模式,整合配套各类资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底子,落实精准管理措施,建立县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服务管理中心,对贫困村、贫困户和各行业部门到村到户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落实“七个一批”,把好精准脱贫关口,使贫困户稳定实现脱贫,确保了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二、陇西扶贫开发的成就

经过40年的扶贫开发,陇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66.41亿元,是1999年的9.6倍;人均生产总值12 791元,是1999年的8.9倍;固定资产投资77.78亿元,是1999年的58倍、1978年的5 892.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9.36亿元,是1978年的97.5倍;粮食总产量23.32万t,是1978年的4.34倍。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1982年,陇西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16.98万、贫困面为44.6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8元。2011年,省核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4.96%。2013年建档立卡时全县有贫困村108个,贫困人口3.58万户14.6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64%。2017年底贫困人口5.38万人,贫困发生率12.43%。

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经过40年的扶贫开发,陇西重点培育发展了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草牧、林果、劳务等六大主导产业。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草牧分别占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560元的22.3%、6.2%、11.8%、27.9%。同时,农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全县贫困村动力电、安全饮水、路硬化率达到“三个100%”,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207个行政村实现了有线光纤网络全覆盖。2017年底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48%,通村班车率达96.7%。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7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5.27%、96.01%;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8.04%、100%。陇西1978年高考录取仅40人,2018年录取5 552人,录取率达80.16%。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2 335人,每万人拥有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2 778张和50.44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04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4 773元,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高。“十五”期间,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46.6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6.6亿元,是“八五”期间的33倍,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县共输转贫困家庭劳动力2.02万人,实现贫困家庭劳务收入4.13亿元。

三、40年扶贫扶贫开发的经验

陇西40年扶贫开发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陇西扶贫开发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对于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总结陇西40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条重要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党委和政府是扶贫开发的主导力量,陇西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作党委和政府的底线任务、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在扶贫开发进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及时安排部署,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健全制度机制,配备机构队伍。压实脱贫责任,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将精准扶贫业绩纳入全县“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形成了各级干部集中精力抓精准扶贫的良好格局。二是坚持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在精准扶贫中,通过壮大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助力县域农户增收,深入推进“产业支撑”战略,探索总结出“5532”“5522”“5412”“5312”等多种到户产业促农增收发展模式,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政策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培育形成了中医药、马铃薯、食用菌、草牧、林果、劳务等六大主导产业。三是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从“三西”农业建设时期的“治山水、强基础”到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梯田建设、集雨补灌”从整村推进到十八大之后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地方,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集中解决了贫困群众最关切的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难题。四是坚持群众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基础。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在规划编制上,从项目确定前的深入调研、听取意见到时研究实施措施,落实贫困群众的项目选择权、资金使用权、实施主动权和效果受益权,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实用技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他们依靠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五是凝聚各级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该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还需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深度贫困村的结对帮扶协作。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定点帮扶,友好市县及陇西籍在外人士与我县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动员农村合作组织、能人大户通过“种养加”开展结对帮扶,县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机制,形成了强大帮扶联动合力。

40年扶贫焕发勃勃生机,新的起点必将铸就新的辉煌。过去40年的艰苦奋斗,陇西实现了历史巨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陇西一定会走出一条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陇西贫困村贫困人口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隐形贫困人口
一组馆藏藏式铜佛造像研究初探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