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探究

2019-01-06 09:59董向东
甘肃农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董向东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甘肃 兰州 730070

减少贫困是世界性难题,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摆脱贫困,更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载史册的伟大壮举。早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把我国正在进行的扶贫开发、消除贫困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在十八大以来的扶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我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正在指导着我国减贫事业的发展,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为全球减贫做出了中国贡献,还为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具有世界性的减贫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一个形成过程,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段饱含着对人民深厚情谊的话揭示出习近平扶贫思想萌芽于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1969年1月,当年15岁的知青习近平插队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开启了长达7年的农村插队生活,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中,与淳朴的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中国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贫困地区、什么是贫困大众,同时,也正是这样的机缘,孕育了习近平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担当,成为他今后几十年来长期不懈地关注贫困、探索反贫困实践的思想之源。

习近平反贫困的实践探索真正开始于河北正定县,1984年2月8日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单一的种植业的小农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化大农业,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一个突破性的战略转变”“农业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不再是仅仅提供原料的传统农业,而已升华为商品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从发展趋势看,乡村工业和商业将在农村经济孕育中迅速发展起来,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联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农工商一体化”等,后来从河北到福建、浙江、上海,从最基层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从黄土地走出来的习近平,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始终“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如一,始终把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当地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其反贫困思想在《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摆脱贫困》《知之深、爱之切》等系列著作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习近平扶贫思想真正地形成于担任党的总书记以后。上任以来连续6年新年都在国内调研扶贫问题,走访了甘肃定西元古堆村、临夏东乡布楞沟村、内蒙古伊尔施镇、陕西延川梁家河村、江西井冈山神山村、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贵州播州花茂村、四川郫都战旗村、安徽金寨县大湾村、四川大凉山悬崖村以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调研中深刻阐述了“六个精准”的要求、“五个一批”的路径、“有的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以及“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四个关键性问题,这一系列的深刻论述都标志着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习近平新时代治贫思想体系的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

(一)精准扶贫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强调“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核心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其实质是让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和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扶贫资源如何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在瞄准贫困上通常采取高福利普惠性政策,从而在减贫上获得了较高的瞄准精度,而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太多、财力有限,往往采取选择性瞄准策略。我国早期主要采取片区瞄准、县级瞄准等瞄准方式,瞄准精度不高,但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精准度已经逐步深化、逐步扩展到了村、户、人,瞄准精度越来越高。目前,精准扶贫已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开展扶贫脱贫工作总的工作原则,对指导我国当前和未来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消除贫困思想

习近平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之,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消除贫困这一重要思想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又是向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实现第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动员,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坚守、捍卫、继承和发展。

(三)“重中之重”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29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又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 两个“重中之重”思想是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重点、难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一定要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四)科学扶贫思想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指出,“扶贫一定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科学扶贫思想作为习近平倾注感情与花费精力最多的日常工作,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时代表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科学扶贫思维方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新境界。

(五)阳光扶贫思想

习近平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还强调,“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这一阳光扶贫思想要求我们始终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审计监管,阳光管理,反对浪费,坚决惩治扶贫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六)内源扶贫思想

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讲,“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这一内源扶贫思想深入地阐述了激发内生动力的扶贫重点,要充分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七)社会扶贫思想

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人心齐,泰山移。”这一全社会扶贫思想表明,脱贫致富绝对不仅仅只是贫困地区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宣传、动员和凝聚全社会一切可以动员的各方面力量,构建一个大扶贫新格局,推动东部地区以及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向贫困地区有效地流动,实现全社会共赢的局面。

(八)扶贫改革创新思想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但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扶贫工作基本没有纳入考核体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这一思想要求扶贫攻坚要有改革创新精神,重点要消除贫困地区体制机制方面的各种障碍,建立一个更加协调、有效、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新机制新体制。首先要改革考核方式,改变原来唯GDP的考核方式,确立今后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考核目标,通过考核方式改革,逐渐把贫困地区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引到扶贫开发上来。其次,还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深入一线了解实情,防止干部走过场,欺上罔下,弄虚作假。第三,要广泛地开展第三方评估,严保脱贫质量和效果,防止假扶贫,扶假贫,要真扶贫、真脱贫,使脱贫成效真正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

(九)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始终要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履行好一把手负责制,逐步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工作,最后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新机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传导压力,逐层落实责任,坚决杜绝搞花拳绣腿、摆花架子。

(十)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5年10月17日是第二十三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减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携手消除贫困、加强国际减贫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倡议,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这些思想既指导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的减贫目标,又为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中国贡献,为全球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且还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设定目标也同样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指导价值。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的实践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国一年1 000多万的减贫速度,相当于每月脱贫100多万人,每天脱贫3万多人,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堪称奇迹。

(一)精准减贫效果明显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说:“五年共减贫6 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 300万人以上,前所未有,28个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总数减少,通过脱贫攻坚大量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积累了发展后劲,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二)扶贫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

探索的生态脱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健康扶贫成效逐步显现。健康扶贫救治了421万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因病返贫人口不断下降,再加上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社会扶贫力量持续增强,中国脱贫攻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贫困地区水、电、有线电视信号基本全覆盖;通宽带、主干道路面硬化处理、通客运班车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力度加大;医护人员质量数量明显提高,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解决了2 000万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农村生态保护、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

(四)“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系统,建档立卡,摸清底数,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强化驻村干部帮扶、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不断形成了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的精准扶持体系;明确贫困县、贫困人口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确保脱贫质量和效益。

(五)贫困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完善

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帮扶工作,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贫困群众办实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得到焕发,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在脱贫实战中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使治理本领不断增强,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完善,治理水平整体增强。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