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村经济的重要组织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具有贫困民族地区典型特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统计分析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并就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促进贫困民族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甘南州;农牧民;合作社;现状;对策
甘南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境内海拔1100~4900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99个乡镇(街道办)、664个行政村,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农牧村人口占80.2%。2014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6.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81元。甘南州集高寒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特征于一身,保护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发展现状
甘南州自然环境条件艰苦,各类灾害频发,加之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以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为主,农牧村贫困而大,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近几年来,甘南州始终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扶持组建力度,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全州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4077个。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941个,畜牧业2650个,林业282个,渔业4,服务业46,综合性的154个。按牵头人身份划分:农民3676个(其中农牧民致富带头人牵头的282),企业和基层农技服务组织401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2899户,生产服务为主的660户,购买服务为主的32户,仓储服务为主的2户,运销服务为主的42户,加工服务为主的34户,其它形式的408户。随着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不断的提高,目前有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19个,州级示范社83个、县级示范社242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合作经营不到位。部分农牧企业设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套取补助资金,这种合作社只具有法律形式,却没有按章程运作,更没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少数合作社则由家庭成员出资,合作社的运作、利润分配往往由个人说了算,成为“一人合作社”。
2.运行机制不规范。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受成员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民主意识缺失、管理水平差等主客观因素限制,虽然依据章程设立了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从而导致管理行为的随意和经营行为的混乱。
3.发展观念不先进。参与合作社者大多是农牧民,合作社负责人一般由所在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种养殖大户担任,靠经验做事居多,很难适应现代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靠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经营,由于认知有限,对合作社及其产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在做大做强产业、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4.资金支持不保证。大部分合作社的运作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以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实际上无法安排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单位工作职责,建立农牧、工商、质监、金融、税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合作社与职能部门工作交流搭建平台。
2.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每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月,结合送农牧业科技下乡活动,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法规,提高思想认识,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创建专业合作社。
3.加强示范带动。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切实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章程、健全机制、核算账目,实行民主管理,推动规范运行。每年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运作较规范、农牧民积极性较高的合作社,给予集中指导、定点帮扶,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农牧民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
4.提供政策扶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扶持农牧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将农牧民合作社奖励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为培育和指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