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厂
(河南省周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66001)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集约化饲养模式的兴起,导致养猪场密度增大,如果饲养管理没有做好会导致疾病发生,有时候甚至出现爆发。弓形虫作为一种寄生虫,一旦在宿主体内寄生会很快向周围易感动物传播,导致群体爆发,而且该病对人具有易感性,所以其发病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必须保持应有的敏感度,严格防范其感染。
猪弓形虫主要寄生于动物血液中,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2个宿主参与,其终末宿主为猫,其他动物都是其中间宿主,如猪、牛、羊等[1]。本病的传染源为已经感染发病的动物,还有些带虫未发病的动物,这些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和内脏器官中含有大量病原,通过粪便和其他排泄物将病原卵囊排出体外,本病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和消化道,通常是经过口腔、咽喉和呼吸道感染,还可以通过皮肤、眼睛等部位感染,怀孕母猪还可能通过胎盘将病原传播给仔猪。易感动物时各种年龄的猪,其中以3 月龄的猪最容易感染发病。有200 多种动物能感染本病,都是本病的易感动物。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病率会更高。
本病的病原体为龚地弓形虫,是一种原虫病,其在猫的肠壁细胞内生殖,并且在那里发育成为滋养体和包囊体。另一部分虫体大量在猫小肠内繁殖,变为大小配子体。大小配子体再发育成熟后结合成合子发育为卵囊,这些卵囊就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卵囊对环境抵抗力非常强,能在环境中生存1 年,但其对高温和氨水敏感,在高温和10%的氨水中很快死亡。
猪在弓形虫感染后,最初会出现体温升高,甚至可以高达42℃,热型为稽留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结膜发生潮红,鼻镜发干,被毛粗乱,常会发生下痢和便秘交替的情况。通常病猪不愿意走动,表现为后肢乏力,喜卧,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其耳后和鼻下,甚至是后肢内侧会出现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或者是紫色斑块。病猪呼吸困难,多呈现出腹式呼吸,病情严重的猪会窒息而死亡。身体浅表淋巴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有的病猪未出现死亡,常在半月恢复,但依旧会有一些如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存在。
病死猪常见表现为在耳后,腹下和尾部等多处的皮肤会有发绀情况。肛门内有血液流出,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都会有肿大情况,甚至肿大到原来的数倍。胸腹腔内有黄色的透明积液,有时会存在浑浊积液[2]。肺脏肿大,外观可见呈淡红色,有的呈现橙黄色,表面可见有出血点。气管和支气管内也会存在一些红色的泡沫样的液体。肝脏多呈现黄褐色,质地坚硬,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灶。脾脏肿大,脾髓呈泥状。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和出血点。胃肠道也有出血。
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涂片镜检和免疫学诊断方法。
在病死猪的肝脏、肺脏及淋巴结中取样制成涂片,等涂片干燥后用甲醇对其进行固定,将固定好的涂片经过姬姆萨氏染色,在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可以在视野中发现有新月形或者橘瓣状的虫体,虫体一端稍钝圆,一端为尖形,在染成蓝色胞浆中呈现出紫红色的核。有时还可以在宿主细胞内有正处于繁殖期的虫体。
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免疫学诊断方法,就是使用间接血凝试验。通常猪的凝集价达到1∶64 就可以判定为其感染弓形虫。此外还可以使用金银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色的方法进行诊断。
本病的预防必须要清除养殖场内的终末宿主,也就是猫,而后需要加强饲养管理,严防饲料和饮水等被弓形虫的卵囊污染,还需要使用对卵囊消毒效果较好的消毒液进行场舍内消毒,以杀灭环境中的弓形虫卵囊。
本病治疗可以使用抗菌药物,通常使用较多的是大环内脂类、磺胺嘧啶类及林可胺类。大环内酯类主要使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在弓形虫的治疗中更安全、有效,甚至对妊娠期的母猪也未见有不良影响[3]。阿奇霉素也能较好的抑制其卵囊的生长发育。磺胺嘧啶类药物主要是使用乙胺嘧啶和甲氧苄啶,这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能使动物本身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数量下降,所以现在只用作辅助治疗。林可胺类的克林霉素用于治疗弓形虫能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还可以用于早期弓形虫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