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针灸医家对“穴性”的认识(续完)

2019-01-06 05:17:13上海长宁区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50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经穴针灸学腧穴

上海长宁区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50)

(续上期)

曾天治:回归“按部取穴”

曾天治先生(1902—1948年)原名曾贵祥,广东五华县人。1918年乐育中学毕业,1921年李朗神道学校肄业。之后历任外国人教师、小学教员、日报编辑、教会干事、教会月报周刊主编。1928—1931年任佛山华英女子中学教师期间,因两子及母亲病故,夫人和自己患病,故发誓习医。1932年毅然决然辞职,自学中医针灸,并“从江浙几个针灸大家游”,后又加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针灸杂志》一卷三期刊曾天治写于1932年10月28日的“读《中国针灸治疗学》后”一文,中有“故我凡遇欲研究针灸术者,便介绍他人社研究”,可知1932年其已参加函授班学习,成为承门弟子。《针灸杂志》“社友通讯录”记载曾天治系1933年10月21日入社,可能有误。1932年曾氏在广州开设诊所及科学化针灸治疗讲习所授徒,兼任二所中医学校针灸科教师。编撰《针灸医学大纲》、《实用针灸医学》等著作,为《明日医学》、《医学评论》等中医杂志特约撰稿,开设函授班。1937年日本侵华,为避战火,曾氏辗转于香港、桂林、重庆,行医课徒。在港期间,出版《科学针灸治疗学》(1940年),创办《大光日报》并在副刊上主编《针灸医刊》。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苏州开设诊所并授徒。1948年因病辞世于苏州。

曾氏著述颇丰,据考计有9部。笔者囿于条件,仅见《针灸医学大纲》、《科学针灸治疗学》二书。阅读之后,发现《针灸医学大纲》中存有“穴性”与“配穴”内容。

在该书第三编“经穴”中,腧穴按十四经排列。列位置、主治、疗法(即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灸之壮 数)项,未见“穴性”。最后录有“配穴精义”,介绍了31组腧穴配伍及临床如何应用,经与《实用针灸学》对比,穴组数量一样,内容基本相同。第五编 “证治”中有 “分门取穴”,除了“气、 血、虚、实、寒、热、风、湿”八门之外,又加“汗、肿、积、痛”四门。 经查后增的四门实为治疗处方,并非穴性。《针灸医学大纲》的“缘起”称,在两年的临床上,曾氏“治愈沈疴痼疾百零几种,病夫凡千余。”于是将其师“承淡安、张俊义、陈景文、缪召予等所传授,及自己两年来研究心得,治疗经验,执笔直书”,不数月而此书成。[8]文中陈景文即陈光昌。经对比发现,《针灸医学大纲》的“配穴精义”和“分门取穴”内容全部引自陈光昌《实用针灸学》,且原书“湿门”中“湿”误作“温”的错误也未加改正。

“治疗各论”则根据西医疾病分类原则,计十四类。病名为西医病名,如“三叉神经痛”、“脑溢血”、“胆石症”、“坐骨神经痛”等。治疗篇中列有原因、症状及治疗,前二者皆采用西说,治疗一项仅有选取之腧穴及临床加减,如:肾结石:针灸关元、肾俞、阴陵泉、三里、大肠俞、小肠俞、三焦俞;糖尿病则分为“心胸烦热、大渴引饮,多食善肌、小便多而味甜,烦渴引饮,小便多而浑浊”三型分别取穴。“治疗各论”并未提及 “分门取穴”之应用。

五年之后,曾天治出版《科学针灸治疗学》,该书原为曾氏在香港主办科学针灸医学院时的教材讲义,1940年整理由香港科学针灸出版社出版。香港沦陷后,曾氏避战火于重庆,1944年在渝增订,由重庆科学针灸医学院铅印本再版。计增加疗法凡三十种,编次排版亦加以变动。后 1944年香港时潮印务局刊印出版。[7]近有其子曾晴明据此书而整理出版的《针灸寻真——曾天治针灸学术经验集》 。

在《科学针灸治疗学》中“常用而有效的穴位”及“疾病各论”中已不再提及“穴性”之说。其在 “经穴之重 要”、“自序”、“本书的读法”中三次同时提及腧穴与药物(中药):

“用药疗病者必须研究药物,药物之气味、形状、功用、制法、相使相反、用量、学说、处方等,必须研究清楚,然后疗病方能有效”,研究针灸者每经穴之位置、解剖、主治、取穴法、是否禁针禁灸等,必须研究清楚,记忆正确,然后与人针灸方能有效”。

“主治等于药物之功用,极关重要(知道每穴能治何病,明其性质方会变通,能治本书未讲及向疾患)……,当从疾病各论所列之经穴回索上来,日积月累,不难尽地记忆也”。

“研究主治,即该经穴能治何病,等于药物学。我乃取古人的治疗歌诀,列为一表(每穴能治何病),又把时贤治验列为一表……”[9]

以上虽然针药并提,然无“穴性”内容。相反,第四章“杂录·按部取穴”中指出:“针灸治病,首须查得病灶之所在,其次须找得通该病灶之经穴,再其次治疗技术须与病症适应,学者能够彻底了解此三项,又会应用,便可针到病除也”,即(查得)病位—(通过经脉辨证,选取)经穴—(选择)适应(治疗)技术。曾氏从而回归“按部取穴”。

李文宪:穴性学说“不大完好”

李文宪,广西藤县人,别号剑奇。生于公元1909 年,据《中国针灸文献提要》记载卒于1968年。[10]李氏曾跟从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教导主任陆钧衡游学多年,30年代初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之函授学校,师从承淡安先生等,又游学于江浙港澳数年。1934年在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别科班学习(学制一年),再度研究探讨岐黄之术。毕业后供职于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聘为针灸讲席。1936年就职于广西容县国医讲习所,聘为针灸科教席。1949年以后,举家迁回藤县,业医之余,勤于笔耕。

《针灸精粹》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37年、1947年重印。1974年台湾旋风出版社重印出版。

本书篇首绘有6幅人体经络穴位图,第十二章至十四章又分列“十二经脉起止穴名及各经之主病”、“奇经八脉穴名”和“十五络穴名称”等,似乎非常重视经络学说,实则不然。其第九章为“穴性括要”,穴性分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八类,经对比,其内容基本录自罗兆琚的《实用针灸指要》,仅增加了十井、太阳二穴。李氏在每穴名下分列“部位”、“穴性”、“手术”、“摘要”4项,却略去了罗著中的“所属经脉”、“穴数”等。李氏在“摘要”中收录古今医案及自己的治验。如太阳穴,穴性:理诸阳热气;摘要:眼红肿痛。针此穴放血立效。又如在“血类”中记载委中穴清血,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等,“取其经出血立愈”。介绍了古人针委中及女膝治愈二位牙槽风患者,又介绍崇祯年间疫疠大作,于委中出血治疗。最后介绍自己在委中放血分别治疗两膝酸痛、足部麻木的经验。[11]

李氏强调应以穴性理论指导配穴,认为方剂与针灸之关系类同,学者若以本书为入手,“亦可转学方剂学。盖方剂与针灸之理一贯也。” “配穴云者,乃某穴之特性,与某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特效之功用,犹之用药,某药为君,某药为臣,相得益彰也。”甚至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独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这句话也成为今日某些穴性学说者倡导者之依据,只是将《针灸精粹》误作《针灸精义》。该书第十章“配穴精义”列举31组穴(或单穴),也基本同《实用针灸学》。

《针灸精粹》所谓“证治”即治疗,有中风、伤寒温病、痿痹、癫狂痫、妇人、小儿等39节,遍及内外妇儿,因证选取穴位,随证加减,或针或灸,或补或泻,体现出其诊疗思路及治疗方法。所列之医案,其治疗多为针灸并用。如咳嗽“或风寒外束,或痰热内干,或水饮上凌,或卫气上冒,以致失其清肃下降之令,气因上逆而咳也。关于胃者,胃浊湿聚而生痰,脾阳失司,遂起咳声而咯出也。风寒外来者 ,取大椎、曲池、合谷(俱泻),以解邪;加鱼际(泻)以清肺利气;痰热内干者,取肩髃、曲池(俱泻)以顺气导痰;取内关、鱼际(俱泻)以清热;水凌肺者,取大椎、内关(俱泻),通决渎之路以行水;泻列缺,逐肺中之水而利气;冲气上逆咳嗽是标症,其致咳嗽之由是本病。治肺即是治痹……兼治其本。”

虽然有学者对《针灸精粹》多予溢美之词,认为其“颇具学术特色和实用价值,对针灸的学习、临床及研究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但李文宪本人却认为该书“出版之后,我感觉那本书是不大完好的,当时我便立意再编著一本针灸的书籍”[12]。1953年《新编实用针灸学》问世。李氏在自序中说:该书“以原稿为骨干,以新的学说补述原稿的不足”,《新编实用针灸学》中仅分“总论”和“经穴各论”两部分,没有治疗部分。其中有关经穴部分,所有腧穴均按十四经脉排列,分位置、解剖、疗法(即操作)、主治、附注等项,将《针灸精粹》中“穴性”与“配穴”内容全部去除,以神经解剖及经络学说予以替代。由此可见,其在自序中所言的《针灸精粹》中“不大完好”的内容即“穴性”部分,这样李氏正式与“穴性”告别。

承淡安:从借鉴到否定

承淡安(1898—1957年),江阴华墅人,中国医学家、著名针灸和教育家。1931年承淡安编写了《中国针灸学讲义》,是年又发起成立中国针灸研究社,设立针灸学讲习所,之后招收通函研究社员,兴办《针灸杂志》。后中国针灸研究社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1954年承淡安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由于未能找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承淡安先生论述“穴性”的文字资料,故只能从侧面予以探讨。

其一,承淡安对倡导“穴性”学说的学生罗兆琚甚为钦佩和赏识,委以要职,讲授经穴学等课程。其关于“穴性”著作《实用针灸指要》和《针灸穴腧治疗歌诀》都在《针灸杂志》连续刊载。《针灸穴腧治疗歌诀·叙》称,此是“承夫子淡安先生之公开主意”,意在解决“初学之同志们,—时未能尽量记忆各经穴之功用效能,于临床取穴,加减应变之时”的“困难之苦”。 中国针灸研究社还翻印陈景文的《实用针灸学》一书,作为学习参考资料发给社员。邹孟城《三十年临证探研录 》记载:“余昔年于夏宇仁先生案头,偶见‘蜀彰明陈光昌景文先生’所著之《实用针灸学》,系1935年江阴承淡安先生‘中国针灸学杜’之油印本,为‘东方针灸学社藏版’”。[13]说明承氏此时认为“穴性”可以借鉴。

其二,《针灸杂志》上除了刊登罗氏的《实用针灸指要》等外,还刊载宣扬“穴性”的文章。如1933年2期刊登河北安国社员魏复乾“致针灸学研究社众位社员书”,建议并附除风针、清痰针、利气针、健脾针、利便针、中满针等; 1937年9期刊登陈元顺的“配穴精义”等。其中1936年10月四卷一期上刊载的黄伯桃“经穴性赋”,颇为传奇。1960年左右高立山获得该赋的传抄本后,加以校正注释,1983 年收入《针灸心悟》,后为众多针灸文献收录,流传甚广,成为“穴性”学说的依据之一。

其三, 《中国针灸学治疗学》(1931年)第一篇即经穴学,经穴系按12经脉排列,无“穴性”内容[14]。1935年12月《针灸杂志》发表《中国针灸经穴学讲义》的部分内容中有“性质”(即穴性),此讲义于1938年出版。1941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将“性质”(即穴性)从“经穴学”移至“针灸治疗学”中,该称为“分门取穴”和“气病分门取穴”[13]。1951年《中国针灸学讲义》再版(三版)时未见“穴性”内容。1954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新编本)》虽在参考文献中有《实用针灸学》(陈景文),但未采纳“穴性”之说,“卷头语”中有“针灸疗法与经穴,恰如药物治疗与药物,故经穴学习,亦极重要。”实是强调学习“经穴”之重要。同时又言针灸疗法与药物治病之不同,如 “针灸治疗,即从证候上寻取其有关之神经,予以刺激,反射大脑,引起其调整作用,……以达到产生疗效之结果。” “药物治疗之作用……为有物质之供应,有直接补充之作用。针灸无物质之补充,仅属于间接之辅助,但为直接之激发,与药物之功效类同,而施用之方式则异,当分别言之。”[15]该书第八章“各论十四经穴”中无“穴性”内容。1955年《中国针灸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虽在参考文献中亦有陈景文的《实用针灸学》,除未采纳“穴性”之说外,更强调了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的不同,认为“针灸与药物功效虽同,而施用之方式则异”,“针灸为对症治疗法,亦可谓对病灶治疗法,多数视其发生病变部分,选取适当之刺激点,依其症状之性质,作不同之刺激手法,故与药物之注重原因治疗,与发生理化作用者不同”;“不论病因,只从症状处方,为针灸古今一贯之传统疗法。”[16]

综上所述,承淡安先生对“穴性”的认识过程是: 20世纪30年代认为可以借鉴, 40年代对“穴性”在经穴学中的合理性产生疑问,但认为或许有益于治疗; 50年代则认为针灸疗法与汤药不同,不再言及“穴性”。

小 结

辛亥革命之后,中医地位低下,甚至被当成封建糟粕,成为革命对象。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为了摆脱“不合于科学”而受到的歧视,提出“中医科学化”主张。而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其地位又较中医内科为低。故针灸疗法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示人以“科学”,于是向现代医学靠;另一方面因为其是中医的 一部分,于是又向中医内科靠。向中医内科靠拢的结果,就产生了类似中药的“穴性”。此外,一些中医内科医生,临床也运用针灸疗法,亦有针家临床上同时让病家服用汤方,以加强疗效。这些医家混淆了针灸治疗和方药治疗的思维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内科思维带入针灸疗法中,这也是“穴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穴性”是比附“药性”而提出的,针刺艾灸与口服汤药,二者思维方式不同。众所周知,内科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为主的辨证理论体系,而针灸则是以辨病位为主的辨证理论体系。二者治疗途径也不一样,汤药口服,针灸则刺激腧穴。腧穴除了本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外,又可因医者的操作而有所变化,故腧穴的功效是多种的,甚至有相反者。中药的功能则是单向的,“药性”也相对固定。《中药药性论》指出:“和导引、针灸、推拿等不同,中药客观存在,与用药者(医者)没有直接联系,其药性和疗效都不受用药者(医者)的意志、愿望、情绪等影响。”[17]可见“腧穴”与“中药”二者之间存有较大差异,似不应将模仿“药性”提出的“穴性”,当成近代针灸理论的新演变、新发展。

目前关于“穴性”的定义,混乱不清,多以为“穴性”即是功效者。若从“药性”的角度来看,功效仅是“药性”的内容之一,并不是“药性”的全部。如果不能将药物的功能说成“药性”,那么,似不能在“穴性”与“功能”之间划等号,腧穴的功效似可直呼之为“功效”或“功能”等。为了便于学习应用,腧穴的功效可进一步予以总结归纳,然不应再称之为“穴性”,以免与民国针灸医家所倡导的“穴性”相混淆。

猜你喜欢
经穴针灸学腧穴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天津中医药(2016年6期)2016-08-11 08:57:11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吉林中医药(2015年9期)2015-07-10 03:30:12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李顺保教授奇经八脉腧穴考证研究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38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