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湖北整理刊刻医书考述*

2019-07-17 12:28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刊刻医书书局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

刘英杰 黄玲玲△

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宝藏,有赖浩瀚的医籍文献保存。近代随着出版业快速发展,医籍文献数量远超前代。湖北作为近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官办书局与私家群体竞相整理刊刻出版医书,大大促进了湖北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

湖北官书局及其刻医书

湖北官书局,又名崇文书局,晚清全国五大官书局之一,清同治六年(1867年)创办于武昌候补街正觉寺内,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正式撤销,存世70春秋,累计刊刻图书539种[1],遍及经、史、子、集、丛、新学各部。对湖北官书局的研究,许多学者做了开创性工作,较为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图书馆阳海清、汤旭岩二人主编《湖北官书局版刻图录》一书,从“书影”、“资料”、“书目”三部分收录湖北官书局的相关文献史料,是研究湖北官书局刻书最权威的工具书。书后附《湖北官书局刻印图书总目》,共著录图书539种,现将其中的医书部分加以整理摘录,以管窥湖北官书局刊刻医学书目情况(见表1)[2]。

崇文书局作为晚清时期官方刻书的代表,出书内容十分广泛,创立早期所刻书籍以经史子集为主,反映了湖北官书局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的传承与保护。崇文书局刻印过不少医书,计有《徐氏医书六种》、《徐氏医书八种》、《沈氏尊生书五种》、《巢氏病源论》、《医宗备要》、《温热经纬》、《伤寒审症表》、《重订霍乱论》、《验方新编》、《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产孕集》、《拯婴图说》、《外科》14种。这些医学古籍切合实用,很受社会欢迎。其中,《伤寒审症表》与徐氏、沈氏两部医学丛书中的《伤寒论类方》、《伤寒论纲目》,是专门治疗伤寒的论著与药方;《傅青主男科》则系统记录了大量男性疾病,是在我国首次提出“男科”这一医学名称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湖北私家群体及其整理刊刻医书

1.杨守敬访书与其整理刊刻医籍

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老人,清末湖北宜都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和藏书家,虽未从事医学,但他热心于古医书的搜集、整理、刊刻,为医籍文献的流传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守敬藏书大多是在日本为清政府驻日公使随员时期访得,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是杨守敬访书生涯最重要的时期。在日访书主要通过购买,或以自己带去的金石、碑版、古钱、印谱交换,或从藏书家处借来影抄、拍照,还有极少数来自赠与。据武茂昌整理的杨守敬藏书目,医书共计482种,5339卷,分别占其藏书总量的9%和7%,多为有价值的罕见珍本,包括宋刊本9部、元刊本40部、明刊本68部、清刊本48部、日本刊本79部、日本抄本227部、朝鲜刊本11部[3]。杨守敬深明版本目录之学,精于版本鉴定之法,选购书籍均经过严格取舍,并对得到的每种有价值的古医籍都进行过一番考证和研究。他在《日本访书志》中,为每本书作了提要,涉及作者、版本、卷第分合、内容品评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又各有重点,为版本目录学中的代表性著作。除此之外,杨守敬还根据丹波元胤编纂的《医籍考》编写了一部《医籍考目录》(兰格钞本),足见杨氏对医学典籍的重视[4]。杨守敬为医学古籍的保留、整理与传播贡献巨大,所藏医书在国内屈指可数,版本精善,种类齐全,保留了古代汉籍医书的原貌,更难能可贵的是让许多散佚医籍重回故国,让炎黄子孙世代受用。

表1 湖北官书局刻印医书

2.柯逢时刊刻《武昌医学馆丛书》

柯逢时,字懋修,号巽庵,清末湖北武昌人。光绪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对医道亦用心研究,热心于校刻医书。晚年创办武昌医学馆,招收学生四十余人,数人参与了校勘医籍,一面研习医学,一面辑刻医书。他为医馆的设立及医籍的刊刻付出极大心力,所刻医书从底本的选定,到刻印、校对,及各种书刻的先后次序,均由他一手策划安排。他所辑刻医书多为宋、元人所著较早的医方本草,刻印中常与学者缪荃孙、杨守敬互相切磋学问,互相交流善本。他一反清代文人繁琐考证之风,所作校记简明严谨,所刻医书质量多为上乘,颇受后人重视[5]。现保留下来的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大观本草札记》、《本草衍义》、《伤寒论》、《伤寒总病论》、《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伤寒补亡论》、《活幼心书》等共集成《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

3.叶志诜刊刻《汉阳叶氏医学丛刻》

叶志诜,字东卿,清末湖北汉阳人。叶氏家族为汉阳名门,在汉口开设叶开泰药店。叶志诜曾任内阁典籍,后升任兵部郎中,受家庭影响亦精通医学,辞官返乡后从事著述并辑刻医书。他在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基础上重新考订,著成《神农本草经赞》,将《本经》每种药物编成四言赞语,再加以注释,是一部研究《神农本草经》颇有影响的著作。此后收集人体生理方面的四部著作,包括陈会《全体百穴歌》、沈绂《十二经脉络》、沈金鳌《脉象统类》、沈彤《释骨》,辑成《观身集》;收集养生方面的五部著作,包括丘处机《摄生消息论》、冷谦《修龄要旨》、汪昂《勿药药元诠》、汪政《寿人经》、方开《延年九转法》,辑成《颐身集》。道光年末,他将以上三书《神农本草经赞》、《观身集》、《颐身集》与其祖父所辑《五种经验方》及当时流传的三种医书《绛囊撮要》、《信验方录》、《咽喉脉证通论》共同汇刻,集成《汉阳叶氏医学丛刻七种》[6]。

4.童和豫刊刻《瓶花书屋医书》

童和豫,清末湖北江夏人。童氏瓶花书屋于道光二十五至二十七年期间,刻有《医方集解附急救良方》、《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成方切用》、《外科证治全生》医书五种。童氏瓶花书屋所刻医书多为校勘善本。如王洪绪先生《外科证治全生》,清道光二十五年瓶花书屋校刻本,书中谢元淮序交代翻刻缘由:“旧分前后集各三卷”,“在吴门见苏州知事陈君重刻袖珍小板,字画潦草”,“童石塘太守重新分门别类排序,改正原书错误字”。谢氏认为瓶花书屋对祖本排序调整后更为清晰,令人一目了然。瓶花书屋刻本首开“不分卷”及“分部治法”先河,后世许多刻本都以此为底本进行校勘[7]。又如吴仪洛编著《成方切用》,其木刻本共两种,清乾隆二十六年利济堂刻本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瓶花书屋校刻本。前者共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为初刻本,版本价值最高;后者二十六卷,在前者基础上校正并增补若干内容,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8]。

5.屠道和整理汇刻《屠道和医学六种》

屠道和,字燮臣,清代湖北孝感人。本攻儒学,道光二十七年科举不第后,即潜心研究医学。为了适应临证治病的需求,他将历代文献中有关本草、脉学及有效良方分别整理成书。首先他将20余家本草精要融会整理成《本草汇纂》三卷,共收药物500余种,按功效分31类,简述性味、功能及其用法。后又编成《药性主治》一卷,列出100多种病证,按证罗列各病主治药物。其次,由于当时流传各种脉诀,他选其精粹,编成《脉诀汇纂》一书,以脉诀为主,望、闻、问诊附于后。此外,他又搜集了大量有效验方,编成《普济良方》四卷,内含《杂证良方》二卷,《妇婴良方》二卷。同治二年,以上几种共同汇刻成丛书《屠道和医学六种》。此外,他还辑刻了《喉科秘旨》一书。[9]

6.田宗汉自刻《医寄》

田宗汉,字云槎,号瀛峤,清末湖北汉川人。田氏精于医事,平生著作颇丰,撰有《伏阴论》、《痰饮治效方》、《温热审治》等医书八种,汇编为《医寄》。流传至今仅存《伏阴论》、《痰饮治效方》二种,其余皆已散佚。田宗汉是医家自刻或家刻的代表,《医寄伏阴论》为光绪十七年田氏自刻本,《痰饮治效方》为光绪二十八年田氏自刻本。《伏阴论》一书阐发《内经》、《难经》伏气之说,继承《伤寒》、《温病》之旨,结合平常临证,开创伏阴病之证治异同,是研究急性传染病的珍贵医学文献;另《痰饮治效方》一书,立法118条,列方135首,融汇各家痰饮学说之精要,结合作者临证新意,是一部痰饮病临床医学重要专著。两书文字精炼,条例明晰,不失为古籍医书中之珍本。[10]

7.萧延平整理《黄帝内经太素》

萧延平,字北承,清末湖北黄陂人。初治儒学,举孝廉,后对医学感兴趣,深入研究《内经》数十年孜孜不倦,遂大有心得。清末至民国初年,时任武昌医馆馆长的萧延平从杨守敬处获其从日本引入唐写卷子影钞本,桐庐袁忠节得其书未加详校即以付刊,至使伪谬丛生,于是决定重新补校。萧延平以嘉惠后学为己任,竭毕生精力校注整理《太素》,劳苦功高,当时的两湖巡阅使督军务兼湖北省长萧耀南欣然为之捐资付梓,使其书得以传世。萧延平兰陵堂刊《黄帝内经太素》,底本佳,校勘精,补佚当,按语价高,堪称精本、善本,成为中国、日本学习和研究《太素》的重要文献[11]。此外,他还校注了《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与《太素》一并称为《兰陵堂校刊医书三种》,于民国九年刊印发行。后《太素》多次再版,并数次重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湖北整理刊刻医书的文化贡献

从官刻与私刻纵观湖北医籍整理刊刻的文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穷搜博采,广为收集,保存濒临亡佚医籍及早期刻本。近代湖北学人辈出,学术繁荣,为传承文化,嘉惠后学,一些有识之士高瞻远瞩,不畏艰难,做了大量搜寻拯救医籍的工作,使很多珍善本得以保存并流传。如大藏书家杨守敬,在日本搜求国内散佚古籍,其中不乏大量医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神农本草经》、《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本草衍义》、《伤寒论》、《千金方》等,多为海内珍善本或孤本,极具版本价值,经整理出版后对中医药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多方筹措,刊刻医籍,促进近代医学传播普及。近代湖北涌现了一批官僚士绅、志士仁人,抱着济世救民的思想,四处奔走,多方筹措,动员各方力量,用雕版刻印的方式集中出版了大量医籍。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期间,改革书院,设置图书馆,建立印书局,湖北官书局刻印了不少医学书籍与张之洞的倡导不无关系;叶志诜、柯逢时、童和豫等为凭借个人力量辑刻医书的代表,所刻医书注重实用价值,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为近代湖北普及医药文化与健康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注释校勘,汇编整理,反映近代医学发展概况。近代湖北医家学者对医籍进行了大量校勘注释、合纂汇编的整理工作。如萧延平校注《黄帝内经太素》、《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都是医学经典的通行读物,促进后学理解学习医学经典;屠道和、田宗汉汇刻自家医学,所涉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伤寒温病、脉学、本草、内科、妇科、儿科等,可见清代温病学理论迅速发展,同时临证各分科趋于明朗,这些医籍的整理汇刻也反映了近代湖北医学发展大体概貌。

猜你喜欢
刊刻医书书局
神医的秘方
清代私家藏书开放流通思想研究
白蜡树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
金陵书局刻印书籍考论
李小峰与北新书局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