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华王佑华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严重的病症之一[1],若不能及时治疗,很快会发展为心力衰竭,最终导致病人猝死[2]。据调查,我国心源性猝死病人中85%以上,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此病[3]。临床上常将其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两大类[4]。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短阵房速、短阵室速、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轻者有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甚者可因心脏泵血功能突然丧失而导致猝死。目前西医方面治疗心律失常主要采用手术及药物等治疗方式。非药物治疗主要有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和射频消融术等[5]。而药物治疗,品类很多,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使用不当就会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所以单纯通过西药预防心律失常非常困难,尤其是一些顽固性心律失常病人。中医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本研究就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等,中医学中并没有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可将其归于中医学“心悸”“惊悸”“怔忡”范畴,脉象多见促、数、疾等。在《内经》中早已有“心中澹澹大动”“心怵惕”“其动应衣”等有关心悸症状的描述,但“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并立专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辨证治疗惊悸。《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认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论述了阴虚劳损导致怔忡,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清代《医林改错》提出心悸怔忡由瘀血内阻所致,记载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多获良效。这些记载为后世临床辨治提供了参考。
虽然中医学没有对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专门记载,但一些与其临床症状相似的记载可为其现代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认为因火作悸,突出痰火在心悸中的致病作用。《丹溪心法》提出心悸的发病与痰、虚密切相关。心悸乃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者以痰热为主,本虚者以心之气血阴阳虚弱。清代吴澄《不居集·怔忡惊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谓“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为痰火扰动”。
现代医家在总结归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张学文教授提出“虚-瘀-火”是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虚、瘀、火三者胶结聚集,缠绵难解[6]。白瑞娜等[7]认为风邪致病与快速型心律失常及其症状有诸多相似之处,从风证阐述了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病。朱翠玲认为 “热”是一个重要的发病环节,将病因概括为阴虚火旺、肝经郁热、气阴不足及痰热内扰[8]。吴鸿等[9]将本病的发病机制总结为“虚”“瘀”“热”,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
目前中医学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规范和推广,现代医家根据古籍及其对本病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陈可冀院士治疗本病多从虚、火、痰、瘀论治遣方用药,自创新补心丹,用于证属气阴两虚、阴虚内热之心悸[10]。魏执真教授提出快速型心律失常致病的关键因素是“瘀热”,治法上强调“凉血清热”,分为气阴两虚、脾虚水停、心气衰微、心阴血虚和肺瘀生水五型,分别用自拟方清凉滋补、清凉化湿、清凉补气、清凉养阴、清凉补利调脉饮加减[11]。张学文教授将快速型心律失常分为6种证型,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血亏少、肝肾阴虚、心脉瘀阻和痰火阻闭六型,分别以生脉散汤、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归脾汤、天麻钩藤饮、血府逐瘀汤、温胆汤加减[6]。
4.1 古方治疗 古方多使用酸枣仁汤、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近代医家多以古方化裁治疗本病。炙甘草汤是仲景《伤寒论》中专治“心动悸,脉结代”的方药,谢惠素[12]以此方补心血、滋心阴、益心气、温心阳的特性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心悸,化裁加减,常常效如桴鼓。谢胜明[13]在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炙甘草汤加减方治疗,结果显示炙甘草汤加减能明显提高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缓解心律失常临床症状并改善心功能。王英杰等[14]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火瘀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现通过降血压、改变心脏传导、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凝集等多方面作用可控制多种病因所致心律失常(痰火瘀阻型)的发生发展,效果远超单独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西药。
4.2 中成药治疗 马振等[15]应用枣仁宁心胶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对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证的病人疗效确切。韩小亮等[16]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应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后提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彭刚等[17]应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4周后,较单用胺碘酮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氧耗量,提高心搏出量,改善心功能。刘启寿[18]对冠心病伴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病人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合胺碘酮,提示复方丹参滴丸能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水肿和纤维化,减少或消除引起心律失常的异位兴奋灶。徐钧等[19]应用生脉胶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能有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另外,有学者使用自制中成药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程煜等[20]使用归脾益心膏,可降低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病死率,远期疗效好。江宁[21]应用丹芪颗粒治疗,在控制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疗效上优于对照组。
4.3 自拟方治疗 现代医家学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各自的经验处方,并在临床进行验证。如邝开安等[22]使用自拟方(太子参、赤芍、苦参、丹参、茯苓、远志、黄连、百合、生龙齿、南沙参、牡丹皮等)结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提示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法对于服用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可达到逐渐减量或停药的效果。马玮莉[23]使用凉血清热调脉饮(牡丹皮、赤芍、太子参、丹参、麦冬、五味子、香附、香橼、佛手、乌药等)治疗,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75%,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心律失常情况。李正普[24]应用自拟方平律汤(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苦参、郁金、泽兰、刘寄奴、炒常山、桂枝、菖蒲、炙甘草、生龙牡等)治疗,总有效率为85%。吴乐文等[25]给病人服用自拟安神汤(党参、麦冬、丹参、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茯神、甘草等),临床疗效优于胺碘酮治疗。印新民[26]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四参定悸饮(丹参、太子参、苦参、北沙参、炒枣仁、五味子、生龙齿、莲子心等),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李柏淼[27]使用苦黄增液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现在心电图疗效方面与普罗帕酮(心律平)相似,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心律平。
4.4 注射剂治疗 目前临床对注射剂应用较为广泛,且多收获了较好的疗效,很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胡一凡[28]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治疗后,结果病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明显少于对照组,能明显改善预后和超声心功能指标。张清伟等[29]用生脉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结果生脉注射液未能提高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的快速控制率,但有效降低了低血压和缓慢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邹飞虎[30]使用川芎注射液治疗,对心悸、胸闷有明显改善,对失眠及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张学锋等[31]使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对心电图及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有所改善。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辨证施治,不仅改善了病人的症状,更改善了其预后,在用药安全性上无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使血压降低的弊端,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的独特优势。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推出多种疗效显著的中成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今后应着手于更先进、更严密的技术支持下,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在临床方面进行更大样本、更具说服力的研究,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使中医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整体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