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邪伏子门”探讨宫颈HPV感染的机制及治疗策略

2019-01-05 23:37韩凤娟田新夏霁
中医药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伏邪邪气正气

韩凤娟,田新,夏霁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德国病毒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等[1]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宫颈癌的病因假说,认为宫颈癌的发病与HR-HPV的感染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宫颈癌患者当中超过90%的病例伴有高危型HPV感染[2],且临床上HPV阳性患者转阴后再次复发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宫颈HPV感染具有隐匿性、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高级别CIN伴HPV感染的患者即便是进行病灶切除治疗,也存在HPV感染的可能性。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清除宫颈HPV的治疗手段,为提高宫颈HPV感染的转阴率并预防其复发,越来越多学者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3-4]。这既体现了中医学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又体现了中医伏邪理论的治未病思想。据此,笔者提出宫颈HPV感染的中医内在机制为“邪伏子门”,根据伏邪理论治疗宫颈HPV感染,概述如下。

1 邪伏理论概述

《中医大辞典》中指出:“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理论被首次记录约为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筋挛难以信(伸)”,对相关伏邪所引发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并推测出了伏邪的致病病因。《黄帝内经》是伏邪理论创立和发展的理论渊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文中虽未提及“伏邪”二字,但其所论述的内容是伏邪表现,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至明代吴有性在 《瘟疫论》中正式提出伏邪的概念,标志着伏邪学说的形成。

伏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者指伏气温病,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由此可知,伏邪不单是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还可以是内伤杂病的病因,极大的丰富了伏邪理论的应用范围。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指出了伏邪的4种发病形式,并对伏邪发病病情隐匿、病程漫长、迁延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总结,让后世对伏邪有了较为详尽的认知。现代医家[5]对伏邪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邪气伏留条件有三:1)正气虚而邪气侵袭;2)邪气微而不能即发;3)邪气有室可藏。

现代中医学家任继学[5]指出:“伏邪可因外感所致,亦可因内伤杂病所导致”,并认为现代医学中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肝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与伏邪致病密切相关。基于目前对“伏邪理论”研究发现,已有医家及学者根据伏邪理论,采用“治未病”思想及“扶正、祛邪”的原则针对临床上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论治,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6-7]。而宫颈HPV感染同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所以笔者认为临床上可运用“伏邪理论”对其进行论治。

2 邪伏子门

古代医学中并无“宫颈”这一概念,《灵枢·水胀》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可知子门是指子宫颈口的部位。其后《诸病源候论》曰:“子门擗,月水不时。”再者《千金要方》云:“子门闭,血聚腹中生肉癥。”以上记载明确了这一解剖部位,证明子门即为宫颈。

在中医学中亦无宫颈HPV感染的概念,但根据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认为与中医的“带下”“五色带下”“崩漏”“癥瘕”的描述颇为相似。对于其发病机制,多认为宫颈HPV感染是由于房事不洁、乱交、早育多产、七情内伤等因素导致冲任气血不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以致湿、热、瘀、毒秽浊之邪侵犯子宫、胞门所致。

宫颈HPV感染早期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不适感。有研究证实[8],从HR-HPV感染开始至发展为宫颈癌的潜伏期约为15年。正气亏虚是伏邪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是邪伏于机体的先决条件,正气的虚实状态决定了邪气能否侵入、伏留及发病,是疾病产生的关键所在。而宫颈HPV感染发病与机体正气亏虚与否密切相关,当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冲任气血不和,则机体不能有效抵制邪气,以致HPV伏于子门虚处,不易祛除,导致了HPV潜伏,即“邪伏子门”。

临床上发现与伏邪密切相关的慢性疑难性疾病具备以下4个特点:1)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与人体的免疫机制密切相关,可因免疫反应产生的局部病变;3)伏气潜伏处的病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4)发病多具有正虚邪实双重特点。针对宫颈HPV感染,HPV作为一种伏邪,符合以上4个特点,可说明HPV感染即为伏邪潜伏于宫颈部位。所以提出“邪伏子门”,可阐释为:宫颈HPV感染即为邪伏子门。

3 宫颈HPV感染机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HPV可通过宫颈黏膜和皮肤黏膜的微小病损进入机体而感染基底细胞,90%初次感染 HPV的女性患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而清除,然而当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时,则机体清除HPV病毒的能力也随之降低,使HPV得以持续的存在生长、发展,为邪伏于子门创造了先决条件,使“邪”持续伏于“子门”而致病。有研究发现,HPV感染可引起宫颈局部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持续性HR-HPV感染宫颈组织后,存在免疫逃避机制,可通过避免被有效识别、影响抗原提呈功能、干扰细胞因子的表达,影响抗病毒作用,并出现Th1向Th2的漂移现象,有利于病毒的持续感染,使HR-HPV持续潜伏、难以察觉,随着时间推移,病毒感染呈现恶性循环状态,病毒载量积聚增加,最终引起质的改变,最终发展成宫颈恶性肿瘤[9]。

邪气是否潜藏或发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当机体正气不足,感邪后则无力祛除,早期邪气力量不足并未积聚达到发病阈值,则无明显临床表现,随时间推移,正邪相持平衡或失衡,可表现为疾病的时发时止,或是病毒携带状态,或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则为发病的前兆,或潜伏期或前驱期等。一旦正邪力量比例失调,正气的持续虚弱或邪气亢盛则会导致伏邪发病,出现一定的临床表现,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综上所述,当机体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导致HR-HPV得以感染,而HR-HPV感染后存在免疫逃避机制并引起宫颈局部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则HPV持续感染不能被清除,使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当病毒载量达到一定阈值,最终引起宫颈恶性病变,这与邪伏子门理论相一致。

4 治疗原则

张鑫[10]指出伏邪具有“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和“潜证导向”的特征,并认为伏邪分潜证、前证和显证三个阶段,而“邪伏子门”的致病特点及致病过程与之相符。根据“邪伏子门”正虚邪伏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治疗宫颈HPV感染一定要采用“扶正”与“祛邪”并举的治疗原则,“扶正”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止HPV感染或HPV阳性转阴后复发,“祛邪”以期彻底清除HPV,从而达到防止宫颈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从HPV感染到发病即为正邪交争的潜证、前证阶段,笔者认为在防治宫颈HPV感染则应体现“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4.1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对于宫颈HPV感染,则以预防为先,未病先防,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伏子门”正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无力抵邪而致,所以应按照《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则机体正气充足,足以与邪气抗争,避免邪气入侵,则邪(HPV)难以伏于子门而致病,从而预防或减少HPV感染的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除自身调护之外,可以发挥现代医学的优势来防治宫颈HPV感染,目前HPV疫苗的推广与应用得到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认可,HPV疫苗作为防治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手段,在减轻社会、国家及个人的经济负担方面已初显成效。所以应提高我国人群对HPV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推广和运用HPV疫苗,达到防治宫颈HPV感染的目的,从而进一步防止宫颈恶性病变的发生,HPV疫苗未来在我国更好的应用完全符合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

4.2 欲病救萌

对于单纯持续性HR-HPV感染的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不适症状,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此时为“欲病”状态,符合“邪伏子门”的隐匿性特点,如若不早期干预,则易萌生宫颈病变,所以在此时一方面应“扶助正气”,可通过自身调节,调畅情志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理念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另一方面“祛除伏邪”,可通过宫颈局部用药起到抗病毒的作用,从而清除宫颈HPV感染。

4.3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临床上表现为病情潜隐时,需及早进行辨证论治以祛除病邪,防止疾病的发展,对于“邪伏子门”引发的宫颈病变(CIN),应进一步防止宫颈恶性病变的发生。清除子门之伏邪是其关键所在,祛邪要彻底,同时佐以扶正,方可使邪祛而正安。临床上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对感染局部病灶行手术治疗(激光、LEEP、电凝等),以期彻底清除HPV,同时配合扶正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或者改善宫颈免疫微环境降低病毒载量,从而防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也可在运用LEEP治疗的同时配合局部应用干扰素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宫颈局部免疫微环境,防止HR-HPV的持续感染,提高HPV转阴率,让伏于子门之邪被彻底清除。

4.4 瘥后防复

“邪伏子门”存在免疫逃避机制,HPV感染易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虽经常规药物或手术的治疗好转之后,仍存在部分病灶残留、复发或治疗后持续感染等情况,必须注意定期随访,必要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HPV感染复发。在生活上注意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生活理念,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必要时可应用一些中药制剂[4],如二黄散、紫柏凝胶、保妇康栓等,经证实这些制剂可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HPV病毒的载量,并改善宫颈组织病变。

5 总结

相关文献表明,运用伏邪理论可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并取得不错的疗效,而宫颈HPV感染同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故笔者认为可依据伏邪理论进行论治,遂提出“邪伏子门”这一概念,认为宫颈HPV感染在中医看来即是“邪伏子门”。其机制是正邪相互作用的结果,正虚邪实而致病,所以在防治过程中“扶正祛邪”的原则将贯穿始终。从“邪伏子门”的致病特点发现,宫颈HPV感染可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复病阶段。则在临床防治过程中应运用治未病的思想,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进行论治,这对今后宫颈HPV感染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伏邪邪气正气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幸福来自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