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2019-01-05 23:37朱德建吕紫梦
中医药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脉络脉胸痹

朱德建,吕紫梦

(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2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1-2]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少数情况下可能是冠脉痉挛、冠脉微循环障碍、心肌代谢异常等,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中医学中并无CHD这一病名,可归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久心痛”的范畴。目前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得到一致认可,气血阴阳亏虚,除了传统的气滞、寒凝、痰浊、血瘀等标实,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衍生出了瘀毒、热毒等,邪实则闭塞不通,正虚则失养,不通、不荣皆可成心痛。复合证和单个证素是冠心病辨证分型的两种常用的方法。笔者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促进对冠心病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对于胸痹最早的论述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心病者,胸中痛,胁下痛,膺肩背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缪刺论》亦说:“卒心痛”“厥心痛”。对于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可伴汗出、肢冷、喘促等不适,可危及生命。《灵枢·厥论》谓之“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张仲景《金匮要略》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正式提出“胸痹”一名,借脉论理,说明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王清任从“血瘀”立法,创立五逐瘀汤,至今沿用,经久不衰,开辟了治疗胸痹的广阔途径。病因指的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全称为致病因素。恰如《医学源流论》云:“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五邪》),这里所指的“邪”则为病因,可以导致心痛。宋朝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阐发论述三因: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其善抓病因,并注重“治病求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概括性描述了六气和脏腑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后世尊称“病机十九条”。又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心痹为脉不通之果,此为心痹病机的简单扼要的描写。

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正虚邪恋为主。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有寒凝、痰浊、血瘀、气滞、热毒、瘀毒从化,可兼杂为病,如痰阻血瘀、瘀毒热结、气虚血瘀、阳虚血瘀等。冠心病的病机在于心脉痹阻、心脉不通,定位于心,涉及肺、脾、肾[3]。寒滞痰瘀毒等邪气困闭心胸、窒碍心脉,不通则痛;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心脉失于濡润、温运,不荣则痛。冠心病的外因主要是寒邪侵袭、外感热邪、饮食失调,内因有七情内伤、劳逸失度、年老体弱、病后体虚、他脏病变等。王清海[4]认为,冠心病的病因不外为“郁”“瘀”“痰”“虚”。卢红蓉等[5]通过检索现代文献总结出冠心病的10个中医病因:血瘀、痰浊、痰瘀、热蕴、络风、气虚、气滞、寒凝、阳虚和阴虚。毕颖斐等[6]梳理了中医古籍对胸痹心痛病因的记载: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衰、劳损过度,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的认识,初步尝试构建冠心病的现代中医病因体系:自然因素、生活因素、情志因素、体质因素及其他因素。自然因素包含气候和地域,气候主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地域表现为地势和纬度不同,地势有多种形态: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纬度在我国主要表达为南北方的差异。生活因素囊括饮食、饮酒、吸烟、过逸、过劳,饮食主要表现为贪食肥甘厚味、饮食过饱和五味偏嗜。情志因素由怒、喜、忧、思、悲、惊、恐七情构成,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他脏受伤, 均可累及心脏。体质因素则为肥胖、体弱、多病,体质能够主导个体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其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族史4个方面。这是对现代冠心病中医病因学内容的一次探索。焦树德等[7]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七情内伤,心肝气郁;饮食不节,痰浊内阻;年老体弱,心肾亏虚;劳逸过度,耗伤气血;寒暑伤心,脉络瘀阻。李京等[8]则认为,胸痹心痛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寒邪侵袭、痰瘀阻滞、饮食不洁和七情内伤。齐婧等[9]总结张学文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为“虚、瘀、痰、毒”;肾为先天之本,五脏非此不能振,肾虚则诸脏虚弱,鼓动无力;气虚则水湿津液输布失常,水湿痰饮聚集,气虚则行血不能,血行艰涩而瘀;痰瘀胶结,邪气盛凌,化生为毒;毒邪耗损气血,煎灼津液、血脉,炼结成痰瘀,最终形成“虚瘀痰毒”的恶性循环。

陆曙教授[10]认为,本病特征是本虚标实,肾虚为本,热浊为标;浊乃痰瘀郁而生之。冠心病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五脏皆衰,肾衰尤甚。心肾归于少阴经;通过经络沟通,联系密切。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于心,心阳不振,则激发无力,痹遏心胸;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济于心,心失滋润,脉干焦枯,血流缓慢,涩而致瘀,阻滞心脉,发为胸痹。津液运化失常,湿聚成痰,痰瘀胶着,则呈顽痼。痰瘀黏结,久而久之,气机失宣,壅塞闷热,终成痰瘀热结。史载详教授[11]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可分虚实两端。一是“不通则痛”,大气下陷,痰瘀阻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述“大气下陷”证,《灵枢》曰:“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即胸中大气, 贯注心脉, 以行气血;立足于气血理论,提出本观点。二是“不荣则痛”,阴阳两虚,奇经失养;肾之阴阳为周身阴阳之本,阳虚者,不能温煦,阴虚者,不能滋养;肾虚不能温养奇经八脉,血不养心。郭唯琴教授[12]提出冠心病发病之本为心气虚,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刘志明教授[13]继承并发展了“阳微阴弦”理论,提出本病证之因在于宗气不足,之本在于心阳亏虚,之根在于肾元匮乏;心肾联系密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平和才能维持机体平衡;心肾同属少阴之脉,通过经络相连、生理相应。唐蜀华教授[14]认为,冠心病与“虚、瘀、热”密切相关,虚以阴虚为主,实以瘀热多见,其重要病机为“阴虚瘀热”。韩旭教授[15]认为,气是人之本,气的升降出入维系人体机能正常运转,气机失于调畅,则百病始生,恰如《素问·调经论》言:“气血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以此推之冠心病的病机可分为气虚和气滞两个方面,气不顺则血不调,气血失调为本病的发病机理。

卢红蓉等[16]归纳、概括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有8种:血瘀、痰瘀、心脾痰瘀相关、瘀毒从化、热毒、阳虚血瘀、络病及络风。上个世纪,以陈可冀院士为代表进行血瘀证研究,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血瘀的研究队伍中,血瘀研究也是近几十年中医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领域之一。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血瘀兼证类型得到发展,有气滞血瘀、痰阻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等临床类型。“毒邪”是冠心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热点之一,毒邪蕴结于体内,蒸灼心神,损脉坏血,发为胸痹心痛。“毒邪”学说目前大都从“瘀毒”和“热毒”两个方面来论述。刘龙涛、陈可冀等[17]认为,随着深入研究心血管炎症反应病理机制,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得到了新的阐释;“瘀滞内结之血”即为瘀血,损伤组织器官或机体的因子为毒邪,在冠心病的病程中瘀和毒的关系密切,“瘀可致毒、毒可致瘀”,这当中“因瘀致毒” “瘀毒互结”是冠心病发展恶化的核心一环,瘀血凝聚日久,蕴育化生毒,毒性酷烈,容易败坏血脉,腐蚀肌肉,毒邪、瘀血胶结,则可损害心脉、心肌,极易发生心血管事件。丁书文等率先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18-19],探索将热毒概念引入冠心病,热毒伤络是本病病情复杂、凶险易变、顽固难愈的核心原因,凶险难愈也是其一重要特征[20]。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另一类研究方向是:络病、络风。将络病说引入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根本在于心气虚乏,病理机制为络脉瘀阻,绌急而痛[21]。络脉的病理特性:络脉瘀滞、络脉损伤、络脉空虚,这三者均可致瘀。痰湿阻滞络脉,瘀血阻滞络脉;络病的重要病机为痰瘀阻络[22]。在对络病的认识基础上,又将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引入,即风气内动,提出“络风内动”的观点,“络风”内扰心胸 ,使得气机运行逆乱,心脉失司[23-24]。虚实都可引发络风;因实致风:阳气亢逆,阳亢化风,热毒煎灼津血,热极生风、毒热生风;因虚致风:筋脉失之滋润,阴虚风动;络脉不荣,血虚生风。虽然冠心病的病位在心,但通过络脉与其他四脏相连,五脏相互影响。

王永刚等[25]结合张学文教授诊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参考前人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对胸痹的病因病机加以重新认识,并归纳、概括,提出对该病新的理解:冠心病以肾虚为本,郁结、毒邪、血瘀、痰浊为标,兼杂为患;强调了“虚、郁、痰、毒、瘀”的思想。冠心病发病的根本是虚证,诱发因素是郁结,紧要环节是经络阻滞,内在伏邪是毒、痰、瘀。冠心病属于中医的心系病证,心气亏虚,则推动力量不足,血行艰涩,瘀阻胸腑。肾气亏虚是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当中 “阴气” 应为 “肾中精气”,人具有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进程,人到中年,肾气开始衰减,就会顺应天道而衰老。肾气为脏腑之气的根本,肾精、肾气化生肾阴、肾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在人体内发挥着宁静、凉润和激动、温煦的作用。重视因实致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气滞、痰浊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脏腑失于濡养温煦,从而导致虚证。郁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朱丹溪有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逆,诸病生焉”。《素问·宣明五气》说:“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魂神意魄志对应五行生化,互根互用,构成人体之神,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其中“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有着核心地位。郁者,滞留不通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因郁致病,情志不遂,气血运行失于通达、调畅,久而可以成病矣;因病致郁,冠心病属于慢性病,遇劳累、情绪变化易诱发,反复发作,时间越久,病人易产生低落的情绪、易怒急躁,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得不到缓解,会导致部分患者会降低就医的意愿,也容易产生就诊患者中的医从性不高的不良后果。郁证与血证生理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在病理上也相关联,气郁生瘀,血滞碍气。郁证在心血管疾病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瘀血阻滞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一环,血瘀有血离经脉与血行不畅之分,无论其瘀滞脉内,还是溢积脉外,均可致脉道涩着,脉涩则心痛。痰浊是体内水液运化障碍的病理产物,是心绞痛发作的顽固伏邪,痰浊黏滞、聚凝成块,另外脉管中的痰浊还可与恶血相互胶着、黏结,使得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毒邪内蕴是冠心病病程中的重要邪气,也可与痰浊、瘀血相互为患,使得病邪更加难去[26]。毒邪内伏,扰动心神,损伤血络,阻滞气血,耗气伤阴,导致虚实夹杂。

卢红蓉[27]通过总结中医诊治冠心病的文献,发现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可分为六种:血瘀、痰湿、心脾痰瘀相关、瘀毒、寒凝和络病,其中血瘀又可细分为痰瘀互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4种亚型。心乃火象,阳中之阳,其位在南,在卦为离。病生于阴阳,从一体两面、整体观来分析冠心病,具体从阴虚、阴盛、阳虚、阳盛四个方面阐述冠心病的病因病机[28]。以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为支点,探讨关冠心病PCI术后的病机,认为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脉道及三焦密切关联。冠心病介入术后内因为心气痹阻,气阴两虚;外因为素体血虚,风、寒、湿三邪杂至,风邪所伤、营卫不和;不内外因为手术创伤、出血、异物、瘀血、痰湿积聚、制动。病机可分为瘀血、痰饮、外伤、异物,风邪直中,寒湿蒙闭,不通则通,不荣则通[29]。张剑等[30]基于络病理论,从 “气络失调,邪伏血络”的观点领会冠心病的病机,认为本病主要为气络失调,络脉虚损为本,邪伏血络,痰瘀阻滞为标。

2 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明确证、依证制定治则与治法的思维和实践的严谨有序的过程。辨证论治使治疗落在疾病当前状态上,体现了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的思想,这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目前关于冠心病的临床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1]把胸痹分为六个证型:痰浊内阻、寒凝心脉、心血瘀阻、心气虚弱、心肾阳虚和心肾阴虚。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2]将冠心病心绞痛分为八种证型:痰阻心脉、阴寒凝滞、心血瘀阻、阳气虚衰、心肾阴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2007年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3]将胸痹心痛分为7个证型:心血瘀阻、痰浊痹阻、气滞心胸、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及心肾阳虚。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33]将该病分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胸、心气亏虚、心肾阳虚和心阴不足7个证型。纵观国家、行业、标准、教材中的冠心病中医证型,主要由病性(瘀、痰、寒实邪,气、阴、阳虚损)和病位(心、肾)组合而成。

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的医者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与实践、学习的不断循环中,对胸痹的分型又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焦树德等[7]将本病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寒凝血脉、心气阻滞、气虚血瘀和热毒损脉6个证型。王振涛等[34]总结了孙建芝辨证冠心病经验,总结成8个证型,分别为肝气郁滞证、气滞血瘀证、气滞寒凝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血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亡阳欲脱证。孙汇玲[35]将冠心病辨证分为6种证型进行论治,分别为气滞心胸型、痰阻心脉、心血瘀阻型、阴寒凝滞、心气亏虚型和气虚血瘀型。任毅[36]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按证素分类:气虚、阳虚、阴虚、寒凝、气滞、血瘀和痰浊七个要素。屈岚等[37]收集、统计、分析13年的冠心病辨证分型,出现频率、比例最高的前5位的复合证为:血瘀阻滞、痰浊阻滞、寒气凝滞、气阴不足及心气虚弱,单个证素为: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气滞。张士聪[38]从冠心病中医脉络分型,分别为心络瘀阻、心络瘀塞和心络绌急。韩小艳[39]临床观察中药汤剂治疗冠心病,发现临床患者大多归类于“寒凝心脉、气阴亏虚、痰浊壅塞、血脉瘀痹、阳气不足”这5型。因地域分布、气候变化、饮食结构、个人体质的差异,中医证型也会出现差异性[40-41]。

3 结语

综上所诉,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脉、心、心之络脉,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为本, 寒凝、气滞、痰浊、血瘀、瘀毒、热毒为标。邪实致心脉不通,正虚致心脉失荣,则发为胸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本标相互兼杂,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其中“瘀毒、热毒”理论多结合心血管炎症反应来阐述,这种病证结合的一种实际运用,运用“病证结合”思想探讨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更加贴近疾病的本质,可以使得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未来可以深入研究,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理论及其中西医结合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一般分为两种:复合证和单个证素。以复合证为单元分型更能反应疾病的当前状态,并对分析病情起到统领作用,虽国家、行业、标准、教材对冠心病辨证分型大抵以复合证为单元的标准,但有时出现表达难以统一、辨证的牵强;以单个基本证素(证的要素)为单位设立诊断标准,范围广泛,分类清晰,组合灵活,但描述病机时略显乏力[37]。因此在临证时,应结合实际进行辨证。

猜你喜欢
心脉络脉胸痹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复方心脉佳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治胸痹当用温法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